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由来?
答案:4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0 21:30
- 提问者网友:皆是孤独
- 2021-11-09 23:00
中国书法的由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毛毛
- 2021-11-10 00:38
中国的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要研究书法必先了解文字的起源和构造。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以推至五千年前。而在三千年前已有结构完备的甲骨文,其书写的技巧、工具的运用,都显示出某种程度的完美。夏商周是书法艺术的初期阶段,可惜考古挖掘至今仍未能发现夏代较完整性的文字。但商、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必备的三个重要因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书法主要体现在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书、竹(木)简诸方面。这一时期,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从幼稚阶段逐趋完美,从而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特殊地位。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然而,它的发现却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荣发现的。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可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董作宾曾就甲骨文书法的时代特征作了划分:第一期(武丁),雄伟;第二期(祖庚、祖甲),谨饬;第三期(廪辛、康丁),颓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劲峭;第五期(帝一、帝辛),严整。以时代来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较质朴,晚期的字带有一些金文的特点,有的字很小,但很严谨。
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数甲骨以朱墨所写而未刻。说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写后刻。从这里知道甲骨文的线条不仅有刀法而且还包含笔意,对于笔意是不容忽视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线条瘦劲犀利,有直线也有曲线;有单刀也有双刀。往往是中间较粗两头尖,而点画起止仍有一些方圆之法;有的直画微带曲意,线条点画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字的结构一般呈扁长方,方圆曲线、直线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竖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开。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甲骨文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然而,它的发现却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荣发现的。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可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董作宾曾就甲骨文书法的时代特征作了划分:第一期(武丁),雄伟;第二期(祖庚、祖甲),谨饬;第三期(廪辛、康丁),颓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劲峭;第五期(帝一、帝辛),严整。以时代来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较质朴,晚期的字带有一些金文的特点,有的字很小,但很严谨。
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数甲骨以朱墨所写而未刻。说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写后刻。从这里知道甲骨文的线条不仅有刀法而且还包含笔意,对于笔意是不容忽视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线条瘦劲犀利,有直线也有曲线;有单刀也有双刀。往往是中间较粗两头尖,而点画起止仍有一些方圆之法;有的直画微带曲意,线条点画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字的结构一般呈扁长方,方圆曲线、直线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竖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开。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甲骨文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有你哪都是故乡
- 2021-11-10 04:08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更是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殷商甲骨文是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现现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公元1898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在发现,先后出土15万片以上,约5千余字,至今研究甲骨文已成为一门学问。 金文是殷商时代镌刻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称铜为金,所以称为金文。秦代是我国书法史上承先启后、诸体出新的开创性时期,李斯创小篆体,他书写的《泰山琅琊》、《权量诏版》等,字体修长,横成列,竖成行,为今天方块汉字奠定了基础。 汉代是书法奠基时期,秦代程邈整理的隶书,逐渐发展定型,成为汉代占统治地位的书体,行书、草书、楷书都从隶书中演变出来。至此,汉字各种书体都已具备,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书法艺术的高峰时期钟繇、王羲之的倔起,使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唐代视为国宝。唐太宗李世民将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留传后世的是它的摹拟本。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子王献之并称"二王",其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大。 唐代是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称为"草圣",他和怀素并称为"颠张狂素"。 宋代书法艺术是一个变革创新的时期,苏拭、黄庭坚、米芾、蔡襄为宋四大家,苏拭的《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明代有唐伯虎、沈周、文微明、仇英,被称为"明四家"。 清代是中国"书道中兴"时期,出现了王锋、傅山、邓石如、郑板桥、赵之谦、康有为等众多的书法名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书写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在世上影响很大。 近代,书法艺术更是多姿多彩,隶行书、隶草书、隶篆书、草篆、行书、隶书、篆书综合的现代书法等等,百家齐鸣。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汉字书写的方法
- 2楼网友:罪歌
- 2021-11-10 02:53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 3楼网友:动情书生
- 2021-11-10 02:08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更是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殷商甲骨文是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现现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公元1898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在发现,先后出土15万片以上,约5千余字,至今研究甲骨文已成为一门学问。
金文是殷商时代镌刻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称铜为金,所以称为金文。秦代是我国书法史上承先启后、诸体出新的开创性时期,李斯创小篆体,他书写的《泰山琅琊》、《权量诏版》等,字体修长,横成列,竖成行,为今天方块汉字奠定了基础。
汉代是书法奠基时期,秦代程邈整理的隶书,逐渐发展定型,成为汉代占统治地位的书体,行书、草书、楷书都从隶书中演变出来。至此,汉字各种书体都已具备,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书法艺术的高峰时期钟繇、王羲之的倔起,使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唐代视为国宝。唐太宗李世民将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留传后世的是它的摹拟本。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子王献之并称"二王",其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大。
唐代是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称为"草圣",他和怀素并称为"颠张狂素"。
宋代书法艺术是一个变革创新的时期,苏拭、黄庭坚、米芾、蔡襄为宋四大家,苏拭的《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明代有唐伯虎、沈周、文微明、仇英,被称为"明四家"。
清代是中国"书道中兴"时期,出现了王锋、傅山、邓石如、郑板桥、赵之谦、康有为等众多的书法名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书写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在世上影响很大。
近代,书法艺术更是多姿多彩,隶行书、隶草书、隶篆书、草篆、行书、隶书、篆书综合的现代书法等等,百家齐鸣。
殷商甲骨文是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现现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公元1898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在发现,先后出土15万片以上,约5千余字,至今研究甲骨文已成为一门学问。
金文是殷商时代镌刻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称铜为金,所以称为金文。秦代是我国书法史上承先启后、诸体出新的开创性时期,李斯创小篆体,他书写的《泰山琅琊》、《权量诏版》等,字体修长,横成列,竖成行,为今天方块汉字奠定了基础。
汉代是书法奠基时期,秦代程邈整理的隶书,逐渐发展定型,成为汉代占统治地位的书体,行书、草书、楷书都从隶书中演变出来。至此,汉字各种书体都已具备,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书法艺术的高峰时期钟繇、王羲之的倔起,使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唐代视为国宝。唐太宗李世民将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留传后世的是它的摹拟本。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子王献之并称"二王",其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大。
唐代是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称为"草圣",他和怀素并称为"颠张狂素"。
宋代书法艺术是一个变革创新的时期,苏拭、黄庭坚、米芾、蔡襄为宋四大家,苏拭的《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明代有唐伯虎、沈周、文微明、仇英,被称为"明四家"。
清代是中国"书道中兴"时期,出现了王锋、傅山、邓石如、郑板桥、赵之谦、康有为等众多的书法名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书写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在世上影响很大。
近代,书法艺术更是多姿多彩,隶行书、隶草书、隶篆书、草篆、行书、隶书、篆书综合的现代书法等等,百家齐鸣。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