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寓意着什么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8 17:40
- 提问者网友:嘚啵嘚啵
- 2021-02-18 02:51
春节寓意着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污到你湿
- 2021-02-18 03:32
问题一:春节有哪些习俗,各有什么寓意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余下全文>>问题二:春节代表的意义!? 人们以敬神的名义完成春节期间的种种仪式活动,借以调谐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这些仪式所以能够长期传承,是因为人们在其中寄寓着常在常新的生命情感与生活愿望,并在千百年间凝聚为一种群体意志,成为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某种整体性文化诉求。在国民心目中,热热闹闹的春节活动便象征着过日子的红火与生活社区的和谐美好,而一旦抽离了其中的神圣意识,是不能算作真正的“过年”的。——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
重点:热闹而又神圣的春节,寄寓公众对幸福美好的深切向往。问题三:春节代表着是什么意义?? 【春节代表着是什么意义】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祝你天天快乐!问题四:春节传统习俗有哪些各有什么寓意 春节比较流行的习俗: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用麦芽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灶王爷上天别说坏话。
3,贴门神。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早先的门神是传说中专门管鬼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后来改成其它人物。以保家庭平安。
贴春联、窗花、“福”字、年画。大门的“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4,吃年饭:过去多为农历除夕晚餐,桌上必有肉丸全鱼,寓意团团圆圆及年年有余。有的地方鱼是“看鱼”只摆不吃。
5,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或守通宵,最少至初一子时。燃爆竹:从新旧年交替时开始燃放。目的是为了驱赶叫“年”的怪兽,以免它伤害人畜。
6,拜年:从正月初一开始给长辈拜年,相互拜年。当然都说吉利话。
7,正月初一不能扫地,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以免破财。有的地方说是这天是扫帚生日。
8,给压岁钱。有的地方是吃完年夜饭后,由长辈发给晚辈;或者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当然是希望走财运的意思。
各地或不同行业还有些不同习俗,不一 一列举了。问题五:过年寓意着什么。 春节象征新年开始、旧年结束。一元更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问题六:春节有哪些风俗的含义 【过年饺子】 北方人的习惯,除夕晚上要吃饺子。按老习俗,早在除夕前一天,也就是农历二十九,家里就得开始包饺子了,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早上都要吃饺子。这两顿的饺子比较特别,要随机包进硬币、糖果、年糕、红枣、栗子等吉祥物,吃到硬币代表来年不愁钱,小孩子吃到年糕会长个,吃到糖果则预示着甜甜蜜蜜。大家吃吃笑笑,小孩们更是不为吃饺子,就是相互攀比谁吃出的吉祥物多。 【除夕祭祖】 年三十要吃饺子,但比饺子更重要的是祭祖,这可是除夕夜最不可少的事情。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正间地的墙上,安放供桌,摆好供品。年夜饭之前得放鞭炮,家中的男性得祭拜祖先,小孩和妇女是不能参加的。祭祖就要磕头,这磕头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一般按家中的辈分高低,长辈在前晚辈在后依次跪拜,表情要肃穆,穿戴也得整齐。 【忌讳】 从除夕晚上开始,就算进入新年了,在说话和生活中就有很多禁忌。比如蒜不能叫蒜,\“蒜”和\“散”谐音,过年讲究团圆哪能说离散呢,所以蒜就得说\“意和菜”;东西吃完了,不能说\“完了”或者\“没了”,要说\“不多了”或者不说;吃的花生皮、瓜子皮等,不能用扫帚清扫,因为会把福气财气洗扫没了,只有初三放鞭炮送神之后,才可以动扫帚、添水缸;不能使用刀叉,有的人家甚至连药不能吃。另外,说话带脏字或者打架等等,都是大忌,总之和过年的喜庆气氛不协调地,都是禁止的。 【压岁钱】 压岁钱,这大概是孩子们喜爱春节的最重要的理由了。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按照习俗,第一个包着压岁钱的红包往往都是父母给的,往往在年夜饭之后,父母就给孩子们发放红包和糖果,另外还有人家习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或者新衣服的口袋中。问题七:春节吃什么有什么含义 中国人讲究吃,也吃的讲究,年夜菜总要有个吉祥的含义,预示来年的好运与平安。如吃鱼叫“年年有余”。
年糕为“年年高升”,红肉叫“鸿运当头”。
汤圆是“团团圆圆”。吃面为“寿长百年”,
吃鸡为“百事大吉”,鳝鱼为“善始善终”,
另外,鳝鱼与鸡还有“龙凤呈祥”之意。白菜为“百财”,豆芽菜、金针菇因形似而取名“如意”,豆腐包为“福袋”,大枣象征“甜甜蜜蜜”,花生代表“生生不息”,百合代表“百年好合”,绿色蔬菜为“翡翠”,南瓜、板栗代表“金”,芋头、萝卜代表“银”,苹果则预示来年的“平安”。问题八:每年的春节有什么象征和寓意?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的意义 原先的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古代统治者都极端重视这个节气。“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吕氏春秋·孟春纪》)立春这一天,天子要率领百官到东郊迎接春天的到来。回到朝廷,接着要进行颁奖活动。这应该是春节的第一个意义。 现在的春节是在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过去称“元旦”。一年之计在于春,过去春季三个月是正月、二月、三月。正月是一年中的首月,又称端月。这一月的第一天,其重要性,古代颇多论述。两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董仲舒说:“《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春秋繁露·王道》)为什么重视元,因为元就是开始。强调开始,就是要端正根本。 《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元日就是元旦。这一日,天子向上帝祈祷,希望有个丰收年。现在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就是古代皇帝祈谷的场所。后代祈谷的日子不是元旦(正月初一),而是正月的上辛日。一个月有三个“辛”日,分上中下。第一个辛日就是上辛日。一般在正月的初一到初十之间。秦代成书的《吕氏春秋》说到天子在元日向上帝祈谷以后,在正月里选择一个好日子,天子亲自带着农具,率领百官去耕籍田。秦朝皇帝没有耕籍田的记载,汉朝皇帝有很多耕籍田的记载。《汉书·文帝纪》: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礼仪就是制度。就是说皇帝耕籍田,皇后亲自经营蚕丝,作为祭祀的供品,要成立制度。后来,天子耕籍田的日子定在立春那一天。后代皇帝虽然不再自己种粮食供祭祀用,但是,耕籍田的形式还保留着,那就是在立春那一天,皇帝拿着玩具样的小金犁,在社稷坛的五色土上走几圈,做做样子,就算耕籍田了。耕籍田,是表示皇帝对农业的重视,带头农耕,为天下人作示范。一种形式表明一种态度,态度不变,形式也还要保留。天坛虽然还保留着,只是成了历史文化遗迹。隆重祭天的形式没有了,也就是态度变了。丰收是人民劳动的结果,不是祈祷上天的回报。 天子迎春于东郊,是在立春日。天子祈谷在正月的上辛日。这两个日子对于皇帝来说,是向“皇天上帝”祈祷,是天人沟通的重要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要虔诚、隆重。为了这两次隆重的典礼,负责祭祀的太史要提前三天告诉皇帝,以便皇帝做好祭祀的准备。准备什么呢?其他所有礼器,辅助人员,仪式,都是太史组织别人安排。皇帝需要准备的是洁身。一是洗澡,二是素食,三是独居,四是不处理政务。这些准备是别人代替不了的。但是,这两个神圣的活动,似乎与百姓关系不大。而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一年的开始,似乎与这一年的命运紧密相联,百姓都非常重视。这一天成为我们所说的春节。 时间有自然与人文的两种。自然的时间,就是不断逝去的过程。而人文的时间却是非常丰富的、精彩的。除夕到初一,是岁末年初,举行各种仪式,送旧迎新。岁末是驱疫送旧,年初是迎福纳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从除夕到初一,自然时间没有什么特殊性,而在人文方面说,则是非常特殊的日子。它象征一年周期的结束,又象征新一年周期的开始,从这天开始,每个人都长了一岁。在这样的喜庆日子里,穿最新最好的衣服,吃美味......余下全文>>问题九:过年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孩子来说过年就是大家能在一起玩耍还能拿红包,对于成年人来说过年了终于能放松一下俯对于农民工来说过年了终于发工资了这样就能和那很久不见的家人门团圆在一起高高兴兴的一起吃饭,对于海外华侨来说过年了终于感觉那分浓浓中国气息,问题十:春节有什么意义 春节的意义
各国朋友都知道春节是中国的节日,并且对中国人民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备年货、放鞭炮、舞龙狮、包饺子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固定的风俗习惯。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睦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
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春节更是深入着中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
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
春节也就是过年,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有神圣不可动摇的位置!它的重要意义完全可以与西方的圣诞节相媲美,有过之而无不及。西方人信基督,而我们中国人是伟大孔子精神孕育的子民!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到今天,很多已经被我们弄丢了,是谁之过呢?答案异常沉重。但是,唯有春节也就是过年,作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坚强地生存下来了。而且,是任何力量也不可能使它屈服、使它磨灭的!是任何外人也不能染指的!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是绝对不能碰的;因为这是全体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的共同精神殿堂! 不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留守家园的亲人,抑或是海外赤子;不论是黄河以北,还是长江以南;不论是垂髫童子,还是皓首老人,在农历春节到来时,在神州大地上,在全球华人聚居地,我们都要一起喜悦!一起高兴!一起欢聚!过年!这是一种怎样神奇的力量! 借用杜甫的诗句表达一下心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余下全文>>问题二:春节代表的意义!? 人们以敬神的名义完成春节期间的种种仪式活动,借以调谐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这些仪式所以能够长期传承,是因为人们在其中寄寓着常在常新的生命情感与生活愿望,并在千百年间凝聚为一种群体意志,成为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某种整体性文化诉求。在国民心目中,热热闹闹的春节活动便象征着过日子的红火与生活社区的和谐美好,而一旦抽离了其中的神圣意识,是不能算作真正的“过年”的。——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
重点:热闹而又神圣的春节,寄寓公众对幸福美好的深切向往。问题三:春节代表着是什么意义?? 【春节代表着是什么意义】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祝你天天快乐!问题四:春节传统习俗有哪些各有什么寓意 春节比较流行的习俗: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用麦芽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灶王爷上天别说坏话。
3,贴门神。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早先的门神是传说中专门管鬼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后来改成其它人物。以保家庭平安。
贴春联、窗花、“福”字、年画。大门的“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4,吃年饭:过去多为农历除夕晚餐,桌上必有肉丸全鱼,寓意团团圆圆及年年有余。有的地方鱼是“看鱼”只摆不吃。
5,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或守通宵,最少至初一子时。燃爆竹:从新旧年交替时开始燃放。目的是为了驱赶叫“年”的怪兽,以免它伤害人畜。
6,拜年:从正月初一开始给长辈拜年,相互拜年。当然都说吉利话。
7,正月初一不能扫地,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以免破财。有的地方说是这天是扫帚生日。
8,给压岁钱。有的地方是吃完年夜饭后,由长辈发给晚辈;或者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当然是希望走财运的意思。
各地或不同行业还有些不同习俗,不一 一列举了。问题五:过年寓意着什么。 春节象征新年开始、旧年结束。一元更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问题六:春节有哪些风俗的含义 【过年饺子】 北方人的习惯,除夕晚上要吃饺子。按老习俗,早在除夕前一天,也就是农历二十九,家里就得开始包饺子了,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早上都要吃饺子。这两顿的饺子比较特别,要随机包进硬币、糖果、年糕、红枣、栗子等吉祥物,吃到硬币代表来年不愁钱,小孩子吃到年糕会长个,吃到糖果则预示着甜甜蜜蜜。大家吃吃笑笑,小孩们更是不为吃饺子,就是相互攀比谁吃出的吉祥物多。 【除夕祭祖】 年三十要吃饺子,但比饺子更重要的是祭祖,这可是除夕夜最不可少的事情。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正间地的墙上,安放供桌,摆好供品。年夜饭之前得放鞭炮,家中的男性得祭拜祖先,小孩和妇女是不能参加的。祭祖就要磕头,这磕头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一般按家中的辈分高低,长辈在前晚辈在后依次跪拜,表情要肃穆,穿戴也得整齐。 【忌讳】 从除夕晚上开始,就算进入新年了,在说话和生活中就有很多禁忌。比如蒜不能叫蒜,\“蒜”和\“散”谐音,过年讲究团圆哪能说离散呢,所以蒜就得说\“意和菜”;东西吃完了,不能说\“完了”或者\“没了”,要说\“不多了”或者不说;吃的花生皮、瓜子皮等,不能用扫帚清扫,因为会把福气财气洗扫没了,只有初三放鞭炮送神之后,才可以动扫帚、添水缸;不能使用刀叉,有的人家甚至连药不能吃。另外,说话带脏字或者打架等等,都是大忌,总之和过年的喜庆气氛不协调地,都是禁止的。 【压岁钱】 压岁钱,这大概是孩子们喜爱春节的最重要的理由了。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按照习俗,第一个包着压岁钱的红包往往都是父母给的,往往在年夜饭之后,父母就给孩子们发放红包和糖果,另外还有人家习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或者新衣服的口袋中。问题七:春节吃什么有什么含义 中国人讲究吃,也吃的讲究,年夜菜总要有个吉祥的含义,预示来年的好运与平安。如吃鱼叫“年年有余”。
年糕为“年年高升”,红肉叫“鸿运当头”。
汤圆是“团团圆圆”。吃面为“寿长百年”,
吃鸡为“百事大吉”,鳝鱼为“善始善终”,
另外,鳝鱼与鸡还有“龙凤呈祥”之意。白菜为“百财”,豆芽菜、金针菇因形似而取名“如意”,豆腐包为“福袋”,大枣象征“甜甜蜜蜜”,花生代表“生生不息”,百合代表“百年好合”,绿色蔬菜为“翡翠”,南瓜、板栗代表“金”,芋头、萝卜代表“银”,苹果则预示来年的“平安”。问题八:每年的春节有什么象征和寓意?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的意义 原先的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古代统治者都极端重视这个节气。“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吕氏春秋·孟春纪》)立春这一天,天子要率领百官到东郊迎接春天的到来。回到朝廷,接着要进行颁奖活动。这应该是春节的第一个意义。 现在的春节是在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过去称“元旦”。一年之计在于春,过去春季三个月是正月、二月、三月。正月是一年中的首月,又称端月。这一月的第一天,其重要性,古代颇多论述。两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董仲舒说:“《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春秋繁露·王道》)为什么重视元,因为元就是开始。强调开始,就是要端正根本。 《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元日就是元旦。这一日,天子向上帝祈祷,希望有个丰收年。现在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就是古代皇帝祈谷的场所。后代祈谷的日子不是元旦(正月初一),而是正月的上辛日。一个月有三个“辛”日,分上中下。第一个辛日就是上辛日。一般在正月的初一到初十之间。秦代成书的《吕氏春秋》说到天子在元日向上帝祈谷以后,在正月里选择一个好日子,天子亲自带着农具,率领百官去耕籍田。秦朝皇帝没有耕籍田的记载,汉朝皇帝有很多耕籍田的记载。《汉书·文帝纪》: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礼仪就是制度。就是说皇帝耕籍田,皇后亲自经营蚕丝,作为祭祀的供品,要成立制度。后来,天子耕籍田的日子定在立春那一天。后代皇帝虽然不再自己种粮食供祭祀用,但是,耕籍田的形式还保留着,那就是在立春那一天,皇帝拿着玩具样的小金犁,在社稷坛的五色土上走几圈,做做样子,就算耕籍田了。耕籍田,是表示皇帝对农业的重视,带头农耕,为天下人作示范。一种形式表明一种态度,态度不变,形式也还要保留。天坛虽然还保留着,只是成了历史文化遗迹。隆重祭天的形式没有了,也就是态度变了。丰收是人民劳动的结果,不是祈祷上天的回报。 天子迎春于东郊,是在立春日。天子祈谷在正月的上辛日。这两个日子对于皇帝来说,是向“皇天上帝”祈祷,是天人沟通的重要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要虔诚、隆重。为了这两次隆重的典礼,负责祭祀的太史要提前三天告诉皇帝,以便皇帝做好祭祀的准备。准备什么呢?其他所有礼器,辅助人员,仪式,都是太史组织别人安排。皇帝需要准备的是洁身。一是洗澡,二是素食,三是独居,四是不处理政务。这些准备是别人代替不了的。但是,这两个神圣的活动,似乎与百姓关系不大。而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一年的开始,似乎与这一年的命运紧密相联,百姓都非常重视。这一天成为我们所说的春节。 时间有自然与人文的两种。自然的时间,就是不断逝去的过程。而人文的时间却是非常丰富的、精彩的。除夕到初一,是岁末年初,举行各种仪式,送旧迎新。岁末是驱疫送旧,年初是迎福纳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从除夕到初一,自然时间没有什么特殊性,而在人文方面说,则是非常特殊的日子。它象征一年周期的结束,又象征新一年周期的开始,从这天开始,每个人都长了一岁。在这样的喜庆日子里,穿最新最好的衣服,吃美味......余下全文>>问题九:过年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孩子来说过年就是大家能在一起玩耍还能拿红包,对于成年人来说过年了终于能放松一下俯对于农民工来说过年了终于发工资了这样就能和那很久不见的家人门团圆在一起高高兴兴的一起吃饭,对于海外华侨来说过年了终于感觉那分浓浓中国气息,问题十:春节有什么意义 春节的意义
各国朋友都知道春节是中国的节日,并且对中国人民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备年货、放鞭炮、舞龙狮、包饺子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固定的风俗习惯。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睦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
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春节更是深入着中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
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
春节也就是过年,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有神圣不可动摇的位置!它的重要意义完全可以与西方的圣诞节相媲美,有过之而无不及。西方人信基督,而我们中国人是伟大孔子精神孕育的子民!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到今天,很多已经被我们弄丢了,是谁之过呢?答案异常沉重。但是,唯有春节也就是过年,作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坚强地生存下来了。而且,是任何力量也不可能使它屈服、使它磨灭的!是任何外人也不能染指的!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是绝对不能碰的;因为这是全体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的共同精神殿堂! 不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留守家园的亲人,抑或是海外赤子;不论是黄河以北,还是长江以南;不论是垂髫童子,还是皓首老人,在农历春节到来时,在神州大地上,在全球华人聚居地,我们都要一起喜悦!一起高兴!一起欢聚!过年!这是一种怎样神奇的力量! 借用杜甫的诗句表达一下心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