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京剧流派的产生发展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3 22:11
  • 提问者网友:浪荡绅士
  • 2021-03-23 07:37
京剧流派的产生发展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掌灯师
  • 2021-03-23 09:04
在京剧发展的不同阶段,流派艺术呈现着不同的特征。京剧是徽班兼收、融合了徽戏、汉剧、昆曲、梆子等许多剧种逐渐形成的一个新剧种,早期京剧的流派呈现了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声腔剧种艺术家的地方文化特征。京剧“老三鼎甲”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他们在美学风格上的差异,已经初露端倪:秋文在《古中国的歌枣京剧演唱艺术赏析》中称程长庚是“于气势中见韵味”,而余三胜是“于韵味中见气势”,但是他们的更显著的区别则在于他们的地方剧种特征上。程长庚因是安徽人,出身徽班,演唱多徽音,被称为“徽派”;余三胜是湖北人,原是汉调演员,演唱多湖广音,又称“鄂派”;张二奎是“直隶产”,演唱吸收了京腔、梆子的特点,喜用京音,所以“奎派”又称“京派”。
随着京剧艺术的日益成熟,艺术共识程度逐步提高,湖广音、中州韵、尖团字的音韵规范等一系列艺术法则逐步确立,京剧流派的发展也就朝着表演技艺的专门化、个性化方面深入发展了。到了谭鑫培时代创立了真正以个人风格标志的“谭派”。“谭派”,是京剧有史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以技艺全面、精当,注重刻划人物性格为主要特色。谭鑫培对于前人艺术的继承,做到了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并结合自身的条件择善而从,加以融化、整合,化为自己所有,因而形成了超越前人的表演体系。在谭鑫培的时代,创立了“名角挑班制”这种新的剧团经营体制。这既是京剧表演艺术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形成演员个人表演艺术流派的重要条件。
京剧流派的发展也推动了京剧艺术整体格局的建设。一直到谭鑫培的时代,京剧是一个以老生为主的剧种。旦角王瑶卿的崛起,则使京剧开始了生旦并重的新格局。在王瑶卿之前,京剧旦角的表演,青衣重唱,花旦重念、做,刀马重工架、武打,分工严密。王瑶卿集前辈旦行艺术之大成,进行创造。他突破了这种严格分工的界限,融汇青衣、花旦、刀马旦的唱、念、做、打,开拓扩了旦行演员的新道路,促进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成为京剧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从艺、授艺60年,世称“王派”,是清末以来传人最多、影响最广的旦行流派。
在京剧发展的早、中期,流派的创立除了个人表演风格特点以外,往往是对于本行当的艺术有宏观的、规范性的建设,除了谭鑫培、王瑶卿以外,武生中杨小楼的“杨派”的形成就为武生的表演确立了“武戏文唱”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准则,衣被不止一代,影响到许多别的行当,而被称为“国剧宗师”。
而当京剧艺术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流派的发展就多趋于分工精细、专门化程度更高,往往使前人“大而化之”的地方更加丰富、细致,所谓“具体而微”。“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王瑶卿的未竟功业,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等则是“谭派”的不同延伸。早期的京剧演员往往文武并重。生行从程长庚、杨月楼到谭鑫培都是老生、武生都演,而谭鑫培之后的流派,老生、武生就分工明确,偶有李少春、高盛麟这样的演员反而被看作特例了;花脸在何桂山的时代也是铜锤、架子甚至武花脸兼演,到了金秀山、黄润甫铜锤、架子就分道扬镳,虽然后来的郝寿臣提出“架子花脸铜锤唱”,金少山、裘盛戎都号称“两门抱”,但侧重点是毕竟是很明显的。而随着表演艺术不断的向高、精、尖发展,演员的分工就越来越细了,像杨宝森、李多奎、张君秋等流派就专门致力于唱工艺术的发展。
1949年以后的京剧界普遍引进了苏式大剧院模式,逐渐取消了名角挑班制度。京剧艺术的创作进入了一种新的状态。虽然杨宝森、张君秋、裘盛戎等流派是在五十年代流传开来的,但是他们的艺术都是在四十年代后期就走向成熟,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了。全国各地虽然陆续创建一批新型戏曲院校,培养了新型的京剧人才。但传统意义上以演员个人为标志的京剧流派则不再出现。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