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
(1)史料研习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取自《瀛环志略》:“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辑万里①,乃不僭位号,不传予孙,而剑为②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腰腰乎三代之馈意③,其治国常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④,……米利坚和重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无恶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 ⑤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材料中划线的5部分,有2部分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请写出序号: 结合1787年美法谈谈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创古今未有之局”的?
(2)理论指导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共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新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理论来源
基本主张
实践过程
结果
孙中山
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建立中华民国,但未改变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
马列主义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3)社会调查
调查历史见证人,了解北京市民对50年代新社会的感受。请参照示例,任选一个题目说明调查理由。
答题示例
调查题目:1950—1952年农村土地改革
调查理由:了解当时农村废除封建剥削关系、农民获得土地的感受。
调查题目①: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
调查题目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调查题目:(写出序号)
调查理由:
(4)问题讨论
日本、西欧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对这一时期这些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不同的认识角度。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事实加以概括。
角度l:经济因素
角度2:政治因素
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1)史料研习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取自《瀛环志略》:“华盛顿,异人也。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4 06:42
- 提问者网友:泪痣哥哥
- 2021-02-03 22:12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痴妹与他
- 2021-02-03 22:32
(答案→) 解析:这是一道历史学科内综合的试题,命题思路和呈现方式都不乏创新之意。本题共设四问,以历史学习的四种方法设置情境,出题设问,既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更考查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对学科内综合测试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第一,回应高中新课改倡导历史学习方法改革,分别用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方法分别建构四个考查问题。第二,学科内容建构宏观,分别在上述学习方法渗透以近代以来中外政治经济制度演变的历史过程。第三,用原始资料、经典理论和表格资料等创设问题的新情境,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题方法立意和学术立意整合,确定的能力考查的知识载体内容是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中国近代为争取国家独立而进行的制度探索、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调整与发展。第一部分史料研习。考查美国政治制度,要求考生读懂材料,找出核心内容写明序号,并结合所学阐释其创新关键。政治民主化进程是备考中重要专题,启蒙思想、三权分立、美国宪法、民主共和都应是考生熟知的内容,为引导考生从史料中走出来,问题设计了对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认识,借徐的话来引导学生分析美国民主制度性质及历史地位。答案很简洁,此问难度不大。第二部分理论指导。考查考生在一定学科理论下认识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考查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提供材料,要求完成相应表格。考查考生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此题难度较大。首先,能否抓住材料重心,围绕资产阶级共和国与人民共和国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不同道路去思考。其次,考生概括表格内容如基本主张、实践过程、结果等很难达到参考答案的要求。再次,在如何参照已给答案作答时,会发生诸多歧义。作为高中学生需要对这样的问题能进行明确、简洁的概括阐释。此部分蕴涵的能力考查和价值导向同等重要。本部分内容是教学、教材的重点,因此设定为学生得分的重点。第三部分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能力考查的应有之意,也应成为历史学习方法的重要补充。提供答题示例,要求考生二题选一,调查北京市民对50年代新社会的感受。此题呈现方式有新意,考生亦不难操作,且考查的是重点主干知识。解答此题需注意三点:一要抓关键,围绕新社会的“新”字做文章。二要概念清,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经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切不可与建国初期的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混为一谈;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主要任务就是制定宪法,要十分明确,注意不要与党的八大混淆。三要紧扣题,只写调查理由,无需写方法过程等其他内容。第四部分问题讨论。问题讨论是认识历史问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此问带有开放性,考生可任选经济或政治因素一个角度,来概括日本、西欧经济发展原因。答题时务必要审清题,要把握好时空观,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的日本、西欧,要把握好经济内容而非其他。本部分要求的分析超出政治制度影响的范畴,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二战后经济繁荣富强全面认识,有利于学生对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繁荣富强的思考借鉴。但从答案来看,无论经济因素还是政治因素角度,都不是那么纯粹的单一角度。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长青诗
- 2021-02-03 23:52
就是这个解释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