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莆田人为什么做大岁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2-01-01 08:24
  • 提问者网友:杀生予夺
  • 2021-12-31 11:02
莆田人为什么做大岁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长青诗
  • 2021-12-31 11:45
你好,莆田做大岁,是福建省 莆田 民间特有的春节风俗,即每年的正月初四、初五,跟大年三十、初一元旦一样重新来过年。
当年是为了庆祝抗倭胜利,纪念 戚继光 、 戚家军 , 至今还一直是莆田人的传统习俗。莆田人至今不叫“倭寇”而叫“倭贼”。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 莆田市 (兴化府)直辖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称为兴化。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
抗倭英雄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铲除倭寇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平倭之后,邑贤林龙江捐田三十亩,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继光,1998年,戚继光纪念馆编入《福建年鉴》。光饼的传说也就是民间对戚继光的纪念。
莆田人民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根据史料记载,当时遭到倭寇侵害的还有江苏兴化,据说当时倭寇接到上头命令进犯兴化,但没搞清楚是哪个兴化,就同时进行侵犯。江苏兴化却没有“做大岁”的习俗。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
由来
《仙游风物》载:“仙游风俗过春节,有初五做大岁的习俗。传说,倭寇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侵犯仙游时,人们逃往乡下、山区避难,没法在家里欢度春节。正月初二倭寇败退后,才返回家园,探望当时未及逃难的亲友。所以仙游民间正月初二有未敢探友之禁忌,初五补做大岁的习俗。其实,倭寇于十一月初七日进犯仙游,十二月初,谭(纶)、戚(继光)之师援仙时,倭寇已大部就歼,残余者已逃散,除夕、初一,仙游人已得安全度岁,无须避祸了。初二探亲、初五做大岁的来历,则是从莆田传来的。据莆人(关)佛心先生《倭祸记》:‘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正月二十九日倭贼弃城去……至二月初二日始尽,县城中之先时逃遁及临时幸免者……相率初二来城探视亲友,遂于初五补行做岁……后因配合春节,就把这习俗提前在正月里实行。因而有正月初二忌不探问,初五举行做大岁的民俗。’莆、仙同郡,仙游因亦传承这习俗,作为抗倭纪念。”
新编《莆田县志·大事记》载:“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倭寇再度陷莆,同月二十九日晚,府城陷……。”《江口镇志》也有同样的记载。
《莆田传统文化概论》(谢如明先生著)载:“明嘉靖四十一年底,倭寇进犯兴化府,疯狂杀掠,至正月初一始退。第二天逃难的百姓陆续回家,亲友间互探慰问,并于两天后补做岁。此后,便形成初二为探亡日,忌往来,初四......余下全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山有枢
  • 2021-12-31 13:05
这下我知道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