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对德智体的看法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6 05:52
  • 提问者网友:斑駁影
  • 2021-04-05 15:15
对德智体的看法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十鸦
  • 2021-04-05 16:34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什么叫本?就是《大学》里谈到的“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中间环节,向内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是内圣之道;向外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之道。所以修身是本,上至天子下至于庶民,无一不以修身为本。现在的小孩子在学校里学习,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都要有一个立本的过程,有这个基础了,有这个本钱了你才能为社会服务,才有谋生之道。在古代社会,这个“本”,就是忠孝节义的修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也是许多老先生的口头禅。我的老师就经常反复强调“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就是修身,当然修身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参加几次体育活动,把身体搞得棒棒的,一顿可以吃八碗饭,跑十几里路就修身了,不是。以前讲“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提法,但是不能把它架空。德,如何培养这个德;智,如何培养这个智;体,也就是身体,如何让它健康起来。现代人们对“德智体” 的感觉和古人对此感觉差距很大。以前的德,是对“道”上的一种感觉,所以韩非子在《解老篇》说:德者乃“得道”,即在道上有所悟入,有所体验。道有天道、人道,人之道即对“仁义礼智信”有所体验和开悟才能说有德了。那么智呢?智即智慧,但不是现代人所认为的知识加文凭。现在的文凭又在多少可信度呢?别说在大学生,就连博士都是满天飞。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完全是网上合成的,有几个是用自己的脑子,踏踏实实地在写出来来的呢?炮制加裁剪,有些人甚至出钱买文凭,由此看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有多么麻烦。认真思考一下,在现如今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学生还称得上有“智”吗?“德智体”,德放在第一位,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连起码道德修养都没有培养起来,想得智慧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到“君子务本”,要看我们有没有舍得之心。哪怕一时名我不能得,利我也不能得,但是我能得“道德”二字,也就心满意足了。这也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取舍问题,你取什么?取那些虚假的名和利吗?还是取一个实实在在的“道德”。这个问题答案对古人来说是清晰的,用孔夫子的话来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贫贱有什么呢,如果能“务本”,一样乐在其中嘛!有了这个本钱,还会犯上,还会作乱吗?不会。在整个社会,不管富贵的,贫贱的,大家都务本了,那么这个社会就是祥和的、光明的。所以“务本”就个人而言,一个人一辈子会由此少烦恼,少痛苦,因为他的贪欲少了,争斗之心少了,是非之心少了,一辈子就过会得很滋润,内心很平和,心灵很健康;而就社会而言,整个社会的动乱因素少了,大多数的人都在务这个本,都在道德上行,那么这个社会就一定会和谐起来。

把上面讲的归纳起来,就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道德不是一句空话,它一定要落实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首先要先落实在家庭关系上,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还能忠实地对待自己的朋友吗?和自己的兄弟都处不好,还能与社会上人和周围同事处好关系吗?看起来这句话与“仁”相距十万八千里,仔细体味,它的确是仁之本。《论语》里涉及到“仁”的问题,孔夫子所给的答案都不一样,有各种说法,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这就像禅宗公案里面问:如何是禅?其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各种答案都有,这是因病施药,因人而异。所以我们在看待这个“本”的时候,也要反省自己有没有“本”,包括孔夫子都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就是孔圣人所找到的驻足点,也就是本。一个人没有这个“本”,也就谈不上“立”。   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立本”,即全面奠定基础。“立本”是为了将来走出校门后的“立身”。“德智体立本”的基本意思无外乎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以至于和“安身立命”相提并论。更有一些学校将“德智体立本,真善美做人”当做校训,足见这一思想影响之深远。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