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看待校园欺凌事件?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0 14:14
- 提问者网友:椧運幽默
- 2021-03-10 04:04
应该如何看待校园欺凌事件?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玩家
- 2021-03-10 05:40
知乎用户“小露存纸”对此发表过看法,他的观点如下:无法偿还的东西是无价的。缺少快乐的少年时光永远无法补偿,我只希望这样的黑暗其他人无需经历。之所以选择成为老师,或者说之所以成为老师,便有这个深层原因。
这里所说的“欺负”并不仅仅是我们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所了解的“用傲慢的态度或不讲道理的手法恫吓或企图胁迫”,在心理学领域,欺负(bullyin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研究者一般采用挪威心理学家olweus(他本人是校园欺负问题研究的专家)和英国Peter Smith对“欺负”的界定:欺负一般是指力量占优势的一方(一人或多人)对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实施的攻击性行为,其典型特征为:首先,欺负是攻击行为的一个子集;其次,欺负双方力量上不均衡性(以大欺小,以多欺少,倚强凌弱);再次,欺负重复发生性(这一点极容易被成人忽视,我们后面再谈)。其中,力量的不平衡性是欺负行为最根本的特征。
研究者将欺负行为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直接身体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打人和抢夺、损坏他人财物等;直接言语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骂人、羞辱、讽刺、起绰号等;而间接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借助于第三方而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 如造谣离间和社会排斥等。
青少年早期以前两种类型为主,因为间接欺负客观上要求欺负者具备较高的心理成熟水平, 特别是认知和操纵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关系技巧。olweus对学校欺负行为开创性的研究引起了各国学校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兴趣,后来包括我国(遗憾的是我国研究起步非常晚)学者在内的大多研究者都会采用olweus编制的问卷调查本国中小学校园内的欺负现状(后文所论述的研究成果基本都是借助olweus调查表得出)。虽然在研究上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都普遍显示了学校欺负行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国内学者张文新等人利用olwue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修订版,对我国山东省和河北省9235名城乡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在小学阶段,受欺负者和欺负者所占比例分别是22.2%和6.2%(意味着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孩子会被欺负),严重受欺负者和欺负者所占比例分别是13.4%和4.2%;在初中阶段,受欺负者和欺负者所占比例分别是12.4%和2.6%,严重受欺负者和欺负者所占比例分别是7.1%和1.5%——这一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儿童中存在着严重的欺负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欺负对学生身心造成严重危害,全球范围内关于学校欺负问题的两项早期大规模研究活动,都是因学生不堪忍受其他同学的凌辱和虐待而自杀身亡所引发。1983年挪威三位儿童的自杀悲剧引发了olwues领导的全国性反欺负运动,而在英国每年都有多名青少年因受到学校欺凌而自杀,1992年,随着一位少女因受欺负而自杀,英国BBC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和严厉抨击,该事件震惊了英国上下,从而导致了Peter Smith教授领导的英国第一次大规模学校欺负问题研究。当然,自杀行为只是欺负行为导致的一系列消极后果中的极端情形,欺负行为导致的危害主要是两个层面:对受欺负者而言,研究表明,被欺负者往往具有某些消极的自我概念或自我认知,自尊较低,缺乏自信,与一般儿童和欺负者相比,受欺负儿童对自己的智力与社会交往能力评价偏低,在长期遭受同伴的羞辱又无力自卫时,他们极易产生对现实世界的不信任,并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感,几乎所有的相关研究都发现受欺负者在社会关系中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同时,根据有关调查表......余下全文>>
这里所说的“欺负”并不仅仅是我们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所了解的“用傲慢的态度或不讲道理的手法恫吓或企图胁迫”,在心理学领域,欺负(bullyin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研究者一般采用挪威心理学家olweus(他本人是校园欺负问题研究的专家)和英国Peter Smith对“欺负”的界定:欺负一般是指力量占优势的一方(一人或多人)对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实施的攻击性行为,其典型特征为:首先,欺负是攻击行为的一个子集;其次,欺负双方力量上不均衡性(以大欺小,以多欺少,倚强凌弱);再次,欺负重复发生性(这一点极容易被成人忽视,我们后面再谈)。其中,力量的不平衡性是欺负行为最根本的特征。
研究者将欺负行为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直接身体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打人和抢夺、损坏他人财物等;直接言语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骂人、羞辱、讽刺、起绰号等;而间接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借助于第三方而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 如造谣离间和社会排斥等。
青少年早期以前两种类型为主,因为间接欺负客观上要求欺负者具备较高的心理成熟水平, 特别是认知和操纵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关系技巧。olweus对学校欺负行为开创性的研究引起了各国学校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兴趣,后来包括我国(遗憾的是我国研究起步非常晚)学者在内的大多研究者都会采用olweus编制的问卷调查本国中小学校园内的欺负现状(后文所论述的研究成果基本都是借助olweus调查表得出)。虽然在研究上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都普遍显示了学校欺负行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国内学者张文新等人利用olwue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修订版,对我国山东省和河北省9235名城乡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在小学阶段,受欺负者和欺负者所占比例分别是22.2%和6.2%(意味着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孩子会被欺负),严重受欺负者和欺负者所占比例分别是13.4%和4.2%;在初中阶段,受欺负者和欺负者所占比例分别是12.4%和2.6%,严重受欺负者和欺负者所占比例分别是7.1%和1.5%——这一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儿童中存在着严重的欺负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欺负对学生身心造成严重危害,全球范围内关于学校欺负问题的两项早期大规模研究活动,都是因学生不堪忍受其他同学的凌辱和虐待而自杀身亡所引发。1983年挪威三位儿童的自杀悲剧引发了olwues领导的全国性反欺负运动,而在英国每年都有多名青少年因受到学校欺凌而自杀,1992年,随着一位少女因受欺负而自杀,英国BBC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和严厉抨击,该事件震惊了英国上下,从而导致了Peter Smith教授领导的英国第一次大规模学校欺负问题研究。当然,自杀行为只是欺负行为导致的一系列消极后果中的极端情形,欺负行为导致的危害主要是两个层面:对受欺负者而言,研究表明,被欺负者往往具有某些消极的自我概念或自我认知,自尊较低,缺乏自信,与一般儿童和欺负者相比,受欺负儿童对自己的智力与社会交往能力评价偏低,在长期遭受同伴的羞辱又无力自卫时,他们极易产生对现实世界的不信任,并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感,几乎所有的相关研究都发现受欺负者在社会关系中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同时,根据有关调查表......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