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武则天的乾陵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5 04:48
  • 提问者网友:浩歌待明月
  • 2021-01-24 13:20
武则天的乾陵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01-24 14:18
武则天的乾陵的秘密
1合葬: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陵,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座埋葬着不同国号的两个皇帝的陵墓。
2从未被盗:其墓坚固异常,据勘查从墓道口到墓门长631米,宽3.9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铁汁,这些情况与文献所载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确信此墓确实难以开掘。
3珍宝:被推测至少含有700吨金、银、字、画等文物,如能打开,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
4无字碑:虽然与唐高宗埋在一起,为高宗歌功颂德,却为自己刻了一块无字碑,将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述。
5《兰亭序》真迹:李世民极爱《兰亭序》,去世前再三叮嘱要将《兰亭序》与他共葬,但是李世民昭陵中未发现《兰亭序》,于是有人推测,《兰亭序》藏在乾陵。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1-24 15:29
皇陵之冠,未被兵匪盗掘   在黄河两岸逶迤起伏的渭北高原上,呈扇形分布着唐代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座落在唐18陵最西端的乾陵,是唐朝第3代皇帝高宗李治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也是18陵中惟一不曾被兵匪盗掘的陵墓。   乾陵位于陕西乾县城北6公里处的梁山上,距古都西安80公里,它占据了整个梁山山峦,312国道线从山脚下蜿蜒北上。自西汉文帝开始,出现了利用自然山势代替封土的习俗。但定为制度,诏令子孙“永以为法”则是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的,昭陵因山为陵,是唐代陵墓的首例。   公元683年高宗死后,武则天命吏部尚书韦待价为山陵使,护营乾陵工程。按照“依山为陵”的葬制,乾陵是依梁山的自然山势,将山头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玄宫,工程艰巨浩大。到684年八月埋葬时,主要工程竣工。埋葬高宗后,乾陵营建工程继续进行,及中宗李显继位,于706年五月重启乾陵玄宫隧道,合葬母后武则天、迁葬永泰公主李仙惠、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义阳公主,赐赠卢钦望、李再思等陪葬乾陵;乾陵经历了中宗、武则天才告全部竣工,历时长达28年之久。   乾陵营建时值盛唐,国力充盈,陵之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皇陵之冠。乾陵陵园的地面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局营造,陵园分皇城、宫城和外廓城。皇城四门外以象征皇权至上的石狮守卫,并于朱雀门外司马道竖立华表、石人、石马等大型石雕,以象征陵墓处所、皇帝仪仗和守卫。陵墓的地下则修成相当大规模的墓室、墓道,死者置于巨大的石制棺椁之内,有大量的器具、财物和俑人殉葬。   历经千百年的悠久岁月,乾陵地面的宏丽建筑已荡然无存。只有朱雀门外,司马道两侧沿主峰列置的巨大石刻群,从梁山南峰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计有华表一对,翼马一对,驼鸟一对和牵马驭手5对,仪卫中郎将石像20尊,左置无字碑一通,右置述圣纪碑一通,61尊蕃臣石像,石狮两尊,北门外另有石马6匹。这百余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代表了唐王朝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和石刻艺术,成为唐石刻文化的露天博物馆。   乾陵的东南隅分布有陪葬墓17座,分别依墓主人生前的地位高低,由远及近排列。计有太子墓两座、王墓3座、公主墓4座、大臣墓8座。1960年至1972年,陕西文物考古部门已先后发掘清理出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等五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件。一百多幅墓室壁画,堪称我国唐代瑰丽的地下艺术画廊。《宫女图》、《打马球图》、《客使图》、《狩猎出行图》、《观鸟捕蝉图》等壁画,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廷生活等都提供了珍贵资料。   神秘帝陵   当沉寂于地下1300年的幽宫重启时,到底会有怎样的奇迹出现在众人面前?记者走访了人民大学历史系研究唐代历史的刘后滨教授等有关专家。   刘教授介绍,人们经常从仍在发掘中的两三千年前的秦始皇陵推断:距今1000多年,处于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唐代君主的生活一定会比秦代更阔绰,因而他们的陵墓中的珍宝一定会比秦陵中的陪葬品更稀罕。所以,世人总在企盼着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一饱眼福。   世人这样的推断不是没有根据的,乾陵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中国封建帝王陵寝的典型代表,也是世人瞩目的国家重要文物,堪称国之瑰宝。据专家介绍,乾陵拥有三个“惟一”:一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的陵墓;二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座埋葬着不同朝号的两个皇帝的陵墓;三是关中唐18陵中惟一一座未被盗掘的陵墓。远远望去乾墓宛如一尊庞大无比的睡美人塑像,造型奇特,实为历代帝陵之冠。   刘教授说,围绕这座帝陵,自古至今传说与谜团始终不断。位于墓道末端的“无字碑”缘由,成为世人至今难解之谜。如有专家推断“无字碑”的碑文被埋于墓中,也有推断是武则天将自己的功过留给后人评说等等。   如此一座赫然屹立的帝陵之冠为何没有被盗,民间传说更可谓神乎其神。有说从史书记载温韬盗墓至乾陵“风雨大作,未觉”推测,有“天神”守护,并非无人动盗墓之念。但据专家试探勘察证明了此墓未被盗过,这与墓结构的复杂严谨有很大关系,如在隧道内中部的边沿之处上部有石条封堵,并用铁细腰栓板和铁栓棍上下左右牵拉,空隙用锡铁灌注。此外陵是凿在石灰岩山上,隧道口保存完好,再从别的地方另凿洞进去是比较困难的。   乾陵不仅蕴藏着历史宝藏,而且还笼罩着世人难以理解的“神秘光环”。   据报载,1971年7月26日4时30分,美国阿波罗号发射成功,飞船达到二级宇宙速度,进入奔月轨道。当宇航员爱德宁在宇宙飞船上俯视中国大地时,突然发现中国长城的南方即北纬34°,东经107°11′有九个一字排开的小黑点,其中位于最西边的黑点最为显著。他认定这是新式武器的装置点,便立即进行了拍照并向五角大楼和总统尼克松汇报。   1981年,中美已经建交,爱德宁成了第一批来中国的美国旅游者,他提出要到九个黑点的所在地看一看,中国政府答应了他的要求,并把他送到渭北那九个黑点所在地,这里根本没有什么秘密武器,只有20多座汉唐帝王陵墓排列着,最西面的黑点正是乾陵。这一插曲凭添了乾陵的几许神秘。   乾陵墓室内部肯定会有岩溶现象   正如一直从事陵墓保护管理工作的、陕西省常山县唐东陵研究室主任徐广源老师所说:“国家规定,不经过国家批准,任何团体或者个人不能开掘帝王陵墓;即使陵墓以前曾被盗墓,如果有关考古单位想对该陵墓进行清理工作,也要经过国家的批准。”   那为什么乾陵作为一个从未被盗过的陵墓却引起了挖掘与不挖掘的争论呢? 这与乾陵自身的地理环境有关系。近年来,地方有关部门提出了“抢救性开挖乾陵”,以防止乾陵地区地质、水文、地震情况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乾陵这座古墓,已经成为公众和全国媒体趋之若鹜的新焦点,有关它的传闻和报道也是接连不断,它已被公众列入“议事日程”和关注的对象。   据陕西省文物局科教处的刘处长介绍,这是因为乾陵的墓室建在石灰岩质的山中,由于雨水较多,内部肯定会有岩溶现象,所以肯定墓室内部会有积水,至于多少,对文物又会造成多大影响还不得而知。现在,有关专家正在做地震对山体的影响等一系列复杂的实验。   由陕西省各学科权威人士共同完成的《乾陵地区地质、水文、地震情况专题报告》也已送到上级部门。而且这个报告只是整个考古工作中最初步的工作,从这报告中根本推断不出目前地下文物所处的准确环境,因而对于是否发掘乾陵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刘处长说:我们地方上,对乾陵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只停留在科研的阶段,也就是只是考察勘测古迹,远未到达发掘的阶段。可见外界的“即将被发掘”或“正在发掘”的消息纯属不实之辞。   中国工程院研究室的王元晶告诉记者,在2000年下半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工程院曾先后两次组织院士、专家对乾陵有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讨论,提出了“关于乾陵地区水文地质和地震现状不危及唐乾陵的咨询意见”。   咨询意见认为,乾陵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不会对乾陵造成威胁;为防止地震灾害而抢救性开挖乾陵的理由不充分;目前我国尚缺乏有效地保存大面积出土文物的技术,国外也没有同类先进保护技术可资借鉴。因此,开挖唐乾陵目前不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为了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唐乾陵近期不开挖为宜。   唐墓中可能会出现不少名人真迹   陕西省文物局科教处的刘处长告诉我们:考古是一种责任,一切要“以保护文物为前提”。 她说:“隶属于文物部门的考古发掘工作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古墓的发掘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如寻宝一般,发现宝藏就会迫不急待地挖出来。考古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责任,它是以文物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宗旨,以‘不主动发掘的方针’为工作原则。” 目前,我们现有的科技水平能否达到有效保护文物所需的程度,是决定发掘工作是否开展,何时开展的又一重要因素。以乾陵为例,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对乾陵中的文物保护存在哪些棘手的难题呢?   据刘处长及乾陵博物馆的相关人士透露:主要是有机质的保护问题。因为墓穴中是真空环境,如果温度、湿度相对稳定,是比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而如果发掘,有机质是最易被氧化的。据历史学家推断,唐墓中大多有很多相当珍贵的古代名人字画、丝绸,尤其乾陵中纸质的名人字画会有相当一部分,而且其中很有可能会出现不少至今从未面世过的名人真迹和解读这段历史中众多谜团的文献,展示当时真实风貌的丝绸制品及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尸体。倘若在发掘时没有百分之百完好并长期保存的把握,这些文物一旦受损,那将成为无法弥补的过失。所以对有机质的保护是最令专家头痛的难题。 但刘处长还向记者透露一种决定发掘的可能,就是从抢救文物的宗旨出发,一旦专家经勘察发现,目前地下的各种环境已对文物造成了严重的损坏,而必须将现存文物抢救出来时,那就会立即开挖。据目前现状推测:是否发掘的决定将在近3至5年中得出结论。   现阶段,我国的考古科学水平还不是很先进,即使把眼光放在全世界的基点上,人类依然要受许多保护、发掘技术的限制,人们得时时提防着那些古老的诱惑……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开采对于这些珍贵的古代遗产来说才是最能将其得以妥善保护的方式,全人类期待那样一个高科技考古时代的来临!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