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格雷欣定律” --“劣币驱逐良币”是怎么一回事?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13 17:16
  • 提问者网友:蓝莓格格巫
  • 2021-10-13 00:49
“格雷欣定律” --“劣币驱逐良币”是怎么一回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底特律间谍
  • 2021-10-13 02:24
十六世纪的英国商业贸易已经很发达,玛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代铸造了一些成色不足(含银量)的铸币投入流通中。当时在英国很受王室重视的金融家兼商人托马斯.格雷欣发现,当面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铸币同时进入流通时,人们会将足值的货币储藏起来,或熔化,或者流通到外国,最后回到英国偿付贸易和流通的,则是那些不足值的货币,英国由此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于是托马斯.格雷欣向伊丽莎白一世指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并建议,恢复英国铸币的足够成色,以恢复英国女王的信誉和英国商人的信誉,使在贸易中不受不足价值铸币的损失。1858年英国经济学家亨利。麦克劳德在其《政治经济学慨要》中首次用“格雷欣定律”命名了这一货币流通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特殊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是货币流通中一种货币排斥另一种货币的现象。在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即所谓良币,必然被收藏,熔化,或输出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即所谓劣币,则充斥市场。详细资料可到“古泉苑地”查阅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青尢
  • 2021-10-13 03:15
4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了一有趣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人们称之为格雷欣定律,亦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有两家面包店:一家的面包原料精致,做工精细;另一家的面包干瘪粗糙,缺斤少两,但是价格却比第一家低一半。你认为哪一家店的面包会卖得更好?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是第二家。这就是格雷欣定律在起作用。  格雷欣定律是一条经济法则,又叫“格雷欣定律”,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是由16世纪英国金融家、商人托马斯·格雷欣提出来的。当时,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铸币,时间长了,人们发现足值与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一样使用,于是,人们就把成色好的足值货币(良币)储藏起来,而把不足值的铸币(劣币)赶紧花出去。结果,劣币把良币赶出了市场,这样,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就明显低于它的名义价值了。  后来,人们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如盗版软件对正版软件的冲击等。除了商业和金融,其他领域其实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如,官场上,清官可能会受到贪官的排挤;医院里,拒收“红包”的医生被看成另类。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效的约束体制,劣币驱逐良币、稗子战胜水稻就将大行其道,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也叫做劣币驱逐良币律。在铸币时代,铸造重量轻、成色低的铸币是货币流通中反复发生的行为。铸造劣质货币也是统治者解决财政收入,搜刮民财的措施。当劣币出现于流通之中时,人们会把足值货币收存起来,即格雷欣定律。  这个规律是16世纪英国人T.格雷欣首先发现的,故通称格雷欣定律。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经验,为这个规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证。美国在1792年实行复本位制时,法定金银铸造比价是15∶1,但在1795~1833年的 39年里,国际市场上金与银的实际价值对比是15.6∶1,法国在1803年实行复本位制时规定的铸造比价为15.5∶1。这个国际条件,使银币在美国成了“劣币”而金币成了“良币”,于是,白银从国外(包括法国)大量流入美国,而黄金则从美国大量输往外国(包括法国),美国成了事实上的单银本位制国家。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