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小朋友告状的意思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31 07:47
  • 提问者网友:刺鸟
  • 2021-12-30 08:13
小朋友告状的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鸽屿
  • 2021-12-30 09:43
问题一:儿童告状的好处和坏处 好处:有正义感,能区分善恶是非。坏处:打小报告,得罪人。建议:正确引导,讲究方式方法,逐步区分,视情况而定,锻炼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二:保教知识与能力 为什么中班幼儿喜欢告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一、告状行为的含义
告状行为是我国儿童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话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他是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具体地说,告状行为是指儿童处于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发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二、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到了中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争抢玩具”类的纠纷逐渐减少,“引起成人注意”
“维护荣誉”类的纠纷与告状开始占主要地位。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中班幼儿常常向老师告一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壮。比如:哪个小朋友抢别人的东西,哪个小朋友不遵守纪律,哪个小朋友扰乱别人的游戏等
等。一般来说,幼儿的行为开始从“为我”向“为他”发展,也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需要开始加强。他们开始逐渐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注意老
师对他们的良好评价。所以到了中班幼儿都特别注意表现自己。因此中班幼儿告状的目的多数是为了同伴和成人的注意,特别是老师的注意。他们告状并不要求对事
情的好坏作出反应,或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时只要成人点一下头或是“恩”一声,他们就会感到心满意足。此外,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还有以下的特点:男孩
比女孩有更多告状行为,也更多地成为“被告”;活泼外向型儿童较内向型儿童更爱告状,也更易成为别人告状的对象;在引发告状行为的原因中以“寻求保护”为
主,这可能源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
三、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有关
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属于这一时期幼儿的普遍现象。这与幼儿教师的访谈和观察的结果一致。
在前期观察和后期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多是由道德感激发出来的。
皮亚杰认为中班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在道德发展上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中班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
在对待游戏规则的态度上,这一阶段的儿童尽管自己掌握不全但却把规则看作是神圣不可违背的,儿童对行为作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即行为符合或
违反规则的程度!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观动机.。由于中班幼儿道德发展的这一特点,当同伴的行为与教师制定的规则不符时,往往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而不会
去考虑同伴的主观动机。
在幼儿园!
幼儿是其生活、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制定班级规则、活动规则时!应引导儿童参与规则的制定。对幼儿因同伴行为不符合规则而引发的告状行为,教师
应采取冷静的态度处理!在弄清同伴行为动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的道德判断、
道德评价能力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让幼儿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引导幼儿逐渐学会由关注同伴行为的
物质后果,到关注同伴行为的主观动机,从而促进幼儿道德判断能力发展。
( 二) 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活动类型有关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在不同的活动类型之间差异显著,在自由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多,在游戏活动中
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少。游戏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而且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往往有丰富的材料可供操作,幼儿的注意力也最为集中。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也谈道:“在游戏当中幼儿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同伴偶尔招惹,幼儿由于专心玩也顾不上告状了,而在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时,同伴稍微碰一
下,幼儿也要告状。”
幼儿的自由活动多集中在狭小的活动室内,或在活动室外的楼道里、走廊里,空间非常有限,并且这些自由活动多是些过渡环节的活动,受规范约束的幼儿不
能自主决定,只能消极......余下全文>>问题三:浅谈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非常常见,教师如何正确的处理关系着幼儿今后的发展,因此必须谨慎。每个幼儿都有起个性特点,教师应多给予心灵的支持与爱护。本文阐述了幼儿告状的类型、表现及原因,针对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处理方面存在的误区,给出笔者自己的建议。关键词:正确对待 幼儿 告状行为一、告状的涵义与幼儿的实际交往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很常见,集中年龄为三至四岁。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孩子爱告状,是让幼儿教师为之头疼的一个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幼儿告状?研究表明:幼儿的告状就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特点及原因(一)告状的特点1、幼儿告状的内容从直接与个人有关的内容逐步发展到同伴与同伴间的内容;告状的动机从受了欺负需要教师保护,逐步发展到关心同伴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其要求解决的强度也是由个人→同伴→同伴与同伴之间。2、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由于幼儿的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对于什么是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判断,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所以,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为此,年龄越小,告状的频率就越高。3、幼儿的告状与其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属于自身利益有关的,要求解决的强度高。中班幼儿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范。大班幼儿则更多地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理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会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所以,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4、幼儿告状与幼儿的个性有关。 个性活泼开朗、外向,善于交往的幼儿告状的次数多,且属“检举型”,个性内向、胆怯的幼儿则很少告状,且属“保护型”。(二)告状的原因本人认为孩子的告状不完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告状的背后能反映出孩子许多的心理现象,作为教师必须真正读懂孩子告状的“信息内涵”,并做出正确的处理反应。本人认为孩子告状一般是处于以下几种原因:1、直接原因(1)直接诱发“告状”事件的原因:①幼儿自身受到侵犯,希望通过告诉家长得到同情和保护。②班级规则或荣誉受到损毁。③某些事情触动了幼儿的嫉妒心和同情心。(2)幼儿心理方面的原因:①幼儿的自我防御本能。②幼儿有希望他人认可的心理需要。③缺乏交往技巧。④判断力较差,依赖性较强。(3)对别人的行动产生了误解如:相互间玩游戏时,由于对方不慎而造成的无意伤害。也有一类属“恶人先告状”,自己欺负了别人,企图通过告状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庇护。2、间接原因:(1)普遍缺乏对幼儿独立意识。(2)过分关注或夸大幼儿的情绪体验。三、幼儿告状的误区在幼儿之间的交往中,当幼儿遭遇到不合理、不公平时,许多幼儿就会选择到幼儿园里的最高法官——教师处告状。这种告状是幼儿心中有不满而采取的外显情绪的行为反应,如果能得到教师的认真受理,这必能让幼儿消消气,甚至是出出气,这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是有益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待幼儿告状存在以下不正确的处理方式。1、不予理睬有的老师认为幼儿的告状都是无理取闹,你越理会就会告的次数越多,最好不理睬。有的老师只要幼儿一告状,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余下全文>>问题四:家长遇到老师告状时,作为智慧的家长应该怎样向孩子传达呢?你会吗? 化批评为鼓励,比如说你对孩子说:“你们班老师说你比过去表现好很多了,好好表现,大家都会喜欢你。”不要一味的批评,孩子也想被表扬和实现自我。问题五:今天和奶奶闹翻了,害怕告状,孩子怎么办 你可以试试:1.主动跟奶奶认个错。(不管你的奶奶对不对,你和奶奶闹,就是你不对,没有敬老。2.如果你难为情,你可以主动点,去奶奶跟前说说话,一起干些活,奶奶会收到你想和好的意思。3.你要知道,你是没有办法勉强奶奶不告状的。但是奶奶可以告状的时候不那么激烈。如果你跟奶奶说,能不能不要告状,再给你一个机会好好相处,奶奶愿意,那你撞大运了,好好珍惜以后的相处。奶奶不愿意,非要告状,你无话可说,还是态度好一点吧。起码这样不亏心。
你要是受了委屈,跟爸爸妈妈聊聊,代沟没有奶奶那么大,总之,尽量沟通一下。问题六:孩子没写完作业老师告状该怎样批评 你的意思,批评孩子只是为了给老师一个交代?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有你哪都是故乡
  • 2021-12-30 09:51
感谢回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