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增量式改革是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8 15:34
  • 提问者网友:杀手的诗
  • 2021-02-08 00:33
增量式改革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02-08 01:46
问题一: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从增量资源的分配上进行调整的是否正确 正确,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实现这一阶段性目标,必须要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突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在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用增量调整的办法改革收入分配体制,使广大城乡居民获得更多经济发展成果。详见十八大报告问题二:中国由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的方式可持续吗 增量改革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内,让市场机制在资产增量的配置上发挥作用,从而使增量部分不断扩大,计划经济的存量比重逐步缩小。存量改革是指常态本身即在于“非帕累托改进”,亦即,尽管其中的社会整体福利依然增进,但存量改革的性质决定了在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中,改革并不必然保证部分利益集团利益增加的同时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并不必然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问题三:什么是经济责制?实行经济责任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经济责任制指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它是一种责、权、利相结合,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中国股份制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是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公司、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总指标加以分解,层层落实到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及职工个人的经营管理制度。
责,是指公司企业内部各单位和个人承担的经济责任以及由此所担负的生产工作责任。主要包括计划规定的生产任务和履行经济合同承担的经济责任。使用各项资金承担的经济责任,对生产经营成果承担的经济责任等。实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公司、企业的每个岗位,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生产工作责任及经济责任都应有明确规定。
权,是指企业内部各单位和个人根据其承担的经济责任相应享有的经济权力以及由此而在生产工作中所享有的自主决策权力。主要包括:一定的生产计划权、资金使用权、物资支配权以及人事管理权等。实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公司企业内部各单位和个人享有的各种权力,不但应与其承担的责任相适应,而且应具体通过他的生产工作岗位来行使。其权力范围和大小也应由其工作岗位的性质来决定。
利,是指企业内部各单位和个人根据其承担的经济责任以及生产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取得的经济效果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实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公司企业内部各单位和个人所得到的经济利益的形式一般有两种,即工资和奖金,其主要形式是奖金。工资奖金都是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
(一)经济责任制是经济法的核心部门制度
现代国家日益趋向于混合经济、后现代主义、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化和触作主义,这使得国家法律模式越来越趋向于公私混合型,越来越注重对组织的协调与促进,注重对组织内部行为的管理与钳制,经济责任制正是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下,成为政府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在公有国家内,经济责任制与国家所有权紧密融合,使得其以法律的形式来实现,公有国家的特性使得其法律不断地对组织加以宏观和微观的调控管理,经济责任制正是在这一前提下与经济法完全融为一体。经济责任制本身是在经济法的理论、原则和价值观上建立起来的,它在公有社会内部,以制度的建设,实现了经济法的理念,它是公有社会中经济法的核心制度。
之所以说经济责任制是经济法的核心制度,是由于:
第一,经济责任制是经济法上责权利相统一原则的具体制度体现。责权利相统一作为经济法上的核心原则,强调经济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受国家强制力的评价性,强调责任的重要性。各经济法主体对国家、对社会都负有义务(责任),必须首先尽责,责字当先。这一原则能够集中反映市场经济对法律的要求,能够全面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它明确解释了经济法的本质,使之与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区别开来,使经济法成为一个有着显著独立标志的法律部门。
经济责任制作为经济法的核心制度,作为经济法的责权利相统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它不仅仅是描述性的,从根本上而言,经济责任制的所有法律规范都要基于原则性法律规范来建立。当下级法律规范同上级法律规范相冲突时,应当遵循上级法律规范。
不可否认,经济法在其产生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源头,在私有国家内部,经济法出现的根本动机是维护公平竞争,保持自由的市场制度,限制垄断对于经济的消极影响,无论是美国的“谢尔曼法”还是德国的限制卡特尔法律规范的出现,其目的都是在于实现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在公有国家内部,经济法出现的动机则是实现经济管理的有序化,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尽管,一度在私有国家内,凯恩斯主义主张的国家干预使得经济法能动的实现国民经济管理有序化,但是事实证明,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条件,对于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是不可缺少的。从......余下全文>>问题四:印度短期国债比例是多少? 印度金融体系改革的特点
印度第一代改革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金融改革是从1991年到1997年进行的,主要的改革包括利率自由化、政策性银行贷款改革以及减少政府对银行的干涉。第二阶段改革从1998年一直到现在,内容包括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企业治理改革,改善银行的综合服务水平,风险管理以及保险和养老金体系改革。
印度1991年宣布的改革对银行体系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此次银行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利用资源和有效地分配贷款。改革第一阶段采取了下列措施: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扩大银行开放度,加大对外投资;加大对银行的监管力度;允许私营企业进入银行业,加强行业竞争;制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行业透明度;加强政策的传导性。经过一系列改革,银行降低了不良资产率,提高了运转效率,增加了活力与实力,减少了经营成本,提高了利润率。
印度金融市场改革的重点是放松管制,加强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1991年以来,印度股票市场改革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和透明度。主要措施包括:
放松股票发行市场管制。1992年印度废除了《资本发行控制法案(1947)》,企业在相关监管规则的指导下,有权获得市场筹资机会。计划发行股票的公司不需要事先经过政府的批准,在取得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发放的批文后便可发行证券。1995年,印度在新股发行定价方面又实行入标定价法,从而提高了股票发行的效率。
在流通市场上注重拓宽市场基础,提高市场流动性,加强风险管理。金融改革以来,印度股票市场投资者范围扩大,金融工具创新活跃。1992年印度允许外国机构投资者(FII)在股票市场投资,后者如今已经成为印度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共同基金尤其是私营性质的共同基金如今已成为另一种活跃的机构投资者。印度股票市场实行涨跌停限制制度,以控制股票市场价格过度波动。印度政府还为小公司建立了场外交易市场;允许公共设施和市政公司在股市上发行债务证券;规定发行股票的最大可交易数不超过100股。
扩大股票市场开放。1992年?印度政府允许印度公司通过可转换债券向外国投资者发行股权证券,使外商可以直接投资印度的公司证券,这表明印度的证券市场开始对外开放。1996年已经有6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进入印度股票市场,这些外商企业所购买的证券总量达到26亿美元。同时,印度还拓宽印度公司的国际融资渠道,相关的金融工具包括美国存托凭证?ADRs?、全球存托凭证(GDRs)、外币转换债券以及对外商业借款等。国际融资渠道的通畅使印度国内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更为密切,有利于提高国内市场的流动性,减少市场间的套利机会,提高国内市场效率。
在1991年金融改革之前,印度国债市场非常落后,缺乏有效的市场规则以及其他基本制度安排。国债市场实质上是印度储备银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一种途径。印度储备银行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而是通过股票经纪公司开展业务。金融机构受制于法定要求而参与国债市场。由于市场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加之国债市场获利甚微,印度国债市场一直规模较小,交易平淡。1991年以来,印度对其国债市场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主要包括:通过拍卖方式确定政府证券利率,取消行政管理利率;逐步解除通过发行国库券而使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自动机制;引进一级交易商(PD)作为政府证券市场的做市商;建立券款交付(DvP)结算系统,提高政府证券交易的透明度。
上述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改变了印度国债市场的落后状况,为印度国债市场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投资者范围扩大,非银行机构参与其中,......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