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探讨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2 04:07
- 提问者网友:我是女神我骄傲
- 2021-02-21 18:38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探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第四晚心情
- 2021-02-21 20:12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英语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精神面貌和人文知识教育的程度,她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当前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那么我们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如何顺应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着眼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呢?
二、现状分析:
1.二十一世纪,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对象主要是人才,人才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当我们看到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纷纷考“托福”出国读研时,一部分留学于发达国家的人认为“月亮是外国的圆”,贪图物质享受,丧失了民族责任感。难道我们不为因为人才外流而导致国家基础教育的浪费而痛心吗?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发展学生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造成学生高智商而低情商,其实学好英语,是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报效祖国。
2、现在英语教学还存在为语言而语言,忽视人文素养培养的现象。虽然《高中英语新课标标准》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实上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念接轨。我国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没有得到切实的重视, 英语课大多是以老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其次就是搞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课后就是大量的做题巩固。
3.短期功利主义思想造成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价脱离的现状。对学校而言,因为固有的传统观念和评价机制等因素影响,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步履艰难。
4.新课标的推行,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依据与空间平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语新课标有了人文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把加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鲜明提出了各课程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即要求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基于上述现状,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始终都要进行德育渗透,大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树立正确长远的价值取向,树立高尚“人文素养”的理念,形成良好品德。也就是说英语教学必须始终贯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精神。
三、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原则
英语新课程目标和学科内容注意到与德育的整合,强调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重视学生“习”得,个人体验和个体觉悟,通过课程学习,引发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和道德情感活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英语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应遵循以下的教学原则。
1.主体参与原则
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在英语教学中改变那种老师讲,学生听或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要寻求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在实践中获取道德体验,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学习。
2.品质培养原则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个体和谐发展的需要道德是实践的产物,只有让学生个体全身心参与,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和谐发展。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求知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自主学习原则
外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像我们母语的习得过程一样是自主活动,有句名言“you hear, you forget; you see, you remember; you do, you - learn(你听见的,你会忘记;你看见的,你记住了;你做过的,你学会了)”,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给他们一定的权利和自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向学生提供合适的英语学习策略,让学生习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认知和求知。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4. 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原则。要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英语教学中,应运用启发式原则,创设探究情境,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时机,使学生能自己发现规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和探究,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获得经验,互相学习,增强自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5. 面向全体原则
英语教学必须为全体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学生在英语课程学习中会存在智力、习惯、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差异,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四、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呢?
乍看起来,英语是一门外国语,与德育教育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只要多动脑筋,运用得当,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同样大有用武之地。
1、深入钻研英语新教材,挖掘隐含的德育因素
英语教师必须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的题材涵盖了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生活、当代社会、自然之谜、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科学研究、世界风俗、时尚潮流、人生规划、广告、体育、商业等等,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具有科学与人文价值。教材内容的编写、选择和组合体现了思想性、时代性、真实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文化意识强,内涵丰富。介绍外国文化,同时宣传中国文化,并把所导入的中外文化内容和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语言材料涉及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对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积累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异同,从而培养建立在对本国文化深刻理解与认识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高一上学期Unit Two “Growing Pains ”中围绕 “青少年的生活体验”这个话题,以青少年成长的主题来拓展的,包括了学校生活、成长的烦恼、衣着外表等,阅读文章的设置,既有英国学生的校园生活,又有中国学生的校园生活。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要留心周围的生活, 走进学生生活,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认真考虑如何挖掘教材人文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把语言教学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一箭双雕”。
2、 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教学活动的同时,要自然地渗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从而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例如,在讲授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Unit 3 这一单元时,教师可结合我国申奥成功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政治地位的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另外,牛津版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Project项目,由阅读材料和完成项目的四个步骤(调查、走访、讨论和文献检索)组成。这显然属于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分工合作,通过上述四个步骤完成一个特定的课题。例如:在第一个模块第一单元Project项目,要求学生学习了解club 的一些知识并成立自己的
club,因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环境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就高中阶段而言,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独立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在高中阶段实施有效的的环境教育,对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借此Project项目引导学生成立环保club,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这种活动的质量最终取决于其独立性,创造性和新奇性,从科学意义理解,这种活动应该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独立创新活动,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课堂教学是传授英语知识、培训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
3、改灌输式教学为学生自然习得。
重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隐性教育:即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接受了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它心理的成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既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又增加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这样做有利于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英语教学中,利用课文和课外英语阅读中的优秀文章,组织学生赏析。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形象,美好的情操和美好的品质传播给学生,使学生去感受美的同时产生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完成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转化,从而实现全方位德育培养的效果。教师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 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 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其知识面, 感受文化熏陶。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等补充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且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体裁广泛的英语读物, 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扩大词汇量,而且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 形成跨文化意识, 提高人文素养。例如:设计〈〈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高一上学期Unit one, Reading “School life in the UK ”(Period 1)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大任务—让学生采访从英国学习归国回来的Weihua。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了解Weihua在英国的学习生活情况, 从而能更好地完成采访Weihua的任务。此材料是学生接受英语语言信息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此篇文章,可以了解英国学校的生活,感受英国文化气息。同时借助此材料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英语阅读策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学生是高一新生,刚来到一个新的学校, 当然对自己的高中生活充满向往,同时对别国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充满好奇,而这篇由从英国归来的交换学生所写,介绍英国高中学校的学习生活的文章正好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了解外国文化的需求,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世界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4、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搭建德育渗透平台
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影视激情法、录音机、教唱英文歌曲,开展英语演讲,讲英语小故事、组织多层面的活动等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意愿,进而获得一定学习成就。
例如,牛津英语高一教材第一单元是关于 “high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了英国学校生活的场景,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通过积极发言,开启了思维,学生由老师家长要我学变为自发地积极地我想学,我要学。积极配合教学活动,主动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融洽师生关系,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改变以往学习中老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对立关系,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这样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达到最适宜自己的最高发展程度。另外,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气氛显得既紧张又活跃,学生眼界的有效开拓,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去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有利于他们思维的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5、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气氛。
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课堂环境,在新课标下,坚持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称谓“双主体”,课堂上教师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树立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围,设身处地,以学生的心理去看待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开放思想,敢于质疑;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和形象思维、想像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创新和自主获得知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敢于冒尖、发展自我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感到压抑,而是轻松活泼的,是在和睦、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的,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养会得以健康迅猛发展。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人的学习,总是在同他人的交际中发生的”。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德育氛围,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体验。即要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意志、合作精神,培养其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希望得到赞许和认同的美好愿望。教学中我们作为教语言的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教师通过诱导,反对呆板的说教和僵硬的灌输式教育;用小组道德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意识,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例如:在运用外语相互式积极学习法(interactive learning)和任务型教学(task based learning)的课堂模式组织的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一个自主的思维空间和行动空间,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自然的互动环境,形成了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使他们的认知行为得以顺利发展。在阅读课堂上,运用外语相互式积极学习法(interactive learning)活动的结构形式如下:
A: 同座二人之间 — 适应对话、核对答案等活动。
B: 前后四人之间 —适应对话、讨论、辩论等活动。
C: 自由组合 — 如学生觉得同座之间的组合不合适时,可下位自由选择活动对 象。
D: 个人与全班之间 — 适应某些与此形式相适用的活动。如“答记者问”等。
E: 随意走动 — 适应某些与此形式相适用的活动。如“调查”、“采访”等。
F: 组与组之间 — 适应某些与此形式相适用的活动。如“辩论”、 “抢答”等。
在这样的课堂上,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在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共同努力、相互作用。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和激励互动。他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来有效的沟通,使各成员之间有更多交流和自我调节的机会。在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过于凝重、压抑,学生完成任务时缺乏安全感,无情感线索,是一种“苦学”;而采用“外语相互式积极学习法(interactive learning)”时, 课堂气氛轻松、热烈、无压抑感,并伴有一条情感线索,是一种“乐学”。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高效率地掌握英语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这样德育教育的目的就真正实现了。
6、精心安排课外活动,拓展德育渗透空间
教师利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让学生争论,双方碰撞,各自找论点、找证据,让学生在争论中掌握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能力。更多的学生在综合实践课里学会了怎样成立课题组,怎样利用因特网、图书馆检索资料,怎样搞社会调查,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的观念正在学生当中逐步树立起来。德育渗透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于不同的课外活动中。课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也就是45分钟之外的德育渗透。现在的学生在自主认识过程中,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情况下,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活动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主体本质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也增强了学生对德育的亲身体验,使其留下深刻的记忆。所以应充分挖掘课外时间,开展第二课堂,以增加学生知识面,多方面、多层次渗透德育,一般是在单元课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外阅读,欣赏有关录音、录像、电视,或者英语角的讨论,学习自编自演英文短剧,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巩固所学语言知识,让学生在各种气氛和多种情景下接受教育与熏陶。因为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而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化也就决定了它的德育渗透形式多样化这一特点。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高一上学期Unit Two 例如在教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高一上学期Unit One的阅读课,在完成一系列与课文有关的阅读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创造性任务:Good news for you! A new student Weihua who studied in UK will come to study in our class , and our school TV station will have an interview with her. Today’s task is to interview Weihua. 这一任务要求学生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还需查寻一定的参考资料,去了解中英两国的文化,这对于学生探究精神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真正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英语教学融合,让学生享受中英两种文化的双重熏陶。既强调语言知识的习得,又注意德育的有机渗透,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达到了真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这不就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愿望了吗?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英语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精神面貌和人文知识教育的程度,她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当前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那么我们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如何顺应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着眼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呢?
二、现状分析:
1.二十一世纪,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对象主要是人才,人才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当我们看到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纷纷考“托福”出国读研时,一部分留学于发达国家的人认为“月亮是外国的圆”,贪图物质享受,丧失了民族责任感。难道我们不为因为人才外流而导致国家基础教育的浪费而痛心吗?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发展学生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造成学生高智商而低情商,其实学好英语,是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报效祖国。
2、现在英语教学还存在为语言而语言,忽视人文素养培养的现象。虽然《高中英语新课标标准》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实上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念接轨。我国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没有得到切实的重视, 英语课大多是以老师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其次就是搞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课后就是大量的做题巩固。
3.短期功利主义思想造成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价脱离的现状。对学校而言,因为固有的传统观念和评价机制等因素影响,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步履艰难。
4.新课标的推行,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依据与空间平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语新课标有了人文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把加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鲜明提出了各课程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即要求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基于上述现状,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始终都要进行德育渗透,大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树立正确长远的价值取向,树立高尚“人文素养”的理念,形成良好品德。也就是说英语教学必须始终贯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精神。
三、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原则
英语新课程目标和学科内容注意到与德育的整合,强调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重视学生“习”得,个人体验和个体觉悟,通过课程学习,引发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和道德情感活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英语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应遵循以下的教学原则。
1.主体参与原则
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在英语教学中改变那种老师讲,学生听或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要寻求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在实践中获取道德体验,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学习。
2.品质培养原则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个体和谐发展的需要道德是实践的产物,只有让学生个体全身心参与,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和谐发展。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求知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自主学习原则
外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像我们母语的习得过程一样是自主活动,有句名言“you hear, you forget; you see, you remember; you do, you - learn(你听见的,你会忘记;你看见的,你记住了;你做过的,你学会了)”,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给他们一定的权利和自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向学生提供合适的英语学习策略,让学生习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认知和求知。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4. 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原则。要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英语教学中,应运用启发式原则,创设探究情境,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时机,使学生能自己发现规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和探究,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获得经验,互相学习,增强自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5. 面向全体原则
英语教学必须为全体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学生在英语课程学习中会存在智力、习惯、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差异,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四、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呢?
乍看起来,英语是一门外国语,与德育教育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只要多动脑筋,运用得当,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同样大有用武之地。
1、深入钻研英语新教材,挖掘隐含的德育因素
英语教师必须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的题材涵盖了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生活、当代社会、自然之谜、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科学研究、世界风俗、时尚潮流、人生规划、广告、体育、商业等等,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具有科学与人文价值。教材内容的编写、选择和组合体现了思想性、时代性、真实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文化意识强,内涵丰富。介绍外国文化,同时宣传中国文化,并把所导入的中外文化内容和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语言材料涉及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对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积累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异同,从而培养建立在对本国文化深刻理解与认识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高一上学期Unit Two “Growing Pains ”中围绕 “青少年的生活体验”这个话题,以青少年成长的主题来拓展的,包括了学校生活、成长的烦恼、衣着外表等,阅读文章的设置,既有英国学生的校园生活,又有中国学生的校园生活。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要留心周围的生活, 走进学生生活,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认真考虑如何挖掘教材人文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把语言教学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一箭双雕”。
2、 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教学活动的同时,要自然地渗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从而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例如,在讲授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Unit 3 这一单元时,教师可结合我国申奥成功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政治地位的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另外,牛津版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Project项目,由阅读材料和完成项目的四个步骤(调查、走访、讨论和文献检索)组成。这显然属于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分工合作,通过上述四个步骤完成一个特定的课题。例如:在第一个模块第一单元Project项目,要求学生学习了解club 的一些知识并成立自己的
club,因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环境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就高中阶段而言,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独立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在高中阶段实施有效的的环境教育,对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借此Project项目引导学生成立环保club,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这种活动的质量最终取决于其独立性,创造性和新奇性,从科学意义理解,这种活动应该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独立创新活动,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课堂教学是传授英语知识、培训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
3、改灌输式教学为学生自然习得。
重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隐性教育:即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接受了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它心理的成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既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又增加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这样做有利于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英语教学中,利用课文和课外英语阅读中的优秀文章,组织学生赏析。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形象,美好的情操和美好的品质传播给学生,使学生去感受美的同时产生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完成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转化,从而实现全方位德育培养的效果。教师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 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 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其知识面, 感受文化熏陶。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等补充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且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体裁广泛的英语读物, 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扩大词汇量,而且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 形成跨文化意识, 提高人文素养。例如:设计〈〈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高一上学期Unit one, Reading “School life in the UK ”(Period 1)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大任务—让学生采访从英国学习归国回来的Weihua。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了解Weihua在英国的学习生活情况, 从而能更好地完成采访Weihua的任务。此材料是学生接受英语语言信息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此篇文章,可以了解英国学校的生活,感受英国文化气息。同时借助此材料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英语阅读策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学生是高一新生,刚来到一个新的学校, 当然对自己的高中生活充满向往,同时对别国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充满好奇,而这篇由从英国归来的交换学生所写,介绍英国高中学校的学习生活的文章正好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了解外国文化的需求,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世界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4、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搭建德育渗透平台
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影视激情法、录音机、教唱英文歌曲,开展英语演讲,讲英语小故事、组织多层面的活动等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意愿,进而获得一定学习成就。
例如,牛津英语高一教材第一单元是关于 “high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了英国学校生活的场景,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通过积极发言,开启了思维,学生由老师家长要我学变为自发地积极地我想学,我要学。积极配合教学活动,主动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融洽师生关系,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改变以往学习中老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对立关系,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这样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达到最适宜自己的最高发展程度。另外,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气氛显得既紧张又活跃,学生眼界的有效开拓,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去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有利于他们思维的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5、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气氛。
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课堂环境,在新课标下,坚持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称谓“双主体”,课堂上教师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树立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围,设身处地,以学生的心理去看待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开放思想,敢于质疑;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和形象思维、想像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创新和自主获得知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敢于冒尖、发展自我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感到压抑,而是轻松活泼的,是在和睦、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的,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养会得以健康迅猛发展。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人的学习,总是在同他人的交际中发生的”。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德育氛围,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体验。即要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意志、合作精神,培养其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希望得到赞许和认同的美好愿望。教学中我们作为教语言的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教师通过诱导,反对呆板的说教和僵硬的灌输式教育;用小组道德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意识,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例如:在运用外语相互式积极学习法(interactive learning)和任务型教学(task based learning)的课堂模式组织的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一个自主的思维空间和行动空间,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自然的互动环境,形成了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使他们的认知行为得以顺利发展。在阅读课堂上,运用外语相互式积极学习法(interactive learning)活动的结构形式如下:
A: 同座二人之间 — 适应对话、核对答案等活动。
B: 前后四人之间 —适应对话、讨论、辩论等活动。
C: 自由组合 — 如学生觉得同座之间的组合不合适时,可下位自由选择活动对 象。
D: 个人与全班之间 — 适应某些与此形式相适用的活动。如“答记者问”等。
E: 随意走动 — 适应某些与此形式相适用的活动。如“调查”、“采访”等。
F: 组与组之间 — 适应某些与此形式相适用的活动。如“辩论”、 “抢答”等。
在这样的课堂上,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在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共同努力、相互作用。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和激励互动。他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来有效的沟通,使各成员之间有更多交流和自我调节的机会。在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过于凝重、压抑,学生完成任务时缺乏安全感,无情感线索,是一种“苦学”;而采用“外语相互式积极学习法(interactive learning)”时, 课堂气氛轻松、热烈、无压抑感,并伴有一条情感线索,是一种“乐学”。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高效率地掌握英语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这样德育教育的目的就真正实现了。
6、精心安排课外活动,拓展德育渗透空间
教师利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让学生争论,双方碰撞,各自找论点、找证据,让学生在争论中掌握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能力。更多的学生在综合实践课里学会了怎样成立课题组,怎样利用因特网、图书馆检索资料,怎样搞社会调查,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的观念正在学生当中逐步树立起来。德育渗透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于不同的课外活动中。课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也就是45分钟之外的德育渗透。现在的学生在自主认识过程中,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情况下,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活动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主体本质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也增强了学生对德育的亲身体验,使其留下深刻的记忆。所以应充分挖掘课外时间,开展第二课堂,以增加学生知识面,多方面、多层次渗透德育,一般是在单元课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外阅读,欣赏有关录音、录像、电视,或者英语角的讨论,学习自编自演英文短剧,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巩固所学语言知识,让学生在各种气氛和多种情景下接受教育与熏陶。因为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而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化也就决定了它的德育渗透形式多样化这一特点。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高一上学期Unit Two 例如在教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高一上学期Unit One的阅读课,在完成一系列与课文有关的阅读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创造性任务:Good news for you! A new student Weihua who studied in UK will come to study in our class , and our school TV station will have an interview with her. Today’s task is to interview Weihua. 这一任务要求学生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还需查寻一定的参考资料,去了解中英两国的文化,这对于学生探究精神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真正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英语教学融合,让学生享受中英两种文化的双重熏陶。既强调语言知识的习得,又注意德育的有机渗透,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达到了真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这不就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愿望了吗?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