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有感300字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8 06:39
- 提问者网友:椧運幽默
- 2021-01-27 17:12
读《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有感300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01-27 18:11
【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四季歌”,编者的意图一是要学生有一双发现四季之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四季之美的心灵;二是希望学生在欣赏课文文字美的同时热爱大自然,得到生活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文情感。《唐宋诗中的物候》的教学应较充分地体现这两点,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候现象和着重理解唐宋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更要使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受到情感的感染,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七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接触过说明义,对说明文的特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教学时学生对文中引用的唐宋诗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障碍,应引起特别的注意。具体的教学中不应重点讲解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再加上本文内容单一,教学中应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形式的单一、文章解读的单一,所以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尽量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语文味”。
1.处理好知识理解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说明文的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本文教学中对物候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虽然是教学重点,但对文章语言的学习和品味,情感的熏陶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作者是通过语言来呈现文章内容,学生是通过语言感受去理解文章并受到感染的。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所以教学中设计两个环节来处理知识理解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一是在课堂导入后让学生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理清文章条理,在理解物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的能力。二是在学生把握物候特点后,进行句子或段落个人欣赏,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还可以在
语言表达上与刚刚学过的散文篇目进行比较,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体验、理解的能力。
2.处理好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而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就能达到此目的。教学设计中围绕对物候现象的理解,用几轮比赛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既可张扬学生的个性,又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争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师生激情飞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3.处理好课文内容与课外延伸的关系
教学的目的就是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自己解决新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所以课外延伸拓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检验。教学设计中,抓住对唐宋诗中的物候现象的理解,把握物候特点后,我们可让学生大胆地跳出文本,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对涉及到月、露、风、云、花、鸟等的诗句进行物候知识的延伸,使学生认识到唐宋写景诗歌的实用价值;利用北京土土的物候曰记,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物候变化的习惯。这些课外的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的诠释,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评价,也是学生情感培养的一次心灵的历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2.理清文章条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和应用的能力。
3.抓住唐宋诗中描写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对文中诗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品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通过比较阅读,对说明这一表达方式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及对唐宋诗中描写出的物候特点、规律的把握。
[教学难点]
对唐宋诗内容的理解和对唐宋诗实用价值的认识。
[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按四大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分工合作,整理有关物候的知识,收集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词。教师强调在课堂上要展开竞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教师要作好课件,课件中包含物候知识介绍、课外唐宋诗词有关物候的诗句、有关北京物候的记载等内容。
(课前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进行对学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展示整理、收集的有关物候知识。
第一轮比赛:有关物候知识
教师按抢答的先后,知识的准确,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比赛的形式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理念。)
二、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每一大组又分为四人一小组,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文章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第二轮比赛:看哪一组说得又快又好
教师按抢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小组的得分记在大组名下。
教师对学生的要点要进行板书,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
①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③唐宋诗歌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规律。
④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是依据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教材应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这一要求,在上学期着重介绍的,是初一学生应该掌握,并且能熟练运用的一种挑选文章主要信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能较快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每小组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轮比赛:看哪一组说得全面而又准确
参考要点:①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暗示出一些自然规律,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②主要介绍唐宋诗歌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规律。③写出了研究唐宋诗歌中物候的意义。
教师按抢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具体的指导。小组的得分记在大组名下。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既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此时就是一个与大家一起学习的参加者。)
三、根据文章内容,欣赏比较文章语言。
1.把握物候特点,个人欣赏句子或段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
(个人欣赏是针对小组讨论合作而言,教学中也确实要有学生单个的阅读见解,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个人欣赏句子或段落时,教师可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作出不同的要求。如理解力稍微差点的学生可就书上对“绿”的品析为例进行复述;理解力稍强一些的学生就可抓住像杨柳抽青这一特征,对唐宋诗歌中大量有关“杨柳”的咏叹中进行品评,进而找出物候特点或规律。这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
2.在语言表达上与《散文两篇》进行比较,对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不同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语文能力,在弱化文体知识的今天,并不是完全不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只不过是要求教师进行巧妙的处理,这一点应引起注意。如教学中《散文两篇》的《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引用是为了描写春风的柔和,而本文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引用目的是为了指出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
四、拓展练习
教师通过课件的展示,展开第四轮比赛。
1.说出下列诗所反映的季节或物候特征。
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
②故人两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春)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夏)
⑤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冬)
2.说出下列词诗所反映的时令。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登高节)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
(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使这节课有较浓地“语文味”)
五、学生收集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词挑战比赛。
六、介绍北京的土土的物候曰记,教师根据每组得分进行本节课的评价总结。
1.以北京的土土的物候曰记(文略)介绍作者竺可桢,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2.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3.公布比赛结果,对全班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教师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认同,也是对学生当时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评价中教师应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能积极参加?*地学习。本环节更重要地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地熏陶,以此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后记】
让说明文教学上出“语文味”
《唐宋诗中的物候》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性文章,教师对这一类文章的教学,一般都按照“一、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科学知识;二、研究作者是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生动准确”这样的思路进行。这样的教学固然能完成任务,但这样的教学缺乏创新意识,在教学程序设计上程式化现象严重,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呆板僵化,而且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二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很显然,当前我们的说明文教学,不乏精辟的分析,不乏知识的推介,而缺乏的是一种激情,是一种感染。久而久之老师教得没激情,学生学得无兴趣。本来并没有故事情节的课义,被老师肢解得只剩下条条杠杠;本来叙述简洁的课文,被老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这样的课堂,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情感游离了文本……这样的教学也就失掉了“语文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讣说明文教学上出“语文味”在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
1. 做好学生课前的资料储备,关注学生上课前的情感投入。
说明文的教学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课堂气氛往往是不很活跃的。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通过网络查找有关物候方面的资料,收集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词,并且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为己所用。学生课前的资料储备,也为课中的小组之间的挑战比赛作好了准备。
2.遵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这一阅读理解的基本规律,关注学生上课中的情感表现。
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r卜分注重学生对文章的“圈点勾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然后让学生把握物候特点,个人欣赏句子或段落,从另一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使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做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的诠释,也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让学生、教师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3.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关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
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的语文课是单渊的,体现在师生问的对话只是一种完成教学任务而已,缺乏彼此问真情的流露,真诚的表白。这样也就难以促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沟通,对文本的价值追求的获取是浮光掠影般的。所以教师在说明文教学中一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设计中教师围绕对物候现象的理解,用几轮比赛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使语义课堂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表现出个性的张扬,散发着语义的芳香,课堂也就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精神的栖息地。
当然如何抓住说明义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个“度”的把握,需要教师共同作进一步的探讨。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宋诗中的物候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四季歌”,编者的意图一是要学生有一双发现四季之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四季之美的心灵;二是希望学生在欣赏课文文字美的同时热爱大自然,得到生活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文情感。《唐宋诗中的物候》的教学应较充分地体现这两点,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候现象和着重理解唐宋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更要使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受到情感的感染,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七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接触过说明义,对说明文的特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教学时学生对文中引用的唐宋诗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障碍,应引起特别的注意。具体的教学中不应重点讲解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再加上本文内容单一,教学中应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形式的单一、文章解读的单一,所以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尽量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语文味”。
1.处理好知识理解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说明文的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本文教学中对物候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虽然是教学重点,但对文章语言的学习和品味,情感的熏陶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作者是通过语言来呈现文章内容,学生是通过语言感受去理解文章并受到感染的。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所以教学中设计两个环节来处理知识理解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一是在课堂导入后让学生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理清文章条理,在理解物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的能力。二是在学生把握物候特点后,进行句子或段落个人欣赏,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还可以在
语言表达上与刚刚学过的散文篇目进行比较,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体验、理解的能力。
2.处理好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而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就能达到此目的。教学设计中围绕对物候现象的理解,用几轮比赛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既可张扬学生的个性,又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争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师生激情飞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3.处理好课文内容与课外延伸的关系
教学的目的就是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自己解决新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所以课外延伸拓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检验。教学设计中,抓住对唐宋诗中的物候现象的理解,把握物候特点后,我们可让学生大胆地跳出文本,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对涉及到月、露、风、云、花、鸟等的诗句进行物候知识的延伸,使学生认识到唐宋写景诗歌的实用价值;利用北京土土的物候曰记,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物候变化的习惯。这些课外的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的诠释,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评价,也是学生情感培养的一次心灵的历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2.理清文章条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和应用的能力。
3.抓住唐宋诗中描写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对文中诗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品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通过比较阅读,对说明这一表达方式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及对唐宋诗中描写出的物候特点、规律的把握。
[教学难点]
对唐宋诗内容的理解和对唐宋诗实用价值的认识。
[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按四大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分工合作,整理有关物候的知识,收集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词。教师强调在课堂上要展开竞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教师要作好课件,课件中包含物候知识介绍、课外唐宋诗词有关物候的诗句、有关北京物候的记载等内容。
(课前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进行对学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展示整理、收集的有关物候知识。
第一轮比赛:有关物候知识
教师按抢答的先后,知识的准确,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比赛的形式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理念。)
二、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每一大组又分为四人一小组,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文章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第二轮比赛:看哪一组说得又快又好
教师按抢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小组的得分记在大组名下。
教师对学生的要点要进行板书,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
①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③唐宋诗歌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规律。
④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是依据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教材应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这一要求,在上学期着重介绍的,是初一学生应该掌握,并且能熟练运用的一种挑选文章主要信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能较快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每小组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轮比赛:看哪一组说得全面而又准确
参考要点:①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暗示出一些自然规律,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②主要介绍唐宋诗歌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规律。③写出了研究唐宋诗歌中物候的意义。
教师按抢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具体的指导。小组的得分记在大组名下。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既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此时就是一个与大家一起学习的参加者。)
三、根据文章内容,欣赏比较文章语言。
1.把握物候特点,个人欣赏句子或段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
(个人欣赏是针对小组讨论合作而言,教学中也确实要有学生单个的阅读见解,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个人欣赏句子或段落时,教师可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作出不同的要求。如理解力稍微差点的学生可就书上对“绿”的品析为例进行复述;理解力稍强一些的学生就可抓住像杨柳抽青这一特征,对唐宋诗歌中大量有关“杨柳”的咏叹中进行品评,进而找出物候特点或规律。这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
2.在语言表达上与《散文两篇》进行比较,对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不同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语文能力,在弱化文体知识的今天,并不是完全不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只不过是要求教师进行巧妙的处理,这一点应引起注意。如教学中《散文两篇》的《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引用是为了描写春风的柔和,而本文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引用目的是为了指出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
四、拓展练习
教师通过课件的展示,展开第四轮比赛。
1.说出下列诗所反映的季节或物候特征。
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
②故人两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春)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夏)
⑤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冬)
2.说出下列词诗所反映的时令。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登高节)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
(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使这节课有较浓地“语文味”)
五、学生收集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词挑战比赛。
六、介绍北京的土土的物候曰记,教师根据每组得分进行本节课的评价总结。
1.以北京的土土的物候曰记(文略)介绍作者竺可桢,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2.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3.公布比赛结果,对全班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教师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认同,也是对学生当时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评价中教师应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能积极参加?*地学习。本环节更重要地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地熏陶,以此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后记】
让说明文教学上出“语文味”
《唐宋诗中的物候》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性文章,教师对这一类文章的教学,一般都按照“一、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科学知识;二、研究作者是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生动准确”这样的思路进行。这样的教学固然能完成任务,但这样的教学缺乏创新意识,在教学程序设计上程式化现象严重,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呆板僵化,而且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二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很显然,当前我们的说明文教学,不乏精辟的分析,不乏知识的推介,而缺乏的是一种激情,是一种感染。久而久之老师教得没激情,学生学得无兴趣。本来并没有故事情节的课义,被老师肢解得只剩下条条杠杠;本来叙述简洁的课文,被老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这样的课堂,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情感游离了文本……这样的教学也就失掉了“语文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讣说明文教学上出“语文味”在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
1. 做好学生课前的资料储备,关注学生上课前的情感投入。
说明文的教学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课堂气氛往往是不很活跃的。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通过网络查找有关物候方面的资料,收集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词,并且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为己所用。学生课前的资料储备,也为课中的小组之间的挑战比赛作好了准备。
2.遵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这一阅读理解的基本规律,关注学生上课中的情感表现。
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r卜分注重学生对文章的“圈点勾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然后让学生把握物候特点,个人欣赏句子或段落,从另一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使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做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的诠释,也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让学生、教师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3.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关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
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的语文课是单渊的,体现在师生问的对话只是一种完成教学任务而已,缺乏彼此问真情的流露,真诚的表白。这样也就难以促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沟通,对文本的价值追求的获取是浮光掠影般的。所以教师在说明文教学中一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设计中教师围绕对物候现象的理解,用几轮比赛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使语义课堂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表现出个性的张扬,散发着语义的芳香,课堂也就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精神的栖息地。
当然如何抓住说明义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个“度”的把握,需要教师共同作进一步的探讨。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宋诗中的物候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01-27 19:01
貌似600字、仿写、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