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杜甫《琴诗》(实用)美学鉴赏。1500左右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7 02:27
  • 提问者网友:眉目添风霜
  • 2021-04-06 05:56
杜甫《琴诗》(实用)美学鉴赏。1500左右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人類模型
  • 2021-04-06 07:28
苏东坡之《琴诗》鉴赏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赏析: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
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
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
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
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
谓“ 四大”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 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
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
“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也就是说,“ 浊” 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苏轼是一位“ 一肚皮不合时宜” 的人,他“不顾身害,尽言其隐”。正因为他“寒枝不肯栖” 才落得“ 寂寞沙洲冷”。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乌台诗案”,苏轼因诗被陷,于元丰三年贬居黄州。这成为他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逆境的开始。“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五年的谪居生活,苏轼的思想有了较大变化,禅对其影响很大,并正式习禅。1081年,苏轼开始在东坡
耕田,作下《江城子》一首后,自号“东坡居士”。“东坡” 这一号是苏轼借白居易曾居住的忠州“东坡”之名命名自己垦殖的黄州东门外十余亩的荒地。显然,
苏轼很欣赏香山居士淡然的人生态度,曾写“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
”。将自己比作香山居士,认为两人的道根是相同的,皆有佛缘。

据《辞海》解,居士一一词来自梵文,是佛教名词,音译“迦罗城”,意译
“ 家士”。原指古印度吠舍种姓工商业的富人,因信佛教者颇多,故用以称呼在家的佛教徒。至今,在家学习佛的男女也称作“居士”。苏轼效香山居士等人的前例,也自称“ 居士” ,可见他此时已正式的居家习禅。

此时期,已正式习禅的东坡居士所作的禅诗词更重禅理。他除了依然有表现
人生无常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有表现禅趣的“林下对床听夜雨,
静无灯火照凄凉” ,更突出的是些纯说禅理的诗。作于1082年的《琴诗》是其中
一首。苏轼借问琴声的来源,表达人间万事万物要因缘和合才能相生的禅理。可
见,作为佛教理论基石之一的缘起说已深入苏轼的心中。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蕴藏春秋
  • 2021-04-06 08:30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