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一天他把弟子们叫到床边,他张开嘴,用手指
- 提问者网友:眉目添风霜
- 2021-04-10 07:50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洎扰庸人
- 2021-04-10 08:04
于是老子就对他们说:“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意思是:牙齿虽硬但它寿命不长;舌头虽软,但生命力更强。
- 1楼网友:鱼忧
- 2021-04-10 09:27
老子最经典的是《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什么?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不因人认识到了而存在,也不因为人没有认识到而消失。老子首先指出,道是可以认识的,也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解说的,但是,所有人们认识到的和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道,都已经不是永恒不变、自然而然的道本身。名称是可以由人来命名的,但是,所有的命名都是人为的规定,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因此,老子在此首先告诉人们,不要认为本书中所说的道就是自然而然存在着的道本身,但是,可以用这些解说来尽力去理解道;也不要认为本书中所说到的名称就是固定不变的,只是不得不勉强为它起个名称,否则便无法解说。道的存在形式是虚无的,所谓虚无是说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是无法证明的,但是,道是天地产生的契机与开端。天地就是在这虚无不见而且不可名状的道之中产生的。所以,我们可以把“道”称为“无”,把它看作是天地之始。有了天地,才能产生万物,所以,我们可以把天地称为“有”,把它看作万物的母亲。有了道,有了天地,有了万物,人类社会就赖以产生和存在了。
老子的第二个重要命题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便在相反相成之中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从“为”的视角揭示出一条深刻的哲理:大自然之“道”其实是在无意图而合意图、无目的而合目的之中生化养育了宇宙天地的万千事物。
其实这些只是一种表面的文字的解释,谈不上对老子思想的深层次领悟。
老子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原文应该是“非恒道”,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这首先是一种认识理念,世界上存在着一种“道”。这个“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他不是我们平常思想认识下的“道”,也就是老子说得很明白,我们平常说的“道”只是一种概念,老子没有一个合适的字眼来称呼他心目中对“道”的理解,只能借用世俗的、平常的概念来称呼其为“道”。那么老子心中想说的“道”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先从他对“道”的作用的认识来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原来,老子认为世界是由“道”所产生的。也就是说,在老子的心目中,有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就是“道”。这个“道”,说不清,道不明。说不清的原因是,世俗的人眼界、境界太低,不足以完全认识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道”本身太宏大,即是一种存在状态,又是变化多端,人们能够看到它的存在的影子和产物,但又不能完全认识到它的全部面目,它就是一种灵性的存在。
老子的思想的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对这个世界的本质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他也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物质之外有一种命名的力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且在这点中,老子的思想认识进入到了哲学的层次,任何只要用语言所能表达的概念,都只是一个有限的不能完全表达其内涵的,只有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的,才是无限的,这也才是“道”的真正范围。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表达的是低层次的有限概念,“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高层次的哲学意识概念。第二点,他又充分的认识到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人类也只是世界万物的平等的一分子,我们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这也就是人类对自身的最客观的、最恰当的、最为摆正自己位置的一种认识。第三点,既然世界是这么样子,我们人类也只是平常的一分子,那我们所能做的也就只有顺应自然,这其实就是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第四点,最为我们个体的人,每一个人的生存,其实就应该是一种心灵的生活,这才是永不改变的赤子之心,这才是本质的生存。其二,我们不应该有超过生命追求的身外之物,我们对自身的一切应该有充分的理解,应该有一种满足之心,应该有一种感恩之心,这样我们才会有最满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