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和而不流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3 20:46
  • 提问者网友:流星是天使的眼泪
  • 2021-12-23 06:22
和而不流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傲气稳了全场
  • 2021-12-23 07:26
问题一:平淡似水,和而不流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是说两个人关系一般,用共同语言,谈的来,但是不一起合作事情,因为这样难免会勾心斗角.从而是两人关系破裂. 和而不流和细水长流意思一样.
以上为个人见解.问题二:和而不流的意思。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人文语文的学习,使我进一步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对我国古代的文化有跟近距离的接触,于是我到图书馆借了中庸这本书。今天就把我读过后的小小感受与大家分享。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今天一提到“中庸”很多人的理解都是“平庸、折中、调和”,这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错,中庸的确有“平庸、折中浮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 在儒家看来“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中庸”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 所谓“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人性、本心)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寻求“中道”,也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表达与实现。这也就是《中庸》所谓“致中和”、“合内外之道”。如果人们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这样做,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因为中庸所要坚持的是合于内在尺度和外在要求的正确道路。因此,坚持“中庸”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要比不负责任地唱一点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极端的调子难得多。荀子曾说:“天下有中,敢直其身”《荀子·性恶》可见要做到“中”。并不象做个和事佬那样轻而易举,需要的倒是胆量和勇气。《中庸》所说的“中立不倚”,也决不是一种保持中立的骑墙派主张,而是儒家所标举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君子节操。这一点联系《中庸》上下文就可以明显看出:“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可见“中立不倚”就是说“中”的道德信念和准则一旦确立,就永不偏离,无论治世乱世、有道无道,君子都要坚守信念,保持节操,“至死不变”。 中庸是......余下全文>>问题三:“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的意思 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讲求和谐共处而不同流合污。
和而不流:做到真正的协调随和,但是不否认差别,不抹杀矛盾,更不会随波逐流。问题四:"君子和而不流"是什么意思 君子和而不流”.意思是说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为人要和顺,
善于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但又不能无原则地随波逐流.问题五: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什么意思 就是 君子性情随和却不同流合污,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问题六:敏而好学无常师 和而不流有定守 是什么意思? 5分功乃不流有定节,敏而好学无常师 ——《曹全碑》问题七:宽而有制,和而不流···”出自哪里 近思录·卷十四.
《近思录》是朱熹与吕祖谦合作编写的一部重要的理学入门书。该书汇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北宋四子”的言论622条,分编为14卷。据朱熹所写《书后》称“淳熙乙未(二年,公元1175年)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予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总622条,分14卷。盖凡学者所以求端用力,处己治人,与夫辨异端、观圣贤之大略,皆粗见其梗概。……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如此,然后求诸四君子之全书,沉潜反复,优柔餍饫,以致其博而反其约焉,则其宗庙之美,百宫之富,庶乎其有以尽得之。”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孤独入客枕
  • 2021-12-23 08:07
我也是这个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