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即佛的简介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7 20:47
- 提问者网友:树红树绿
- 2021-11-27 08:59
六即佛的简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话散在刀尖上
- 2021-11-27 10:00
天台智者大师,妙悟法华,一家教观,万代宗祖。而生即面西,辩十种疑,疏十六观,极谈净土
【六即】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
印光大师文钞 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选摘:而智者大师.实是释迦化身。至临终时.有问所证位次者。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已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智者临终.尚不显本。意欲后学励志精修.不致得少为足.及以凡滥圣耳。
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
五、分证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
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请参见附表说明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智者大师自称居此位】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证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颂文: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颂文略解:
一、理即佛,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动静理全是”者,吾人日用之间,一动一静,全体即是佛性也。“行藏事尽非”者,行藏,指行为。由于不知万法唯心之理,所作之事,皆不合此理体也。“冥冥随物去”者,冥冥,迷暗不觉貌。物,指六尘境界。佛性理体迷不觉故,随逐六尘境界,故云“冥冥随物去”也。“杳杳不知归”者,谓无有觉照之功,迷不知归也。此位惟论性德,无有修德。即在迷凡夫也。
二、名字即佛,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反恨自蹉跎。”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者,无生即不生,不死即不灭。由于听闻经教,始悟自性天真佛不生不灭,亘古常存之理。“今知当体是”者,方知佛性遍一切处,当体即是,全惑业苦,即秘密藏,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苦即法身。如水成波,全波即水也。反恨自蹉跎者,蹉跎,谓虚度光阴,以佛性常存而不知,行人反悔过去行藏,事事尽非,枉自在六道中轮回流转也。此位乃修德之始,浅则明悟藏性,深则大开圆解。
三、观行即佛,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念念照常理”者,不生不灭名常。此谓行人念念观照此不生不灭之本觉理性,亦即法身理体也。“心心息幻尘”者,幻尘,指五住地惑,(三界内见惑为一住,欲界思惑一住,色界思惑一住,无色界思惑一住。界外尘沙、无明合为一住。)乃真体上所幻现,故曰幻尘。由于行人念念观照法身理体,五住地惑伏而不起,故云“心心息幻尘”也。“遍观诸法性”者,行人遍观一切诸法,缘起性空,当体即是空有不二之实相也。“无假亦无真”者,无假即空,无真即有,中道实相,不落二边,故云“无假亦无真”也。此位乃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三讲说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五正行六度,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以此五法,自行化他,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犹未能断,故称圆教外凡位。
四相似即佛,颂曰:“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者,四住,即见思二惑。一、见切住地,乃三界内见惑;二、欲爱住地,乃欲界思惑;三、色爱住地,乃色界思惑;四、有爱住地,乃无色界思惑。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境。行人观照功深,四住先断。人我执虽除,法我执未空,故云“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也。“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者,比喻无明尚在,法执未空。如目睛生翳,空中见花,尚看不真切也。此为圆教十信内凡位。圆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由于行人观照功夫进一步得力,见思惑断除,进断尘沙惑。但无明未破,依稀见法身理体,未能见得真切,仅相似而已,故云相似位。
五分证即佛,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豁尔心开悟”者,谓于十信后心,以中道观智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初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也。
此圆教初住位 ,以破一品无明故,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化度有情。 “湛然一切通”者,法执始破,六尘境界不能为碍也。“穷源犹未尽”者,谓尚有四十一品无明未破,未能彻法源底也。从初住而至等觉,凡四十一位。各各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在四十二品无明未断尽之前,均属此位所摄。“尚见月朦胧”者,此举喻,谓如一轮皓月,为云所障,见不真切也。
六究竟即佛,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从来真是妄”者,是指从理即至相似即五位历程。真是妄。指心体不变随缘,全真成妄,全三德之真,成三障之妄。如水成冰,故云“从来真是妄”也。“今日妄皆真”者,今日,指今日之究竟位。从等觉位再破一品无明,即生相无明,则四十二品全破,三德圆证,证入究竟即佛之妙觉位矣。妄皆真。指反妄归真,全三惑之妄,成三德之真,如冰成水,故云“今日妄皆真”也。“但复本时性”者,谓只不过恢复其固有佛性理体而已。“更无一法新”者,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如睡人梦醒,此醒时人,即梦时人,并非换个新人也。
荆溪大师云:“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永无诸过。”明白六而常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义。令行人尊重己灵,不致自暴自弃;明白即而常六,阶位分明,令行人远离增上慢,不致以凡滥圣也。
【六即】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
印光大师文钞 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选摘:而智者大师.实是释迦化身。至临终时.有问所证位次者。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已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智者临终.尚不显本。意欲后学励志精修.不致得少为足.及以凡滥圣耳。
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
五、分证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
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请参见附表说明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智者大师自称居此位】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证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颂文: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颂文略解:
一、理即佛,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动静理全是”者,吾人日用之间,一动一静,全体即是佛性也。“行藏事尽非”者,行藏,指行为。由于不知万法唯心之理,所作之事,皆不合此理体也。“冥冥随物去”者,冥冥,迷暗不觉貌。物,指六尘境界。佛性理体迷不觉故,随逐六尘境界,故云“冥冥随物去”也。“杳杳不知归”者,谓无有觉照之功,迷不知归也。此位惟论性德,无有修德。即在迷凡夫也。
二、名字即佛,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反恨自蹉跎。”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者,无生即不生,不死即不灭。由于听闻经教,始悟自性天真佛不生不灭,亘古常存之理。“今知当体是”者,方知佛性遍一切处,当体即是,全惑业苦,即秘密藏,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苦即法身。如水成波,全波即水也。反恨自蹉跎者,蹉跎,谓虚度光阴,以佛性常存而不知,行人反悔过去行藏,事事尽非,枉自在六道中轮回流转也。此位乃修德之始,浅则明悟藏性,深则大开圆解。
三、观行即佛,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念念照常理”者,不生不灭名常。此谓行人念念观照此不生不灭之本觉理性,亦即法身理体也。“心心息幻尘”者,幻尘,指五住地惑,(三界内见惑为一住,欲界思惑一住,色界思惑一住,无色界思惑一住。界外尘沙、无明合为一住。)乃真体上所幻现,故曰幻尘。由于行人念念观照法身理体,五住地惑伏而不起,故云“心心息幻尘”也。“遍观诸法性”者,行人遍观一切诸法,缘起性空,当体即是空有不二之实相也。“无假亦无真”者,无假即空,无真即有,中道实相,不落二边,故云“无假亦无真”也。此位乃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三讲说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五正行六度,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以此五法,自行化他,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犹未能断,故称圆教外凡位。
四相似即佛,颂曰:“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者,四住,即见思二惑。一、见切住地,乃三界内见惑;二、欲爱住地,乃欲界思惑;三、色爱住地,乃色界思惑;四、有爱住地,乃无色界思惑。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境。行人观照功深,四住先断。人我执虽除,法我执未空,故云“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也。“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者,比喻无明尚在,法执未空。如目睛生翳,空中见花,尚看不真切也。此为圆教十信内凡位。圆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由于行人观照功夫进一步得力,见思惑断除,进断尘沙惑。但无明未破,依稀见法身理体,未能见得真切,仅相似而已,故云相似位。
五分证即佛,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豁尔心开悟”者,谓于十信后心,以中道观智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初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也。
此圆教初住位 ,以破一品无明故,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化度有情。 “湛然一切通”者,法执始破,六尘境界不能为碍也。“穷源犹未尽”者,谓尚有四十一品无明未破,未能彻法源底也。从初住而至等觉,凡四十一位。各各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在四十二品无明未断尽之前,均属此位所摄。“尚见月朦胧”者,此举喻,谓如一轮皓月,为云所障,见不真切也。
六究竟即佛,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从来真是妄”者,是指从理即至相似即五位历程。真是妄。指心体不变随缘,全真成妄,全三德之真,成三障之妄。如水成冰,故云“从来真是妄”也。“今日妄皆真”者,今日,指今日之究竟位。从等觉位再破一品无明,即生相无明,则四十二品全破,三德圆证,证入究竟即佛之妙觉位矣。妄皆真。指反妄归真,全三惑之妄,成三德之真,如冰成水,故云“今日妄皆真”也。“但复本时性”者,谓只不过恢复其固有佛性理体而已。“更无一法新”者,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如睡人梦醒,此醒时人,即梦时人,并非换个新人也。
荆溪大师云:“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永无诸过。”明白六而常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义。令行人尊重己灵,不致自暴自弃;明白即而常六,阶位分明,令行人远离增上慢,不致以凡滥圣也。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