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手足并用,可同时纺三线的类似纺织用的器具叫什么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6 17:14
- 提问者网友:原来太熟悉了会陌生
- 2021-04-06 12:00
宋代的,手足并用,可同时纺三线的类似纺织用的器具叫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纵马山川剑自提
- 2021-04-06 12:19
三锭脚踏纺车。
但是说这个出现于宋代,不够准确,个中的原因,下面将做具体分析。
关于三锭脚踏纺车最早的记载,是元四世纪我国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约345—406)为汉代刘向的《列女传.鲁寡陶婴》作的配图。但是,原书失传、原图当然也失传了。不过历代均有该书的翻刻本。按照宋刻本中配图的描绘,可见一位妇女操作三锭脚踏纺车的生动形象: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一架纺车上装2~3个锭子两手用于纺纱,用脚来操作转动锭子。这种脚踏复锭纺车的劳动生产率比单锭提高2~4倍。
这个图,就是宋刻本的插图。跟问题中的图,虽然不是一幅,但原理相同,异曲同工。应该是不同朝代刻本的差异。
由于该书产生于晋代,说明三锭脚踏纺车至少在晋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比宋代要早500多年!后来在元代,我国著名的农学家王祯在他所著的《农书》上也出现了三锭脚踏棉纺车和三锭、五锭脚踏麻纺车,证明了多锭脚踏纺车从东晋以后一直都在使用。
至于为什么会说到宋代出现三锭脚踏纺车,据分析可能跟所纺纱线的类型有关。以往的多锭纺车,很可能都是用于麻纺的纺车,这是因为麻的纺纱更显得粗放一些,麻纤维经得起拉伸。而棉是短纤维,纺纱拉力过大会导致断头。
宋末元初,松江人黄道婆,年轻的时候流落到海南岛崖州,向黎族姐妹学习了棉纺织技术,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左右回到故乡,在纺织生产的实践中,把用于纺麻的三锭脚踏纺车,通过缩小纺轮直径的方法减小拉伸力,把它改成了可用于棉纱纺纱的三锭棉纺车,并在江南大面积推广,这可能是一些人认为三锭脚踏纺车出现于宋代的原因。
追问:太详细了,谢谢
但是说这个出现于宋代,不够准确,个中的原因,下面将做具体分析。
关于三锭脚踏纺车最早的记载,是元四世纪我国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约345—406)为汉代刘向的《列女传.鲁寡陶婴》作的配图。但是,原书失传、原图当然也失传了。不过历代均有该书的翻刻本。按照宋刻本中配图的描绘,可见一位妇女操作三锭脚踏纺车的生动形象: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一架纺车上装2~3个锭子两手用于纺纱,用脚来操作转动锭子。这种脚踏复锭纺车的劳动生产率比单锭提高2~4倍。
这个图,就是宋刻本的插图。跟问题中的图,虽然不是一幅,但原理相同,异曲同工。应该是不同朝代刻本的差异。
由于该书产生于晋代,说明三锭脚踏纺车至少在晋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比宋代要早500多年!后来在元代,我国著名的农学家王祯在他所著的《农书》上也出现了三锭脚踏棉纺车和三锭、五锭脚踏麻纺车,证明了多锭脚踏纺车从东晋以后一直都在使用。
至于为什么会说到宋代出现三锭脚踏纺车,据分析可能跟所纺纱线的类型有关。以往的多锭纺车,很可能都是用于麻纺的纺车,这是因为麻的纺纱更显得粗放一些,麻纤维经得起拉伸。而棉是短纤维,纺纱拉力过大会导致断头。
宋末元初,松江人黄道婆,年轻的时候流落到海南岛崖州,向黎族姐妹学习了棉纺织技术,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左右回到故乡,在纺织生产的实践中,把用于纺麻的三锭脚踏纺车,通过缩小纺轮直径的方法减小拉伸力,把它改成了可用于棉纱纺纱的三锭棉纺车,并在江南大面积推广,这可能是一些人认为三锭脚踏纺车出现于宋代的原因。
追问:太详细了,谢谢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人间朝暮
- 2021-04-06 12:29
刚才答过你了。木棉房车。不相信也没办法,是长嘴的就在这乱说
追答:木棉纺车,抱歉,打错字了
追答:木棉纺车,抱歉,打错字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