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墨竹图题诗》
答案:5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4 21:09
- 提问者网友:暗中人
- 2021-03-14 05:28
郑燮《墨竹图题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河有幸埋战骨
- 2021-03-14 05:41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者资料: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干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干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干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干隆十三年1748年,干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干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着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这首诗是意思是: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的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疾苦号寒的怨声.在州县里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小官吏,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画上的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者资料: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干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干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干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干隆十三年1748年,干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干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着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这首诗是意思是: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的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疾苦号寒的怨声.在州县里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小官吏,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画上的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03-14 10:16
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 2楼网友:未来江山和你
- 2021-03-14 08:37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mò zhú tú tí shī
(qīng )zhèng xiè
yá zhāi wò tīng xiāo xiāo zhú ,
yí shì mín jiān jí kǔ shēng 。
xiē xiǎo wú cáo zhōu xiàn lì ,
yī zhī yī yè zǒng guān qíng 。
- 3楼网友:走死在岁月里
- 2021-03-14 06:57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 4楼网友:猎心人
- 2021-03-14 05:55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者资料: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干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干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干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干隆十三年1748年,干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干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着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这首诗是意思是: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的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疾苦号寒的怨声.在州县里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小官吏,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画上的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