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下棋规则意识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0 19:28
- 提问者网友:寂寞撕碎了回忆
- 2021-03-09 18:36
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下棋规则意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把行者刀
- 2021-03-09 20:03
规则是人们在日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儿童从大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客观上这一时期存在着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学习性和社会性适应两个方面。社会性适应对学习性适应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其中,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的重要内容,它是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将面临的众多规则适应中最初的适应,也是儿童从幼儿园的游戏中学习、生活中学习,转变为小学的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适应的问题之一。
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意识能力不仅影响幼小衔接的社会性,也将影响一个人终身适应社会的程度。所以规则意识及规则执行能力的培养是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缓解幼小衔接的坡度,还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规则,对于幼儿的适应性和发展而言,有三种情况,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可以选择遵守的他律规则、自发活动中协商产生的活动规则。新纲要中提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可见,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对大班幼儿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发现问题
为了了解大班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现状,我们对我班幼儿进行了观察,结论如下:
(一)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规则不够理想,需要成人的提醒或督促。
(二)已出现自律规则的萌芽,不过尚未成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在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胜过其他活动,但在玩需要等待的游戏时,还缺乏一定的耐心。
(四)学习中执行规则能力容易受幼儿兴趣和情绪的影响,部分幼儿还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言行,易插嘴。
(五)操作中规则基本形成,多数已养成听指令操作的习惯,并能整理玩具,但仍需进一步巩固。
(六)生活环节上,基本能遵守规则,但如果不在成人视线范围内,就容易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对规则意识还不是非常强烈,执行规则能力也较差,所以,利用幼儿园最后的一年,对他们进行规则意识的熏陶,培养他们自觉执行规则,对他们适应小学生活,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确立培养目标
1.交往规则:与同伴相处融洽,小朋友愿意跟他玩,当碰到纠纷时,能较好地解决,不用武力。
2.游戏规则:在游戏中能遵守各游戏规则,学会轮流和等待。
3.学习规则:注意力集中,能抗拒环境和诱惑的干扰,专注于当前学习活动中
4.操作规则:按老师要求取放学具,能听指令、迅速整理。
5.生活规则:对老师禁止的事能控制自己不做,离开老师视线,也能自我控制。
三、采取措施及具体做法
(一)注重环境的熏染,使规则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一个良好、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环境。它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师所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所以,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有助于幼儿适应环境,内化规则。
1.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器具,以满足幼儿的基本需要。试想一下,一个在物质上匮乏的幼儿园,如何保证孩子有充分活动和交往的机会?又如何控制幼儿间争、抢玩具而引起的纠纷呢?所以,除了园里购买的活动材料外,我们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做了大量的操作材料,还发动家长带来拼图、棋子、书籍和一些盒子、盖子等废旧物品进行加工,做到活动材料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保证了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从而避免了在活动中的互相争执。例如:在开学时,我班幼儿带来一些棋类玩具,幼儿兴趣教浓。可每次区域活动时,都有争抢玩具的现象。经过我们反思后采取了怎增加玩具的数量的办法。这样大大减少了纠纷。
2.设计具有暗示性,让环境开口说话。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规则的作用,引起诱发儿童积极行为的作用。如在图书区,我放了一个纸盒做的牌子,写着“嘘,小声点,别打扰!”提醒幼儿安静看图书;又在积木区贴了鞋子图片,上面写了大大的数字“5”,孩子们见了就会去数人,如人数已满5个,他会自觉地去别的活动区;在手工区中,放了一个空篮子,小朋友就知道垃圾应往里面扔。
3.教师的以身作则必不可少。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模仿、学习。所以教师要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幼儿,发挥榜样作用。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幼儿不能做的,自己更不能去做。如要求幼儿进午睡室后安静入睡,而教师却在里面与别人讲话,这是否成了幼儿不遵守规则的诱因呢?
(二)创造交往和和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学习自律
有些规则不是预先就明确存在着,因为有了交往和实践、有了碰撞、冲突协商、交换、合作之后,才会出现规则。这种规则是建立在人们自觉的意志之上,是活动者之间的契约。教师应该在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多种交往和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的过程中,学会遵守规则。例如:每天中午我们都安排了自由的活动,请幼儿带自己喜欢的图书看,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小气的幼儿逐渐变得大方,因为他明白了一种规则:只有给别人看,才有可能看别人的,别的方法是不能得到图书的。又如每天的区域活动,孩子们自己选择活动区,并取拿活动器具,有下棋子的,有合作搭宫殿的,也有一个人玩的。玩好后都能自觉地整理好活动材料,一切都井井有条。因为多次活动使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取放方便,玩得开心。
(三)规则的提出要有艺术性
幼儿的自控力差,易违反规则,如果教师一味地用批评的方法,不仅无形中剥夺了本属于幼儿学习、游戏的时间,更严重地伤了幼儿的的自尊。所以规则的提出一定要在维护幼儿的自尊心的前提下,做到超前明确、正面,以防患于未然。
1.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幼儿不能讲反话。因为他们常常将反话正过来理解。对于要孩子必须遵守的规则,我们可以直接告诉他们。如“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这样会更安全、更方便”,而不能说“不要靠左边走,靠左边会很危险的”。因为幼儿都有逆反心理,越是不让做的事情,他越想去尝试一下,从而出现过激行为。如果教师正面提出规则,就会让孩子感到老师是尊重他的,相信他的,更有助于增加遵守规则的意识。
2.将规则说在活动前。有的教师在活动之前不向幼儿提出任何要求,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问幼儿,其实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事先并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我们只有把要求提在活动前,孩子才有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3.行动语言相互促进。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不足,理解能力有限,有时他们会对教师的话听不明白。因此教师在提规则时应该做到语言简单明了、生动形象,还可以在言语说明同时配合相应的行动,以强化所提出的要求,来引起幼儿更多的注意。
(四)正面诱导,提高执行规则的能力
虽然,许多时间我们都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但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每天或多或少有幼儿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这时教师应该对幼儿多一份宽容和接纳,应该冷静地从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年龄特征找原因,而不能急着批评幼儿。这样才能避免伤着幼儿的自尊心。如果是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低才使幼儿产生不守规则的现象,可以适时运用一些不同的方法进行诱导。
1.提前表扬法。喜欢听表扬是孩子的共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积极的心理因素,帮助幼儿克服缺点。例如:我们班的妞妞小朋友,中午不爱睡觉,总喜欢跟人讲话。一次午睡前,我说:“妞妞今天将故事讲得非常好,我想今天他午睡一定很棒”!那天中午她真的睡得很好。
2.注意力转移法。有一次美术活动,不知是谁开始大声地唱起来,引得班里孩子跟着大声唱,不画画了,我灵机一动,高高举起一幅已画好的图,“你们看,他画了些什么?”,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这幅画上,安静了下来。
3.游戏法。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规则予以游戏化,幼儿更容易接受。一次在写数字的时候又出现不正确坐姿。我就拿起一幅纸做的眼镜架说:“近视眼又来找朋友了,看着他找谁呢?”幼儿一听,马上把腰板挺直,坐得很端正了。一些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都是培养遵守规则的良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去设计选择,以达到不同的目的。
4.以静制动法。有一次从户外活动回来,洗手以后,讲进行美术活动,可当我敲了十下小铃,,孩子们还没有坐到位子上,我就放下小铃,坐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他们,这时他们都奇怪地转过头来看我,教室里重新安静了下来。这次我没说过一句话,但我忽然“静”下来,孩子们就产生了疑问,“老师为什么不敲了?”,他们把注意力指向了我,就有意识地控制了自己的言行。
(五)长期坚持,巩固规则
有时幼儿常规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对幼儿的要求,不能做到始终如一,长期坚持。只是什么时候突然想起,什么时候才对幼儿提出要求;或者看到出现问题时才提出要求;有时活动前提了要求,活动后却没有进行检查评价。而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抓不懈,才能日积月累,使规则意识得到巩固。
四、结果
经过实验,我观察了幼儿的各项生活,游戏学习情况,发现:
1.幼儿的规则意识达优率从原来的65.67%,增加到95%
2.执行规则能力强的从后来的35.6%增加到68.9%,可见我们采取的措施得到的果效比较明显。
同时发现尹志鹏原来规则意识淡薄,上课坐姿不端正、注意力分散、易插嘴,午睡难以入睡,经常与同伴吵架。现在他不但能安静入睡、认真听课,做到耐心听别人说话,而且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出特有的专注。张正阳原来同伴关系极差,小朋友都害怕他,不愿跟他玩,他自己也说自己是“坏孩子”,现在同伴们都喜欢跟他下棋做游戏,还经常当值日生和小组长,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五、体会
1.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情感,是提高幼儿执行规则能力的前提。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爱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求,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没有感情基础,那么幼儿对教师的要求只能是被动接受的,甚至会跟教师顶撞。所以,教师对待孩子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平等,这样才能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教育循环,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2.对违反规则特别严重的幼儿仍有必要采取批评的手段,但要让孩子明确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正,同时要注意方法合理,使幼儿知道老师批评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本人。
总而言之,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期时间内能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做有心人,点点滴滴、随机渗透、日积月累这样才能巩固效果,使我们的孩子更能适应小学生活。
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意识能力不仅影响幼小衔接的社会性,也将影响一个人终身适应社会的程度。所以规则意识及规则执行能力的培养是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缓解幼小衔接的坡度,还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规则,对于幼儿的适应性和发展而言,有三种情况,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可以选择遵守的他律规则、自发活动中协商产生的活动规则。新纲要中提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可见,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对大班幼儿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发现问题
为了了解大班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现状,我们对我班幼儿进行了观察,结论如下:
(一)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规则不够理想,需要成人的提醒或督促。
(二)已出现自律规则的萌芽,不过尚未成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在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胜过其他活动,但在玩需要等待的游戏时,还缺乏一定的耐心。
(四)学习中执行规则能力容易受幼儿兴趣和情绪的影响,部分幼儿还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言行,易插嘴。
(五)操作中规则基本形成,多数已养成听指令操作的习惯,并能整理玩具,但仍需进一步巩固。
(六)生活环节上,基本能遵守规则,但如果不在成人视线范围内,就容易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对规则意识还不是非常强烈,执行规则能力也较差,所以,利用幼儿园最后的一年,对他们进行规则意识的熏陶,培养他们自觉执行规则,对他们适应小学生活,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确立培养目标
1.交往规则:与同伴相处融洽,小朋友愿意跟他玩,当碰到纠纷时,能较好地解决,不用武力。
2.游戏规则:在游戏中能遵守各游戏规则,学会轮流和等待。
3.学习规则:注意力集中,能抗拒环境和诱惑的干扰,专注于当前学习活动中
4.操作规则:按老师要求取放学具,能听指令、迅速整理。
5.生活规则:对老师禁止的事能控制自己不做,离开老师视线,也能自我控制。
三、采取措施及具体做法
(一)注重环境的熏染,使规则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一个良好、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环境。它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师所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所以,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有助于幼儿适应环境,内化规则。
1.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器具,以满足幼儿的基本需要。试想一下,一个在物质上匮乏的幼儿园,如何保证孩子有充分活动和交往的机会?又如何控制幼儿间争、抢玩具而引起的纠纷呢?所以,除了园里购买的活动材料外,我们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做了大量的操作材料,还发动家长带来拼图、棋子、书籍和一些盒子、盖子等废旧物品进行加工,做到活动材料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保证了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从而避免了在活动中的互相争执。例如:在开学时,我班幼儿带来一些棋类玩具,幼儿兴趣教浓。可每次区域活动时,都有争抢玩具的现象。经过我们反思后采取了怎增加玩具的数量的办法。这样大大减少了纠纷。
2.设计具有暗示性,让环境开口说话。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规则的作用,引起诱发儿童积极行为的作用。如在图书区,我放了一个纸盒做的牌子,写着“嘘,小声点,别打扰!”提醒幼儿安静看图书;又在积木区贴了鞋子图片,上面写了大大的数字“5”,孩子们见了就会去数人,如人数已满5个,他会自觉地去别的活动区;在手工区中,放了一个空篮子,小朋友就知道垃圾应往里面扔。
3.教师的以身作则必不可少。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模仿、学习。所以教师要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幼儿,发挥榜样作用。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幼儿不能做的,自己更不能去做。如要求幼儿进午睡室后安静入睡,而教师却在里面与别人讲话,这是否成了幼儿不遵守规则的诱因呢?
(二)创造交往和和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学习自律
有些规则不是预先就明确存在着,因为有了交往和实践、有了碰撞、冲突协商、交换、合作之后,才会出现规则。这种规则是建立在人们自觉的意志之上,是活动者之间的契约。教师应该在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多种交往和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的过程中,学会遵守规则。例如:每天中午我们都安排了自由的活动,请幼儿带自己喜欢的图书看,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小气的幼儿逐渐变得大方,因为他明白了一种规则:只有给别人看,才有可能看别人的,别的方法是不能得到图书的。又如每天的区域活动,孩子们自己选择活动区,并取拿活动器具,有下棋子的,有合作搭宫殿的,也有一个人玩的。玩好后都能自觉地整理好活动材料,一切都井井有条。因为多次活动使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取放方便,玩得开心。
(三)规则的提出要有艺术性
幼儿的自控力差,易违反规则,如果教师一味地用批评的方法,不仅无形中剥夺了本属于幼儿学习、游戏的时间,更严重地伤了幼儿的的自尊。所以规则的提出一定要在维护幼儿的自尊心的前提下,做到超前明确、正面,以防患于未然。
1.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幼儿不能讲反话。因为他们常常将反话正过来理解。对于要孩子必须遵守的规则,我们可以直接告诉他们。如“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这样会更安全、更方便”,而不能说“不要靠左边走,靠左边会很危险的”。因为幼儿都有逆反心理,越是不让做的事情,他越想去尝试一下,从而出现过激行为。如果教师正面提出规则,就会让孩子感到老师是尊重他的,相信他的,更有助于增加遵守规则的意识。
2.将规则说在活动前。有的教师在活动之前不向幼儿提出任何要求,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问幼儿,其实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事先并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我们只有把要求提在活动前,孩子才有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3.行动语言相互促进。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不足,理解能力有限,有时他们会对教师的话听不明白。因此教师在提规则时应该做到语言简单明了、生动形象,还可以在言语说明同时配合相应的行动,以强化所提出的要求,来引起幼儿更多的注意。
(四)正面诱导,提高执行规则的能力
虽然,许多时间我们都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但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每天或多或少有幼儿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这时教师应该对幼儿多一份宽容和接纳,应该冷静地从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年龄特征找原因,而不能急着批评幼儿。这样才能避免伤着幼儿的自尊心。如果是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低才使幼儿产生不守规则的现象,可以适时运用一些不同的方法进行诱导。
1.提前表扬法。喜欢听表扬是孩子的共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积极的心理因素,帮助幼儿克服缺点。例如:我们班的妞妞小朋友,中午不爱睡觉,总喜欢跟人讲话。一次午睡前,我说:“妞妞今天将故事讲得非常好,我想今天他午睡一定很棒”!那天中午她真的睡得很好。
2.注意力转移法。有一次美术活动,不知是谁开始大声地唱起来,引得班里孩子跟着大声唱,不画画了,我灵机一动,高高举起一幅已画好的图,“你们看,他画了些什么?”,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这幅画上,安静了下来。
3.游戏法。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规则予以游戏化,幼儿更容易接受。一次在写数字的时候又出现不正确坐姿。我就拿起一幅纸做的眼镜架说:“近视眼又来找朋友了,看着他找谁呢?”幼儿一听,马上把腰板挺直,坐得很端正了。一些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都是培养遵守规则的良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去设计选择,以达到不同的目的。
4.以静制动法。有一次从户外活动回来,洗手以后,讲进行美术活动,可当我敲了十下小铃,,孩子们还没有坐到位子上,我就放下小铃,坐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他们,这时他们都奇怪地转过头来看我,教室里重新安静了下来。这次我没说过一句话,但我忽然“静”下来,孩子们就产生了疑问,“老师为什么不敲了?”,他们把注意力指向了我,就有意识地控制了自己的言行。
(五)长期坚持,巩固规则
有时幼儿常规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对幼儿的要求,不能做到始终如一,长期坚持。只是什么时候突然想起,什么时候才对幼儿提出要求;或者看到出现问题时才提出要求;有时活动前提了要求,活动后却没有进行检查评价。而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抓不懈,才能日积月累,使规则意识得到巩固。
四、结果
经过实验,我观察了幼儿的各项生活,游戏学习情况,发现:
1.幼儿的规则意识达优率从原来的65.67%,增加到95%
2.执行规则能力强的从后来的35.6%增加到68.9%,可见我们采取的措施得到的果效比较明显。
同时发现尹志鹏原来规则意识淡薄,上课坐姿不端正、注意力分散、易插嘴,午睡难以入睡,经常与同伴吵架。现在他不但能安静入睡、认真听课,做到耐心听别人说话,而且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出特有的专注。张正阳原来同伴关系极差,小朋友都害怕他,不愿跟他玩,他自己也说自己是“坏孩子”,现在同伴们都喜欢跟他下棋做游戏,还经常当值日生和小组长,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五、体会
1.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情感,是提高幼儿执行规则能力的前提。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爱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求,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没有感情基础,那么幼儿对教师的要求只能是被动接受的,甚至会跟教师顶撞。所以,教师对待孩子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平等,这样才能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教育循环,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2.对违反规则特别严重的幼儿仍有必要采取批评的手段,但要让孩子明确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正,同时要注意方法合理,使幼儿知道老师批评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本人。
总而言之,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期时间内能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做有心人,点点滴滴、随机渗透、日积月累这样才能巩固效果,使我们的孩子更能适应小学生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撞了怀
- 2021-03-09 21:20
任务占坑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