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贝多芬身残志坚的故事,关于贝多芬的故事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8 00:30
  • 提问者网友:人生佛魔见
  • 2021-05-17 17:50
贝多芬身残志坚的故事,关于贝多芬的故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夜余生
  • 2021-05-17 18:16
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罗曼·罗兰,在二十世纪初期先后写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这三部传记堪称世界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后来汇成一册,合为《名人传》。罗兰试图通过这些作品恢复20世纪文学的崇高的人道主义传统,恢复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本书描写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个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灵魂的壮美,刻画了他们在遍布苦难和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历经磨难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了他们宽广的胸襟、崇高的人格和博爱的情感。
贝多芬传
一心向善,爱自由甚于爱一切。
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背叛真理。
——贝多芬(1792年手册)
他长得矮小粗壮,身板结实硬朗,一张土红色的狮子脸上额头高高地突起。乌黑浓密的头发虬结在头顶,似乎梳子都难以将厚实的头发梳通。他的双眸具有强烈的震慑力,放射出粗野狂放的光芒。蓝灰色的眼珠往往会因兴奋或愤怒而张得很大,在眼眶里转个不停,而眼珠大多数时候都将他内心的忧愁展露无遗。有朋友说他笑起来很甜美,带着鼓舞人的神情,然而他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他平时的表情很忧郁,仿佛内心里有无法排遣的忧伤。当朋友看到他沉浸在痛苦中时,需要竭尽全力才能忍住眼泪。一次,一个朋友在一家小酒店里喝酒,他正坐在角落里,紧闭双目,抽着烟斗,仿佛静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朋友与他寒暄两句,他凄惨地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本子,用聋子常有的尖叫让对方写下他要说的话。他的脸色经常会变化,面部肌肉隆起,青筋暴露,眼露凶光,嘴唇抖个不停。这副可怕的表情往往会将别人吓得灵魂出窍。这是因为他创作灵感突然出现了,或是他弹琴弹得太投入了,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邻近科隆的波恩。父亲是一个不得志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佣。
贝多芬的童年充满苦难的回忆。父亲为了发展他的音乐天赋,当他四岁时,就把他关在房间里,一连几个小时地弹钢琴或是拉小提琴。贝多芬差一点永远厌恶音乐,他在父亲的暴力下不得不学习下去。因家里贫困,他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十一岁时,他到剧院乐团;十三岁时,他当了管风琴手,而当他十七岁时,疼爱他的母亲逝世了。母亲死于肺结核,贝多芬觉得自己也染上了肺结核,但是比疾病更折磨人的是忧虑。十七岁时,他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家庭重任,年老酗酒的父亲被要求退休,由贝多芬领取他的养老金,以免他任意挥霍。他在波恩的一户人家找到了一位终生热爱的朋友——可爱的埃莱奥诺雷·德·布勒宁。贝多芬教她音乐和诗歌。可爱的布勒宁后来嫁给了韦格勒医生,后者也是贝多芬的挚友之一。三人之间诚挚、恬淡的友谊一直保持到老。
贝多芬深爱他的故乡,当他不得不远离波恩,在他几乎度过一生的维也纳及其近郊,他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念家乡。那条美丽的莱茵河,时而温柔时而澎湃的河水流过浓荫匝地,鲜花盛开的堤岸,雾气笼罩着白杨、矮灌木和垂柳以及许多果树,远处星罗棋布着村庄、教堂和墓地,呈淡蓝色的远山守护着整片土地。他的心永远和这片土地相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梦想着回到祖国。
革命爆发了,它开始席卷欧洲。贝多芬此时正在波恩大学读书,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中心,著名的施奈德在课堂上朗诵了一首情调高昂的诗,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贝多芬的心也为革命跳跃不停。
1792年11月,当战争逼近时,贝多芬离开了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从此就定居维也纳,这一时期,他留下了一张肖像画。画中的贝多芬面部表情严峻:“我的才华会战胜一切,我将勇往直前。二十五岁,生命将完整地打开。”他看似傲慢,举止粗俗,然而他内心无比善良。他在给韦格勒的信......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