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
答案:4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30 03:40
- 提问者网友:我们很暧昧
- 2021-07-29 10:21
需要详细的原因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07-29 11:51
洞庭湖是长江沿岸的一个湖泊,对长江来说是一个分洪、蓄洪场所。可是近几十年来长江水量稳定,加上人口增多,人们就围湖造田,使湖面不断缩小,1998年的洪水是百年不遇的大水,长江沿岸的湖泊面积缩小,分洪蓄洪力下降甚至丧失,这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就有了退田还湖的举措。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拜訪者
- 2021-07-29 13:51
维护生态环境。
- 2楼网友:千夜
- 2021-07-29 13:29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湖泊在迅速减少,仅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就减少了543个。据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湖泊资料的统计,解放初原有湖泊面积达2.9万平方千米,到了20世纪80年代,保留的面积仅为1.9万平方千米,消亡了1万多平方千米的湖泊面积,素有“千湖之省”美称的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有1066个湖泊,目前仅剩309个湖泊。被誉为“水乡泽国”的江苏省境内水网密布,湖荡众多,自1957年以来,因围湖造田所削减的湖泊达 1500多平方千米,消亡的湖泊已有40多个。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我国不少地区曾出现大面积围垦湖泊,与河争地的热潮。据统计,全国被开垦的湖泊至少有100多万公顷,损失淡水资源调节量350亿立方米。近些年来,随着各地经济建设的发展,流域用水量剧增,湖泊来水量减少,入不敷出,水位下降,面积缩小,致使一些湖泊消失,一些大湖面积也大为缩小。
围湖造田首先是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如:湖北省由于湖泊不断减少,萎缩后的湖泊已基本丧失了原有的调蓄功能,造成水旱灾害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20世纪50年代平均46万多公顷,80年代增长到170多万公顷,90年代以来的八个年头里,除1993年外都大大超过80年代的水平。其次是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湖区生态环境劣变,使鱼的种类不断下降,数量减少。
所以人们开始使用退湖还田的科技手段
5
- 3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7-29 12:44
湖泊是重要的湿地,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围湖造田是一种短期行为,早期的目的有扩大耕地面积和防治血吸虫病,后来主要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安置不断增长的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的。
随着围湖造田的全面铺开,江汉平原、洞庭湖周边等地湖泊面积急剧萎缩,对长江洪水的调蓄能力大幅度降低,造成98年洪水“中水大灾”的结果,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迫使人们(特别是政府)反思以拄的决策错误,得出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正确算式。决定退田还湖。
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不仅生态上利在千秋,而且经济上也功在当代。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