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有一些什么文化,越多越好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31 21:06
- 提问者网友:藍了天白赴美
- 2021-03-31 10:40
沅江有一些什么文化,越多越好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猎心人
- 2021-03-31 12:03
竹马舞
竹马舞亦称“竹马灯”“马灯舞”“跑马舞”“跑马灯”。流行于益阳、沅江一带。 亦称“灯船”。嘉庆《崔东璧先生行
洞庭渔火节
略》:“元夜、端阳俗有灯船之戏”。竹马用竹篾编制成马头、马身,用纱布缝在马头、马身上内可点蜡烛。马身中间留空穴,可立扮演者。竹马灯大多由民间职业剧团扮演成戏剧人物故事,有赵子龙长板坡救主、一男一女的杨中保与穆桂英、刘关张三兄弟,以及八虎抢幽州等。其表演动作有:探路、驯马、引路双引路、虎啸马惊、骏马飞腾等。伴奏以鼓、锣、钞三大件,气氛热烈,大都在春节时表演,尤以与宁乡接界处为盛。[11]
采莲船
采莲船系用竹木扎成,外蒙彩布或彩纸,船上置四柱,用彩绸或彩纸扎成五彩缤纷的船仓,船中留空间,可站立扮演者。将彩船系在扮演者腰间,如坐船状。表演时老艄公拿桨作划船状,船有时轻快前进,有时颠簸而行。两人合舞,如行船于水面上。有时边歌边舞,一般为表现劳动爱情生活,有的还增加伴唱者,如拿大芭蕉扇的“胖婆娘”,手持浪鼓的花鼻子“卖货郎”他们或左或右的伴舞,互相插歌打诨,调情卖俏,惹人发笑。并在锣鼓乐器的伴奏下,即兴唱“花鼓子”。
洞庭渔歌
被渔民称为丫口腔的洞庭渔歌,曲调主要源于洞庭渔民中广泛流传的地方小调,这是在渔歌、湖歌、灯调的相互影响、掺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手撒鱼网口唱歌》、《洞庭四季歌》、《洞庭湖上搭歌台》等,形象地表现了渔民欢快的劳动生活情绪。
灯调
灯调也是民间歌舞中的一种,再加上打击乐器伴奏,并化妆表演的一种小调。在洞庭渔民中广泛流传的有地花鼓、采莲船、鱼虾灯等。如《迎客歌》,出自灯调《武花鼓调》,曲调热烈欢快,由男女青年手拿花扇和手巾载歌载舞,表达了洞庭渔民真挚的感情和热情好客的风俗。
竹马舞亦称“竹马灯”“马灯舞”“跑马舞”“跑马灯”。流行于益阳、沅江一带。 亦称“灯船”。嘉庆《崔东璧先生行
洞庭渔火节
略》:“元夜、端阳俗有灯船之戏”。竹马用竹篾编制成马头、马身,用纱布缝在马头、马身上内可点蜡烛。马身中间留空穴,可立扮演者。竹马灯大多由民间职业剧团扮演成戏剧人物故事,有赵子龙长板坡救主、一男一女的杨中保与穆桂英、刘关张三兄弟,以及八虎抢幽州等。其表演动作有:探路、驯马、引路双引路、虎啸马惊、骏马飞腾等。伴奏以鼓、锣、钞三大件,气氛热烈,大都在春节时表演,尤以与宁乡接界处为盛。[11]
采莲船
采莲船系用竹木扎成,外蒙彩布或彩纸,船上置四柱,用彩绸或彩纸扎成五彩缤纷的船仓,船中留空间,可站立扮演者。将彩船系在扮演者腰间,如坐船状。表演时老艄公拿桨作划船状,船有时轻快前进,有时颠簸而行。两人合舞,如行船于水面上。有时边歌边舞,一般为表现劳动爱情生活,有的还增加伴唱者,如拿大芭蕉扇的“胖婆娘”,手持浪鼓的花鼻子“卖货郎”他们或左或右的伴舞,互相插歌打诨,调情卖俏,惹人发笑。并在锣鼓乐器的伴奏下,即兴唱“花鼓子”。
洞庭渔歌
被渔民称为丫口腔的洞庭渔歌,曲调主要源于洞庭渔民中广泛流传的地方小调,这是在渔歌、湖歌、灯调的相互影响、掺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手撒鱼网口唱歌》、《洞庭四季歌》、《洞庭湖上搭歌台》等,形象地表现了渔民欢快的劳动生活情绪。
灯调
灯调也是民间歌舞中的一种,再加上打击乐器伴奏,并化妆表演的一种小调。在洞庭渔民中广泛流传的有地花鼓、采莲船、鱼虾灯等。如《迎客歌》,出自灯调《武花鼓调》,曲调热烈欢快,由男女青年手拿花扇和手巾载歌载舞,表达了洞庭渔民真挚的感情和热情好客的风俗。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