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子存在的意义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1 22:41
- 提问者网友:那叫心脏的地方装的都是你
- 2021-03-21 11:49
羊皮筏子存在的意义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鸠书
- 2021-03-21 12:17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囫囵脱下的羊皮经浸水、暴晒、去皮、扎口、灌入食盐和香油等一系列的炮制工序制成),并排捆扎在细木架上制成。羊皮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皮筏用600多个羊皮袋扎成,长12米,宽7米,6把浆,载重量在20至30吨之间。现在,羊皮筏子已经成为黄河特色旅游项目,黄河边供游客乘坐的羊皮筏子都是用13只皮胎采取前后4只中间5只的排列方式绑扎成的小筏子,重20多斤,能坐5个人。
历史
羊皮筏,是古代沿习至今的摆渡工具。古代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不再是缝合而成,故改名为“浑脱”。
浑做“全”解,脱即剥皮。人们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现在的“皮筏”。它是黄河上游的主要运输工具。
古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情景。
我国的皮筏历史悠久。《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旧唐书.东女国传》:“以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兰州羊皮筏子,相传是从清光绪年间兴起的。
制作
羊皮筏子制作很独特:羊宰后,先割头。然后从颈口将皮割离,倒翻皮毛,从前到后慢慢退出,也有的从羊后腿交裆处开口,由后往前将皮退出,以防羊皮破损,把羊皮在水里浸泡后,将毛拔净,并灌适量的食盐水和香油。晒干后吹气或打气,将口子扎住。羊皮囊做好后,根据需要用木头做一个木排,将皮囊系在木排上。皮筏子有大有小,有用十几个皮囊的,也有二十多个皮囊的,还有三四百个皮囊组成的大中型载货羊皮筏子,约载五吨至十吨货。羊皮筏子的水手根据筏子大小有二、三、四人的,也有六人或八人的。
兰州羊皮筏子分大、小两种。最大的皮筏用600多个羊皮袋扎成,长12米,宽7米,6把浆,载重量在20至30吨之间。这种皮筏一般用于长途水运,从兰州至包头,每天顺流行进200多公里,12天可抵达包头。小皮筏系用10多个羊皮袋扎成,适于短途运输,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瓜果蔬菜,渡送两岸行人等。
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地将整张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不能划破一点地方。将羊皮脱毛后,吹气使皮胎膨胀,再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然后把皮胎的头尾和四肢扎紧,经过晾晒的皮胎颜色黄褐透明,看上去像个鼓鼓的圆筒。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捆一个方形的木框子,再横向绑上数根木条,把一只只皮胎顺次扎在木条下面,皮筏子就制成了。羊皮筏子体积小而轻,吃水浅,十分适宜在黄河航行,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开之后携带。
现在,黄河边供游客乘坐的羊皮筏子都是用13只皮胎采取前后4只中间5只的排列方式绑扎成的小筏子,重20多斤,能坐5个人。据说,从前最大的羊皮筏子有600只皮胎,能载重15吨。
驾驶
划羊皮筏子的水手被称为“筏子客”,他们都是有多年经验、深谙水性的老“把式”。“筏子客”老李扛着筏子走到河边小码头,将羊皮胎朝下放进水中,在木架子上铺几块垫子,等我们盘腿坐好了,他也坐下来开始划桨,筏子便离开码头,顺水漂流。他说过去做“筏子客”非常危险,是在刀口浪尖上讨营生,因此有很多讲究,比如不能说“破”、“沉”、“碰”、“没”、“断”等不吉利的字,首次出行还要挂红、放炮、焚香、祭奠河神。现在会划羊皮筏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现在黄河的水情不像从前那样险恶,为了游客安全,羊皮筏子也只在比较浅的水域行驶,因此坐筏子的感觉也少了些惊心动魄。坐在筏子上,低头就能看见黄河水从羊皮胎的空当中悠悠穿过,向下一伸手穿过木架子就能撩到凉凉的河水,更奇妙的是筏子随着水波荡漾晃晃悠悠,乘客却不会被水打湿,有点“我自端坐,任他风浪”的味道。河面上凉风习习,浑黄的河水打着漩涡缓缓东流,河心小岛上芦苇摇曳,河对岸的山上白塔峭然屹立,看“筏子客”使出“压”、“抓”、“提”等招式划桨,听他高亢地扯着嗓子唱几句颤悠悠的“花儿”……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黄河的独特韵味。
现状
皮筏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所以已经被淘汰。然而羊皮筏子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视野宽阔等优点,如能乘坐羊皮筏子顺流观景,也是一种难得的乐趣。
皮筏浮力极好,容易操作控制,遇上湍急时快如飞箭,给人飞流直下的痛快感。长途漂流要用大筏,游人可在筏子上走动,乘上它可在黄河里漂流半天到两天长的时间,一路欣赏黄河上的壮美风光。
历史
羊皮筏,是古代沿习至今的摆渡工具。古代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不再是缝合而成,故改名为“浑脱”。
浑做“全”解,脱即剥皮。人们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现在的“皮筏”。它是黄河上游的主要运输工具。
古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情景。
我国的皮筏历史悠久。《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旧唐书.东女国传》:“以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兰州羊皮筏子,相传是从清光绪年间兴起的。
制作
羊皮筏子制作很独特:羊宰后,先割头。然后从颈口将皮割离,倒翻皮毛,从前到后慢慢退出,也有的从羊后腿交裆处开口,由后往前将皮退出,以防羊皮破损,把羊皮在水里浸泡后,将毛拔净,并灌适量的食盐水和香油。晒干后吹气或打气,将口子扎住。羊皮囊做好后,根据需要用木头做一个木排,将皮囊系在木排上。皮筏子有大有小,有用十几个皮囊的,也有二十多个皮囊的,还有三四百个皮囊组成的大中型载货羊皮筏子,约载五吨至十吨货。羊皮筏子的水手根据筏子大小有二、三、四人的,也有六人或八人的。
兰州羊皮筏子分大、小两种。最大的皮筏用600多个羊皮袋扎成,长12米,宽7米,6把浆,载重量在20至30吨之间。这种皮筏一般用于长途水运,从兰州至包头,每天顺流行进200多公里,12天可抵达包头。小皮筏系用10多个羊皮袋扎成,适于短途运输,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瓜果蔬菜,渡送两岸行人等。
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地将整张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不能划破一点地方。将羊皮脱毛后,吹气使皮胎膨胀,再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然后把皮胎的头尾和四肢扎紧,经过晾晒的皮胎颜色黄褐透明,看上去像个鼓鼓的圆筒。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捆一个方形的木框子,再横向绑上数根木条,把一只只皮胎顺次扎在木条下面,皮筏子就制成了。羊皮筏子体积小而轻,吃水浅,十分适宜在黄河航行,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开之后携带。
现在,黄河边供游客乘坐的羊皮筏子都是用13只皮胎采取前后4只中间5只的排列方式绑扎成的小筏子,重20多斤,能坐5个人。据说,从前最大的羊皮筏子有600只皮胎,能载重15吨。
驾驶
划羊皮筏子的水手被称为“筏子客”,他们都是有多年经验、深谙水性的老“把式”。“筏子客”老李扛着筏子走到河边小码头,将羊皮胎朝下放进水中,在木架子上铺几块垫子,等我们盘腿坐好了,他也坐下来开始划桨,筏子便离开码头,顺水漂流。他说过去做“筏子客”非常危险,是在刀口浪尖上讨营生,因此有很多讲究,比如不能说“破”、“沉”、“碰”、“没”、“断”等不吉利的字,首次出行还要挂红、放炮、焚香、祭奠河神。现在会划羊皮筏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现在黄河的水情不像从前那样险恶,为了游客安全,羊皮筏子也只在比较浅的水域行驶,因此坐筏子的感觉也少了些惊心动魄。坐在筏子上,低头就能看见黄河水从羊皮胎的空当中悠悠穿过,向下一伸手穿过木架子就能撩到凉凉的河水,更奇妙的是筏子随着水波荡漾晃晃悠悠,乘客却不会被水打湿,有点“我自端坐,任他风浪”的味道。河面上凉风习习,浑黄的河水打着漩涡缓缓东流,河心小岛上芦苇摇曳,河对岸的山上白塔峭然屹立,看“筏子客”使出“压”、“抓”、“提”等招式划桨,听他高亢地扯着嗓子唱几句颤悠悠的“花儿”……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黄河的独特韵味。
现状
皮筏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所以已经被淘汰。然而羊皮筏子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视野宽阔等优点,如能乘坐羊皮筏子顺流观景,也是一种难得的乐趣。
皮筏浮力极好,容易操作控制,遇上湍急时快如飞箭,给人飞流直下的痛快感。长途漂流要用大筏,游人可在筏子上走动,乘上它可在黄河里漂流半天到两天长的时间,一路欣赏黄河上的壮美风光。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