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5 01:38
- 提问者网友:孤凫
- 2021-03-24 19:35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动情书生
- 2021-03-24 19:49
开元杂报
根据唐代孙樵《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可知,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张报纸的名称。开元杂报是手抄的而不是印刷的,而且发行范围也很小。孙樵在当时是颇有名气的文人,曾经为皇帝所重用,他对开元杂报尚且如此珍视恐怕一般人是难以得到的。
更重要的是,孙樵的文章证实,在唐代确有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开元杂报就是抄件。
3 进奏院状
将朝廷有关公文和消息通报向地方当局的“报”被称为进奏院状。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为谕旨、奏折、官方动态,在当代人的著作以及有关唐代的史籍中,对于进奏院、进奏官及进奏院状的记述很多。
4 敦煌进奏院状(归义军进奏院状)
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现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各藏又一份唐代归义军的进奏院状(因当时归义军的节度使驻所在敦煌,因此也称“敦煌进奏院状”)。
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所藏的进奏院状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前后,驻京城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其主要内容为报告归义军派往京城的专使晋见皇帝及与大臣们交涉的情况。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的进奏院状是唐僖宗乾符五年左右,驻京城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其内容为报告归义军专使在京的活动情况。两者都是用毛笔写在纸上的。
从进奏院的角度看,这两份“状”都是发给其主官的文书。但两者的内容并不是朝廷公文所载的,而是进奏官自行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这类状再进奏院发出前、在传递过程中、在主官受到后都有可能抄录、传阅,因而它实际上发挥了新闻传播媒介的作用。可以说,进奏院状属于一种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的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邸报的特征)
首先,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官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迁、奖惩动态等公告性材料。不仅没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才写的新闻也没有。
其次,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只是一个有一个消息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它没有对开或四开的版面,而是或抄在帛上,或写在纸上,或印成单张,并无定型。当然也没有广告。再次,它得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它是否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路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总的看来,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但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下达,而是为了满足人们(主要是官员)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传抄(或印刷传播)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这种性质在它的发展进程中日趋明显。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 朝政简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 的封建官报。
敦煌进奏院状”: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报纸实物,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根据唐代孙樵《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可知,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张报纸的名称。开元杂报是手抄的而不是印刷的,而且发行范围也很小。孙樵在当时是颇有名气的文人,曾经为皇帝所重用,他对开元杂报尚且如此珍视恐怕一般人是难以得到的。
更重要的是,孙樵的文章证实,在唐代确有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开元杂报就是抄件。
3 进奏院状
将朝廷有关公文和消息通报向地方当局的“报”被称为进奏院状。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为谕旨、奏折、官方动态,在当代人的著作以及有关唐代的史籍中,对于进奏院、进奏官及进奏院状的记述很多。
4 敦煌进奏院状(归义军进奏院状)
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现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各藏又一份唐代归义军的进奏院状(因当时归义军的节度使驻所在敦煌,因此也称“敦煌进奏院状”)。
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所藏的进奏院状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前后,驻京城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其主要内容为报告归义军派往京城的专使晋见皇帝及与大臣们交涉的情况。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的进奏院状是唐僖宗乾符五年左右,驻京城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其内容为报告归义军专使在京的活动情况。两者都是用毛笔写在纸上的。
从进奏院的角度看,这两份“状”都是发给其主官的文书。但两者的内容并不是朝廷公文所载的,而是进奏官自行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这类状再进奏院发出前、在传递过程中、在主官受到后都有可能抄录、传阅,因而它实际上发挥了新闻传播媒介的作用。可以说,进奏院状属于一种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的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邸报的特征)
首先,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官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迁、奖惩动态等公告性材料。不仅没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才写的新闻也没有。
其次,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只是一个有一个消息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它没有对开或四开的版面,而是或抄在帛上,或写在纸上,或印成单张,并无定型。当然也没有广告。再次,它得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它是否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路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总的看来,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但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下达,而是为了满足人们(主要是官员)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传抄(或印刷传播)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这种性质在它的发展进程中日趋明显。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 朝政简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 的封建官报。
敦煌进奏院状”: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报纸实物,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猎心人
- 2021-03-24 21:22
最早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的《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
"敦煌进奏院状"现保存于大英图书馆和巴黎国立图书馆,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分原始状态的报纸。是一种懂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和后来的邸报想类似,近似于16世纪欧洲的"新闻信"
特点:(1)没有报头,开端和结尾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2)发报方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
(3)所有信息都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内容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敦煌进奏院状"现保存于大英图书馆和巴黎国立图书馆,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分原始状态的报纸。是一种懂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和后来的邸报想类似,近似于16世纪欧洲的"新闻信"
特点:(1)没有报头,开端和结尾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2)发报方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
(3)所有信息都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内容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