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2012年后可能会出现在什么?

答案:6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6 12:09
  • 提问者网友:焚苦与心
  • 2021-05-05 22:54

有些科学家说世界末日后有可能出现在精神领域?

谁能解说下精神领域?

其蕴涵的意义!

是否可能会出现精神领域?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05-05 23:20
世界为此而改变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末日狂欢
  • 2021-05-06 02:29
去看电影《2012》
  • 2楼网友:一秋
  • 2021-05-06 01:40
呵呵那只是一部电影,但是人类在这样破坏环境,2012是必然的,它已经敲响了警钟.
  • 3楼网友:我住北渡口
  • 2021-05-06 00:55
去看电影《2012》
  • 4楼网友:等灯
  • 2021-05-06 00:42
没什么,只是会毁灭。
  • 5楼网友:深街酒徒
  • 2021-05-06 00:22

凭借对玛雅文化有关2012年世界末日的演绎,好莱坞电影《2012》以狂飚巨浪横扫全球,在数十亿观众遭受天崩地裂式的地狂轰乱砸之后,投资人收获了数以亿万计的票房。

电影播出之后,有关2012年的人类灾难是否会真的到来的炒作在媒体上可谓甚嚣尘上,还有的专家学者以一副严肃严谨的姿态亮相,不过是驳斥电影借玛雅文化之口道出的“世界末日”的可笑和荒诞。其实,荒诞之处正是在于媒体和我们每个人。媒体当然是为了借这部电影的噱头来赚取受众关注的眼球,而我们则太把以“娱乐至死”为己任的好莱坞大片太当真了。

美国式的好莱坞式的大片,当然也包括灾难片,无论是早些年的《后天》,还是如今正在热映的《2012》,其在票房市场上攻城略地的手段是“一以贯之”的:一,以大场面对受众造成强烈的感官冲击;二,以亘古不变的“情”和“义”来打动人教化人;三,以排山倒海的媒体炒作来打造市场运作的成功。

先来看第一点。洛杉矶的天崩地裂、夏威夷的熊熊烈火、印度的海水来袭等场面,无不看得人们心惊肉跳而又乐此不疲。从传播心理学来看,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一定的“受虐”心理的,而大片的这种场景正好满足了受众的这种心理诉求。而这种大制作大手笔,受众处理它的正常心态就是把它局限在影院,而走出影院的大门时就赶紧忘得干干净净。否则就只能“笑你太痴”了:不惟这些场景都是拜电影特技师的精妙构思和电脑创作所赐,而且明眼人一看,那些公路崩塌的方向、机场跑道沉陷的方向、大楼倒覆的方向都是在电影角色之后,角色刚过,一切就都发生了。这是都么奇妙而有蹊跷的事情,但是又可以理解:这一方面是为了表现美国电影中贯穿的个人英雄主义,另一方面,其他所有的场景所有的效果都是为了配合角色服务主题的,你这灾难一现,主角立马歇菜,这故事还怎么讲下去。

其二,美国电影打动人吸引人的不二法门还有就是,以情动人,以义化人,而“情义”不会随着时间转移而变化,不会因着国家不同而有差异,它在任何时代对任何人群,都是感染人的重磅武器。而好莱坞电影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而且屡试而不爽。在电影《2012》中,作家杰克逊和儿子、前妻在纠结,科学家布尔德安和父亲黑人歌手违反规定的通话,黑人歌手和远在日本的孙女的通话,俄罗斯大富豪把儿子推上方舟,在这些一连串依靠“情”来推动的情节中,受众看到的是,杰克逊的儿子在灾难来临之际而杰克逊可能无法登上直升机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喊,是黑人歌手在听到儿子的泄密之后哽咽着流下的泪水,是歌手同伴在听到孙女电话中断之后的怅然和无助,是富豪把儿子推上方舟之后朝深渊无悔的一条,是灾难过后杰克孙夫妻的相拥,这其中透露出的无处不是父子之情、夫妻之爱。这些爱和情无不是赚取受众眼泪打动受众心扉的利器。

而“义”,则更是美国电影、新闻作品、文学作品惯常使用而又用得巧妙至极的法宝。美国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这个国家及其生活在国家上的很多人,都把拯救世界、教导世界人民作为己任。在电影《2012》中,美国黑人总统毅然放弃自己的获救机会,把生命的最后一刻留在和自己的人民在一起,这体现的是“自利”和“大爱”在冲突之后的大胜;而在方舟即将启航而还有无数民众拥在船外希望拯救之时,布尔德安这位“救世主式的”科学家亮相了,在危险迫在眉睫之际慷慨激昂地发表一番演说,其结果自然是在最后一秒钟,所有的民众都得以安全登船,这是“小我”和“大我”的“义利之争”。美国一直排斥宣传,但是美国一直在做宣传,它把美国式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不露痕迹地融化在其文学作品中、在商品中、在与人交往的一言一行中,进而融入到被教化者的思想中、言行中。这是极其高明的传播之道。

而这种理念也贯彻在电影《2012》的市场运作中。不要看媒体争先恐后为其做吹鼓手,就看它本身中融合的“中国元素”,就是“仅着一笔,尽得风流”。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成为美国不敢小视而又要积极争取的海外市场。在电影中,出现几个中国人,说上几句中国话,推出一个让中国人津津乐道“制造方舟拯救人类”的情节,轻易就俘获了中国人的心,更实际的结果是“不尽钞票滚滚来”。

按照科学家的分析,地球是有它的“末日”的,但不是2012年,也不是这一年之后可以看得见的几年。所以,担心“世界末日”而惶惶不可终日自是没有必要。但是从这部电影至少票房的成功上,我们应该得出的两点收获是:一,2012年后,中国电影要和美国电影在世界市场上有资质同场竞技,甚至分一杯羹,要从《2012》等众多好莱坞影片中学到会讲故事、会以情义动人;其二,是对电影界之外的所有人说的,“世界末日”的到来尽管不可避免,但是可以延缓,那就是这个地球,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珍惜,而现在对它的破坏很多是源于“无往不利”的高科技和人类永远难以满足的欲望,在电影《2012》中高科技产品方舟最后拯救了地球上的生命,其实好好地使用人类科技成果,在人类和自然之间形成“天人合一”的良性循环,庶几2012的灾难回来得晚一点,而在灾难来临之前的地球上,人类能够过得更舒服一点,灾难会少一点?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