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调节性内斜视跟调节性内斜视的区别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18 12:57
- 提问者网友:聂風
- 2021-01-17 23:14
非调节性内斜视跟调节性内斜视的区别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春色三分
- 2021-01-18 00:31
非调节性内斜视疾病概述
又叫先天性内斜视(congenital esotropia)一般在生后或生后数日内发生内斜,因患儿父母很少在新生儿时期就诊,故临床上很少见到先天性内斜视,多见的是生后早期发现有斜视。因为患儿父母对婴儿一岁以内的双眼眼位情况,常常不能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有可能把双眼视轴平等的不稳定性,误认为是先天性内斜。
诊断:
1.大多数先天性内斜视患者:第一眼位有交替注视(alternate fixation),双眼视力相等,向两侧看时有交叉注视,即向右看时,左眼注视,向左看时,右眼注视。少数患者无交替性注视,斜视眼可发生弱视(amblyopia),弱视发生率约占40%,并且弱视程度很深,伴有旁中心注视。 2.斜视角大.一般大于30△,约有50%患者超过50△,远近距离斜视角相等,且稳定,不受调节影响,偶见斜角在几个月内有明显改变。应该注意的 ,患儿两眼常常不能外展,但这不是双眼外展神经麻痹,而是继发于交叉注视的结果。另一种情况是,先天性内斜视患儿偏斜度较大,且有弱视,但无交叉注视,此容易将有旁中心注视眼误认为是一侧外展神经麻痹。事实上,先天性单侧或双侧外展神经麻痹是很少见的。 先天性内斜也应与眼球后退综合征、Mobius综合征、外展神经麻痹来鉴别,其鉴别方法如下:①将患儿头部固定于直立位,使患儿头部轻微地水平快速及缓慢转动,给迷路以刺激,尤其是水平半规管,瞬间可出现一细微的外展运动,发能密切观察,可以发现;②将有交叉性注视的先天性内斜患儿,包括一眼数日,则另一眼可产生外展运动;③牵引试验,在全身麻醉下,有交叉注视的先天性内斜患儿,牵引试验正常,外展时被动性阻力。如麻醉加深时,内斜视可以消失,并且可呈现外斜。
3.常合并垂直性斜视.先天性内斜视患儿至2~3岁时,可出现分离性垂直性斜视(dissociated vertival deviation,DVD),表现为非注视眼上转、外旋,注视眼下转、内旋;78%患者伴有下斜肌功能过强;还可见眼球震颤,为旋转性或水平性,震颤有时是隐性的,仅仅在遮盖一眼后出现,或在内收时眼震减轻,外展时眼震增加。
4.睫状肌麻痹屈光检查证明轻度、中度远视占90%,双眼屈光相近似,散光或近视也可存在。 5.AC/A正常。
6.①测量斜视角,由于婴幼儿不易做三棱镜遮盖试验,常用Hirschberg和Krimsky方法测量,令患儿注视灯光,用基底向外三棱镜看用多大度数能将角膜反光点映在角膜中央即为斜角。②散瞳验光。③较大儿童做知觉试验。
临床表现:
先天性的斜视的临床特征是偏斜角大,斜视角稳定,伴有眼球运动异常。先天性内斜视可发生在全身正常小儿,也可发生在大脑麻痹和脑积水婴幼儿,发生在脑损伤患儿,其斜角多有变异随年龄增长,斜角可消失,偶有6月~1岁时,内斜视可以变为外斜。
调节性内斜视疾病概述
先天性内斜视一般在生后或生后数日内发生内斜,因患儿父母很少在新生儿时期就诊,故临床上很少见到先天性内斜视,多见的是生后早期发现有斜视。因为患儿父母对婴儿一岁以内的双眼眼位情况,常常不能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有可能把双眼视轴平等的不稳定性,误认为是先天性内斜。此外在婴儿时期,由于鼻部尚未发育完善,多有内眦赘皮及假性斜视,也容易造成混淆。有些后天性调节性斜视,也可以在这个时候发生,以上这些,都可引起诊断上的混乱。
诊断:
其病理学机制主要有两方面:①高度远视准备需要很高的调节,因而出现内斜;②高AC/A(调节性集合和调节的比率)同时伴有低度或中度远视(约1.5D远视)。
临床表现:
调节的生理机制正常,但相关的集合(双眼各朝鼻侧运动)反应过度,同时相对融像性发散不足时,就出现调节性内斜。
又叫先天性内斜视(congenital esotropia)一般在生后或生后数日内发生内斜,因患儿父母很少在新生儿时期就诊,故临床上很少见到先天性内斜视,多见的是生后早期发现有斜视。因为患儿父母对婴儿一岁以内的双眼眼位情况,常常不能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有可能把双眼视轴平等的不稳定性,误认为是先天性内斜。
诊断:
1.大多数先天性内斜视患者:第一眼位有交替注视(alternate fixation),双眼视力相等,向两侧看时有交叉注视,即向右看时,左眼注视,向左看时,右眼注视。少数患者无交替性注视,斜视眼可发生弱视(amblyopia),弱视发生率约占40%,并且弱视程度很深,伴有旁中心注视。 2.斜视角大.一般大于30△,约有50%患者超过50△,远近距离斜视角相等,且稳定,不受调节影响,偶见斜角在几个月内有明显改变。应该注意的 ,患儿两眼常常不能外展,但这不是双眼外展神经麻痹,而是继发于交叉注视的结果。另一种情况是,先天性内斜视患儿偏斜度较大,且有弱视,但无交叉注视,此容易将有旁中心注视眼误认为是一侧外展神经麻痹。事实上,先天性单侧或双侧外展神经麻痹是很少见的。 先天性内斜也应与眼球后退综合征、Mobius综合征、外展神经麻痹来鉴别,其鉴别方法如下:①将患儿头部固定于直立位,使患儿头部轻微地水平快速及缓慢转动,给迷路以刺激,尤其是水平半规管,瞬间可出现一细微的外展运动,发能密切观察,可以发现;②将有交叉性注视的先天性内斜患儿,包括一眼数日,则另一眼可产生外展运动;③牵引试验,在全身麻醉下,有交叉注视的先天性内斜患儿,牵引试验正常,外展时被动性阻力。如麻醉加深时,内斜视可以消失,并且可呈现外斜。
3.常合并垂直性斜视.先天性内斜视患儿至2~3岁时,可出现分离性垂直性斜视(dissociated vertival deviation,DVD),表现为非注视眼上转、外旋,注视眼下转、内旋;78%患者伴有下斜肌功能过强;还可见眼球震颤,为旋转性或水平性,震颤有时是隐性的,仅仅在遮盖一眼后出现,或在内收时眼震减轻,外展时眼震增加。
4.睫状肌麻痹屈光检查证明轻度、中度远视占90%,双眼屈光相近似,散光或近视也可存在。 5.AC/A正常。
6.①测量斜视角,由于婴幼儿不易做三棱镜遮盖试验,常用Hirschberg和Krimsky方法测量,令患儿注视灯光,用基底向外三棱镜看用多大度数能将角膜反光点映在角膜中央即为斜角。②散瞳验光。③较大儿童做知觉试验。
临床表现:
先天性的斜视的临床特征是偏斜角大,斜视角稳定,伴有眼球运动异常。先天性内斜视可发生在全身正常小儿,也可发生在大脑麻痹和脑积水婴幼儿,发生在脑损伤患儿,其斜角多有变异随年龄增长,斜角可消失,偶有6月~1岁时,内斜视可以变为外斜。
调节性内斜视疾病概述
先天性内斜视一般在生后或生后数日内发生内斜,因患儿父母很少在新生儿时期就诊,故临床上很少见到先天性内斜视,多见的是生后早期发现有斜视。因为患儿父母对婴儿一岁以内的双眼眼位情况,常常不能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有可能把双眼视轴平等的不稳定性,误认为是先天性内斜。此外在婴儿时期,由于鼻部尚未发育完善,多有内眦赘皮及假性斜视,也容易造成混淆。有些后天性调节性斜视,也可以在这个时候发生,以上这些,都可引起诊断上的混乱。
诊断:
其病理学机制主要有两方面:①高度远视准备需要很高的调节,因而出现内斜;②高AC/A(调节性集合和调节的比率)同时伴有低度或中度远视(约1.5D远视)。
临床表现:
调节的生理机制正常,但相关的集合(双眼各朝鼻侧运动)反应过度,同时相对融像性发散不足时,就出现调节性内斜。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玩家
- 2021-01-18 00:38
调节性内斜多于2-3岁发病,合并中高度远视,戴矫正远视的眼镜后能够完全矫正眼位。
非调节性内斜大多是在幼儿早期发病,无明显远视,也可能存在近视,戴眼镜不能矫正眼位。
无论是非调节性内斜视还是调节性内斜视,只要双阳存在远视或者近视的情况,配镜矫正是一方面,另外就是要配合口服乐睛视力营养素,每天两包,坚持服用一段时间,近视或者远视会逐渐改善,斜视的情况也会逐渐恢复。
非调节性内斜大多是在幼儿早期发病,无明显远视,也可能存在近视,戴眼镜不能矫正眼位。
无论是非调节性内斜视还是调节性内斜视,只要双阳存在远视或者近视的情况,配镜矫正是一方面,另外就是要配合口服乐睛视力营养素,每天两包,坚持服用一段时间,近视或者远视会逐渐改善,斜视的情况也会逐渐恢复。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