永发信息网

论语中关于和的句子并附带解释

答案:3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7 21:11
  • 提问者网友:辞取
  • 2021-03-07 09:50
论语中关于和的句子并附带解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天凉才是好个秋
  • 2021-03-07 11:1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解释:就是说君子们在一起很和谐但每人都不尽相同,而小人们在一起虽然做人相同,却不和谐。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3-07 12:47
(人、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们首先修养高的人嘛!” (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对自己进行多次反省: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同朋友交往诚心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 (人)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从中悟出新的见解、新的收藏,这样就可以去做别人的老师了。” (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人)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呀!我教你怎样得到知识吧!知道就是知道了,不不是不知道,这才能有真正的知识呀!” (人、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当自己从内心反省一下,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错误。” (人、苏)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用他们身上的缺点,来检查自己并加以改正。” (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他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天下的仁德作为自己肩上的责任,难道这也不重大吗?努力到死才罢休,难道说不也遥远吗?” (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严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人、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向孔子问道:“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回答说:“那可能是‘恕’吧!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语文版)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凭正当的方式取得的,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困和卑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是由于本不应该贫贱而贫贱了,君子是不会摆脱这种境况的。” (语文版)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算是君子,孔子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先去兑现,兑现后再说出来,这样才称得上一个君子。” (语文版)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要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恰恰相反。” (语文版)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假使财富是可以求得的话,即使是做下等差役,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能求得,那么我还是干自己喜欢的事。” (语文版)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说:“没想到《韶》乐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啊!” (语文版)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点说:“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脸洗手,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主张呀!” (苏教版)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这个人,凭什么称他‘文’呢?”孔子回答说:“他既敏捷又勤奋学习,不把向地位比他低、学识比他浅的人请教当作是可耻的,因此称他‘文’。” (苏教版)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 ,还有什么(遗憾)呢?” (苏教版)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个明白而又不能弄明白的时候,我不去点拨他;不到他想说出来而又说不清楚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教给他某一方面,他不能由此推辞其他几个方面的,我就不再教他了。”
  • 2楼网友:琴狂剑也妄
  • 2021-03-07 12:27
论语为政第二 【原文】 2·5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