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表示每月的几日几日是怎样的?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8 18:55
- 提问者网友:欺烟
- 2021-02-28 15:36
怎样来表示年月日的日,例如公元146 年夏季,四月,庚辰即二十五日),是按什么规律来表示的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动情书生
- 2021-02-28 16:48
首先要能记住十大天干和十二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纪年法首先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比如今年2005就为-乙酉年,先来算算天干,有个公式:
4、 5、 6、 7、 8、 9、 0、 1、 2、 3 对应的十天干就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数字为年代的最后的一位数字,比如今年是2005,最后一位是5,对应的天干就是乙;
地支的算法:用年代数除以12,后面的余数就代表某个地支,余数分别为:4、 5、 6、 7、 8、 9、 10、 11、 0(能整除)、1、 2、3,代表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 申、酉、戌、亥,比如2005年为例:年代末尾数为5,对应的天干为乙,2005除以12,余数为1,对应的地支为酉,所以2005年为乙酉年。
天干地支纪年法首先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比如今年2005就为-乙酉年,先来算算天干,有个公式:
4、 5、 6、 7、 8、 9、 0、 1、 2、 3 对应的十天干就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数字为年代的最后的一位数字,比如今年是2005,最后一位是5,对应的天干就是乙;
地支的算法:用年代数除以12,后面的余数就代表某个地支,余数分别为:4、 5、 6、 7、 8、 9、 10、 11、 0(能整除)、1、 2、3,代表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 申、酉、戌、亥,比如2005年为例:年代末尾数为5,对应的天干为乙,2005除以12,余数为1,对应的地支为酉,所以2005年为乙酉年。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2-28 18:06
用天干地支是推导年份,是一项复杂的寒暑题。根据历史计时公元1年即对应l号辛酉,公元2年对应2号壬戍……那么,公元前的年代怎么办?实际上,公元前的年代就是公元的年代向前推,只不过没有公元0年.那么,可以很自然地把公元前1年记作“一1”,这可以列出一条特殊的数轴来说明(图1)。下面我要用到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概念,剩余类的概念。
先看这样一个例子:把钟表的12个数字作为一个集合,那么以外的点数,比如说13:00就是指针指向1,15:00就是指针指向3……。13除以12余1,15除以12余3,而由于1和3不能被12整除,余数便是它们本身。这样,可以按照余数的类别,将1和13,3和15各分为一组,一共可以分出12个“剩余类”,它们分别对应着除以12余l、2、3、…11、0的数的集合。受钟点集合得出的结论启发,从剩余类的概念出发,可以推证,将公元年份除以60,把得出的60种不同余数的数字进行分类,便得到了60个集合,即60个不同的干支年所对应的公元年数的集合。由于已把公元1年设为1,于是就可以直接用公元年份除以60,余数是几,对应的号码就是所要求的干支年份了。对于公元前的年份,由于计算所得的余数是—60到—1之间的负整数,又由于没有公元0年,所以负整数余数最终要加上61,才能化为60以内的集合号。比如公元12年,即12号壬申,而公元432年除以60余12,自然也是壬申年,公元35年即35号乙未,而公元275年除以60余35,也是乙未年。再用传统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完全正确。再加上号码的多少是与余数的大小一致的,节约了查表的时间,使我的方法既快速又准确。我们不妨随便抽几个数,公元115年,除以60余55,为55号乙卯,公元前145年,为—145除以60,余—25,化为60以内的集合就是36号,即丙申。公元1278年,除以60余18,为戊寅年,公元前221年,—221÷60,余—4l,化为60以内的集合为20号,庚辰年。经过验算,又全部正确。只是公元前的运算要稍复杂一点,但比起传统方法,仍然简捷。3.建立数学模型——已知干支年份求出公元年份由于干支年实际只有六十个,而公元年却有无穷个。因此,可以画这样一个函数的图象(图2):
由图l可见,一个y(干支)对应着无穷多个x(公元),由图象可以得到x与y的关系:
比如说,1号即辛酉年,可以是公元1年、61年、121年、181年……,及公元前60年、前120年、前180年……,至于究竟是它们中的哪一年,就要靠历史学家去推算,毕竟六十年的间隔,还是有把握考证出来的,但如果文章有明显的提示,能确定要查的干支年的大致年代范围(不见得非在60年以内,有时超过60年也可以分析出对应的公元年),就可以进行换算(见下文)。三、应用举例1.已知干支年份求公元年份我国清朝爱国诗人龚自珍有一首著名的《已亥杂诗》(“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已亥年究竟是公元哪一年呢?我先后查阅了《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简明文学手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但只看到了龚自珍的生卒年(1791—1841)和“《已亥杂诗》”,不过这已足够了。根据生卒年(1791)计算,被60除后,余51,是51号辛亥,又由于诗人生命只有50年,因而只会遇到一次已亥(39号),从51号往后数的第一个已亥与之相差48(60—5l+39=48),因此,该诗作于诗人48岁,即公元1839年。2.已知公元年份求干支年份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或事件以干支年命名,比如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由于组成干支年的字多不常见,因而易遗忘,假如手头没有一张大事年表,这时只要记住年份就行了。戊戌变法是1898年,被60除,余38,即38号戊戌年,用同样的方法可 以算出1901年余数是41,应该对应的是辛丑 年,1911年余数是51,对应的是辛亥年。四、论文结论和意义1.这篇小论文是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历史年代的一种尝试。我想这些推算可以告诉人们,运用数学工具可以探索更广阔的领域。2.本文推导的这个方法比较简单,稍通数学的人就可以使用。它可以更好地用于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并且它要比使用传统方法快捷得多。3.用本文推导的纪年换算方法,可以帮助外国朋友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先看这样一个例子:把钟表的12个数字作为一个集合,那么以外的点数,比如说13:00就是指针指向1,15:00就是指针指向3……。13除以12余1,15除以12余3,而由于1和3不能被12整除,余数便是它们本身。这样,可以按照余数的类别,将1和13,3和15各分为一组,一共可以分出12个“剩余类”,它们分别对应着除以12余l、2、3、…11、0的数的集合。受钟点集合得出的结论启发,从剩余类的概念出发,可以推证,将公元年份除以60,把得出的60种不同余数的数字进行分类,便得到了60个集合,即60个不同的干支年所对应的公元年数的集合。由于已把公元1年设为1,于是就可以直接用公元年份除以60,余数是几,对应的号码就是所要求的干支年份了。对于公元前的年份,由于计算所得的余数是—60到—1之间的负整数,又由于没有公元0年,所以负整数余数最终要加上61,才能化为60以内的集合号。比如公元12年,即12号壬申,而公元432年除以60余12,自然也是壬申年,公元35年即35号乙未,而公元275年除以60余35,也是乙未年。再用传统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完全正确。再加上号码的多少是与余数的大小一致的,节约了查表的时间,使我的方法既快速又准确。我们不妨随便抽几个数,公元115年,除以60余55,为55号乙卯,公元前145年,为—145除以60,余—25,化为60以内的集合就是36号,即丙申。公元1278年,除以60余18,为戊寅年,公元前221年,—221÷60,余—4l,化为60以内的集合为20号,庚辰年。经过验算,又全部正确。只是公元前的运算要稍复杂一点,但比起传统方法,仍然简捷。3.建立数学模型——已知干支年份求出公元年份由于干支年实际只有六十个,而公元年却有无穷个。因此,可以画这样一个函数的图象(图2):
由图l可见,一个y(干支)对应着无穷多个x(公元),由图象可以得到x与y的关系:
比如说,1号即辛酉年,可以是公元1年、61年、121年、181年……,及公元前60年、前120年、前180年……,至于究竟是它们中的哪一年,就要靠历史学家去推算,毕竟六十年的间隔,还是有把握考证出来的,但如果文章有明显的提示,能确定要查的干支年的大致年代范围(不见得非在60年以内,有时超过60年也可以分析出对应的公元年),就可以进行换算(见下文)。三、应用举例1.已知干支年份求公元年份我国清朝爱国诗人龚自珍有一首著名的《已亥杂诗》(“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已亥年究竟是公元哪一年呢?我先后查阅了《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简明文学手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但只看到了龚自珍的生卒年(1791—1841)和“《已亥杂诗》”,不过这已足够了。根据生卒年(1791)计算,被60除后,余51,是51号辛亥,又由于诗人生命只有50年,因而只会遇到一次已亥(39号),从51号往后数的第一个已亥与之相差48(60—5l+39=48),因此,该诗作于诗人48岁,即公元1839年。2.已知公元年份求干支年份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或事件以干支年命名,比如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由于组成干支年的字多不常见,因而易遗忘,假如手头没有一张大事年表,这时只要记住年份就行了。戊戌变法是1898年,被60除,余38,即38号戊戌年,用同样的方法可 以算出1901年余数是41,应该对应的是辛丑 年,1911年余数是51,对应的是辛亥年。四、论文结论和意义1.这篇小论文是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历史年代的一种尝试。我想这些推算可以告诉人们,运用数学工具可以探索更广阔的领域。2.本文推导的这个方法比较简单,稍通数学的人就可以使用。它可以更好地用于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并且它要比使用传统方法快捷得多。3.用本文推导的纪年换算方法,可以帮助外国朋友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