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文本细读探究园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2 19:06
  • 提问者网友:我是女神我骄傲
  • 2021-02-22 02:21
文本细读探究园1.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答:2.本文对陋室从那几个方面惊醒描写的,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答: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 “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答:4.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答:5.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答:6.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答:7.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答:8.“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答:9.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答:10.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答:1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答:12.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答: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19-06-23 13:40
1.类比手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2.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写的。陋室特征:雅。3.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4.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5.鸿儒 ,无白丁(雅)6.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7.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高雅脱俗日常生活—清雅安适8.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的。表现了室主人清雅安适的情感。9.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10.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11.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12.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同。【解析】1.试题分析: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的比兴。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比兴手法的辨析。点评: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即以此物比彼物也,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2.试题分析: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突出了陋室雅的特征,揭示“德馨”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点评: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结构,就很容易把握文章内容。3.试题分析:对偶,即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上”和 “入”是静态的景物变得运动起来: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极富表现力,突出了环境的恬静、雅致。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对偶的辨析能力及对词语的表达作用的品味能力。点评: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对偶的特征;其次,要联系特定语境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做到“词不离句”。4.试题分析:写陋室内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颜色是绿色和青色。景色优美,体现了“幽”的特点。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环境描写的表达作用的分析。点评:对环境描写的表达作用的分析,明确其描写画面,感知其渲染的氛围,答案便可得出。5.试题分析: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见,与作者交往的“有鸿儒”,“无白丁”,都是高雅之人。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信息的摄取能力。点评:解决此题,首先要知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的是主人的交往;然后,抓住重点词句,便可得知交往的人物特点。6.试题分析: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见其生活之安恬。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陋室主人生活及特点的理解。点评:对陋室主人生活及特点的理解,首先,要准确找出些陋室主人生活的文字;然后,根据文字判定其特点。7.试题分析: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突出了陋室雅的特征,揭示“德馨”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是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的。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描述层次的把握。点评:对描述层次的把握,先要分清层次,然后再准确概括。8.试题分析: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虚实结合,表现了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辨析。点评:对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辨析,需要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特征;然后,联系语境分析其作用。9.试题分析:全文仅81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从而点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第三层(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显然,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描写内容的理解。点评:题目提示我们“上下文联系”,解决本题,结合语境分析是关键。10.试题分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运用典故的作用。点评: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11.试题分析: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运用典故的作用。点评: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12.试题分析: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引用名言的作用。点评:对引用名言,收束全篇,定然是为表现主题服务。围绕文章主题思考、答题,是正确的思维途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十年萤火照君眠
  • 2020-02-04 15:03
收益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