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满两页纸的。长一点。
有谁知道电脑的历史?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30 19:42
- 提问者网友:那叫心脏的地方装的都是你
- 2021-04-29 21:54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笑迎怀羞
- 2021-04-29 22:12
从古到今,大概没有哪一项技术的发展速度可以与计算机相比肩了。
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到"微处理器改变全球的50年间,计算机技术已历经4代,发展速度之快令许多电脑界泰斗人物的预言都成为笑柄,英国《泰晤士报》最近刊登的几则资料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1943年,美国IBM公司总裁托马斯·沃森预言说:"我认为也许5台计算机就能满足全世界的需要";然而,1996年仅全球个人电脑的销售量就达到了7090万台。
1949年,美国《大众机械》杂志在预测科技;发展时认为,今后计算机虽然也很重,但不会超过1.5吨。然而,现在人们已经在使用掌上型电脑了。
1957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创始人肯·奥尔桑发表讲话认为,人们在家中使用电脑是完全不必要的;然而,现在电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
1981年,美国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说:"640千(0.64兆)位的存贮容量对所有的人都足够了;然而,目前个人电脑中的内存通常都为8兆至32兆位。
计算机发展快的主要原因是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集成电路又称芯片,是组成计算机的基本元件,它把成千上万个电子元件集中到了一片很小的半导体硅片上。1958年,集成电路问世时,一块芯片上只能集成5个晶体管,到1970年已能集成1500个,1989年可集成120万个,1995年可集成550万个。
关于集成电路的发展速度,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即:平均每隔18个月,同样体积的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就会增长一倍,性能也会提升一倍。集成电路问世28年来,把计算机的性能提高了1万倍,价格却降至当初的万分之一。如今中学生手里的一台586台式计算机,其功能相当于60年代全世界计算机加起来的总和。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计算机的价格总是一降再降,性能却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一位德国工程师曾经感叹道,如果汽车工业也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今天一辆小汽车便只有5公斤重,时速高达5000公里,而售价只有1美元。
第一代计算机是以电子管为逻辑元件的。1996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50周年。在为此举行的纪念仪式上,美国副总统戈尔按动了这台被称为"埃尼亚克"(ENIAC)的计算机的电钮,计算机上的两排数码灯随即以准确的节奏闪烁到"46"这一数字,表示它诞生于1946年,然后又闪烁50下到"96",标志计算机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50年。这台计算机是个庞然大物,装有17468个电子管、7万个电阻器。1万个电容器和6000个开关,重达30吨,占地面积160多平方米,耗电174千瓦,它工作时不得不对附近的居民区停止供电,制造费用45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200万美元)。然而,这个庞然大物的计算速度却只有每秒5000次,仅及当今一台普通个人电脑的几千分之一,而后者轻轻一提即可带走,售价低于2000美元。
第二代计算机问世于1954年,由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与电子管相比、晶体管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效率高、功耗低等特点,并把计算速度从每秒几千次提高到几十万次。
第三代计算机诞生于1964年,由集成电路取代了晶体管。与晶体管相比,集成电路的体积更小,功耗更低,可靠性更高,第三代计算机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计算速度从几十万次提高到上千万次,体积大大缩小,价格也不断下降。
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上,70年代初问世的第四代计算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只要知道"微机"和"网络"是第四代计算机的产物就会一目了然了。第四代计算机是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计算机,高度的集成化使得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和其他主要功能可以集中到同一块集成电路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处理器"。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芯片"于1971年由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这块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的芯片的面积只有4.2*3.2平方毫米,其功能却已相当于1950年时像房子那么大的电路板。此后,微处理器的发展如同乘上了高速列车,每隔18个月,性能价格比就翻一番。
微处理器的问世不仅使得个人计算机--"微机"异 军突起,让计算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它还真正实现了计算机技术向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渗透。因为微处理器的功能如此之大,体积又是如此之小,人们就可以把它安装到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上了。现在人们常常讲"机电一体化",其实就是用微处理器改造传统的机器,通信设备和家用电器,使之接受电脑芯片的控制。
第四代计算机在实现微型化的同时,还实现了巨型化。当然,从体积上说,如今最大的巨型机也未必能和第一台计算机相比,但它的运算能力则达到了第一台计算机的百万倍、千万倍甚至上亿倍。1996年12月11日,美国耗资5500万美元制成了每秒可运算1.4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这台计算机的体积相当于57台冰箱,使用了9000多块"奔腾"芯片,可以在15秒钟内完成笔算需要25万年,个人计算机需要2天才能完成的任务,将主要用来进行核试验、天气和自然灾害预报、基因研究、太空模拟试验等数据量非常巨大的研究工作。我国在巨型机的研制上也拥有相当实力,1997年6月19日,每秒浮点运算达100亿次的银河一Ⅲ并行巨型计算机在我国研制成功,它标志着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第四代计算机的使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把计算机联成网,对社会影响深远的计算机网络出现了。
就在第四代计算机方兴未艾的时候,日本人在1992年提出了第五代计算机的概念,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第五代计算机的特征是智能化的,具有某些与人的智能相类似的功能,可以理解人的语言,能思考问题,并具有逻辑推理的能力。严格他说来,只有第五代计算机才具有"脑"的特征,才能被称为"电脑",不过到目前为止,智能计算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某些成果,如发明了能模仿人的右脑工作的模糊计算机等,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科学家预测,到21世纪初,一个微处理器可以集成110亿个晶体管,比现在提高100多倍,智能计算机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人类将迎来"智能时代"。再往后还将出现光计算机、超导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届时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又将出现质的飞跃。
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到"微处理器改变全球的50年间,计算机技术已历经4代,发展速度之快令许多电脑界泰斗人物的预言都成为笑柄,英国《泰晤士报》最近刊登的几则资料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1943年,美国IBM公司总裁托马斯·沃森预言说:"我认为也许5台计算机就能满足全世界的需要";然而,1996年仅全球个人电脑的销售量就达到了7090万台。
1949年,美国《大众机械》杂志在预测科技;发展时认为,今后计算机虽然也很重,但不会超过1.5吨。然而,现在人们已经在使用掌上型电脑了。
1957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创始人肯·奥尔桑发表讲话认为,人们在家中使用电脑是完全不必要的;然而,现在电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
1981年,美国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说:"640千(0.64兆)位的存贮容量对所有的人都足够了;然而,目前个人电脑中的内存通常都为8兆至32兆位。
计算机发展快的主要原因是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集成电路又称芯片,是组成计算机的基本元件,它把成千上万个电子元件集中到了一片很小的半导体硅片上。1958年,集成电路问世时,一块芯片上只能集成5个晶体管,到1970年已能集成1500个,1989年可集成120万个,1995年可集成550万个。
关于集成电路的发展速度,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即:平均每隔18个月,同样体积的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就会增长一倍,性能也会提升一倍。集成电路问世28年来,把计算机的性能提高了1万倍,价格却降至当初的万分之一。如今中学生手里的一台586台式计算机,其功能相当于60年代全世界计算机加起来的总和。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计算机的价格总是一降再降,性能却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一位德国工程师曾经感叹道,如果汽车工业也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今天一辆小汽车便只有5公斤重,时速高达5000公里,而售价只有1美元。
第一代计算机是以电子管为逻辑元件的。1996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50周年。在为此举行的纪念仪式上,美国副总统戈尔按动了这台被称为"埃尼亚克"(ENIAC)的计算机的电钮,计算机上的两排数码灯随即以准确的节奏闪烁到"46"这一数字,表示它诞生于1946年,然后又闪烁50下到"96",标志计算机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50年。这台计算机是个庞然大物,装有17468个电子管、7万个电阻器。1万个电容器和6000个开关,重达30吨,占地面积160多平方米,耗电174千瓦,它工作时不得不对附近的居民区停止供电,制造费用45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200万美元)。然而,这个庞然大物的计算速度却只有每秒5000次,仅及当今一台普通个人电脑的几千分之一,而后者轻轻一提即可带走,售价低于2000美元。
第二代计算机问世于1954年,由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与电子管相比、晶体管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效率高、功耗低等特点,并把计算速度从每秒几千次提高到几十万次。
第三代计算机诞生于1964年,由集成电路取代了晶体管。与晶体管相比,集成电路的体积更小,功耗更低,可靠性更高,第三代计算机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计算速度从几十万次提高到上千万次,体积大大缩小,价格也不断下降。
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上,70年代初问世的第四代计算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只要知道"微机"和"网络"是第四代计算机的产物就会一目了然了。第四代计算机是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计算机,高度的集成化使得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和其他主要功能可以集中到同一块集成电路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处理器"。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芯片"于1971年由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这块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的芯片的面积只有4.2*3.2平方毫米,其功能却已相当于1950年时像房子那么大的电路板。此后,微处理器的发展如同乘上了高速列车,每隔18个月,性能价格比就翻一番。
微处理器的问世不仅使得个人计算机--"微机"异 军突起,让计算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它还真正实现了计算机技术向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渗透。因为微处理器的功能如此之大,体积又是如此之小,人们就可以把它安装到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上了。现在人们常常讲"机电一体化",其实就是用微处理器改造传统的机器,通信设备和家用电器,使之接受电脑芯片的控制。
第四代计算机在实现微型化的同时,还实现了巨型化。当然,从体积上说,如今最大的巨型机也未必能和第一台计算机相比,但它的运算能力则达到了第一台计算机的百万倍、千万倍甚至上亿倍。1996年12月11日,美国耗资5500万美元制成了每秒可运算1.4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这台计算机的体积相当于57台冰箱,使用了9000多块"奔腾"芯片,可以在15秒钟内完成笔算需要25万年,个人计算机需要2天才能完成的任务,将主要用来进行核试验、天气和自然灾害预报、基因研究、太空模拟试验等数据量非常巨大的研究工作。我国在巨型机的研制上也拥有相当实力,1997年6月19日,每秒浮点运算达100亿次的银河一Ⅲ并行巨型计算机在我国研制成功,它标志着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第四代计算机的使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把计算机联成网,对社会影响深远的计算机网络出现了。
就在第四代计算机方兴未艾的时候,日本人在1992年提出了第五代计算机的概念,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第五代计算机的特征是智能化的,具有某些与人的智能相类似的功能,可以理解人的语言,能思考问题,并具有逻辑推理的能力。严格他说来,只有第五代计算机才具有"脑"的特征,才能被称为"电脑",不过到目前为止,智能计算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某些成果,如发明了能模仿人的右脑工作的模糊计算机等,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科学家预测,到21世纪初,一个微处理器可以集成110亿个晶体管,比现在提高100多倍,智能计算机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人类将迎来"智能时代"。再往后还将出现光计算机、超导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届时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又将出现质的飞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woshuo
- 2021-04-29 23:20
http://baike.baidu.com/view/3314.htm?fr=ala0_1_1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