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豆瓣网是如何运行它的商业模式创新理念?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5 04:32
  • 提问者网友:嗝是迷路的屁
  • 2021-04-04 20:43
豆瓣网是如何运行它的商业模式创新理念?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玩世
  • 2021-04-04 21:20
以下是豆瓣领导者的思路:
匿名的豆瓣

  面对一个失去理智的市场,杨勃觉得豆瓣网有两个杀手锏,应对别人对豆瓣模式的复制。其一在于豆瓣用户的匿名性。

  杨勃认为的豆瓣是定位于“一个‘发现’的网站”,豆瓣网要做的是帮助大家去发现生活中的东西,而并非通过看书看电影去认识更多的朋友。虽然,大家几乎都是在豆瓣上看书看电影认识朋友,但豆瓣网却一直都没有强调用户的真实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外。

  不过,匿名是一把双刃剑,他给豆瓣网带来了自由的话语权,使得豆瓣的评论相对比较客观,也保证了评论的高质量。

  这在倡导真实姓名和真实头像的sns网站中很难见到。实名制的SNS网络,其内容质量不高。杨勃称这种现象在于用户会过多关注他人的看法而束缚自己的言语。比如在校内网,很多大学生就羞于评论和性有关的电影。

  另外,实名制的SNS还有另外对言论的恐惧,隐私的暴露会因为虚拟世界而影响人物的现实生活。比如,一位用户如果影评更新速度过快,被上司发现后将面临着被炒鱿鱼的威胁,理由也许就是玩物丧志。

  然而,匿名的同时也减少了豆瓣用户的参与程度以及用户之间的互动。

  据杨勃提供的数据来看,豆瓣现在的固定用户有700万,但是注册用户只有136到137万左右,许多用户上豆瓣只为看别人的评论,或者是排行榜,而从来没有参与。

  之外,评论人士认为所谓的“晒客”一族是否愿意在谁都不认识的社区填写数以万计的评论呢?杨勃并未做正面的回答。

去中心化,价值巨大

  按杨勃的话说,06年开始,豆瓣的规模每年都增长四倍。杨勃本人很爱看书,豆瓣的员工每周都有一笔经费,为自己想买的书买单。对于一个有着浓郁书卷气的总裁来说,是否愿意下狠心将网站草根化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杨勃回忆,早年豆瓣用户的相似度很高,大家推荐出来的书、电影、音乐都符合彼此的口味。但是现在用户的构成太多元了,一些人十分推荐的书,另一些人可能并不喜欢,好比在一本在物理界受到极高荣誉的书,在一个历史学家眼里并没有太大价值。

  豆瓣审视了自己“最核心的内容是围绕个人产生的”的原则,决定逐步采取“去中心化”决定,弱化豆瓣网的媒体特征。至于具体的做法,杨勃说,会去掉一些公共内容,比如首页推荐。去掉这些公共推荐内容后,网民想要了解好看的书、电影,好听的音乐,就必须注册为豆瓣用户,并提供自己的兴趣点。然后豆瓣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经过周密的算法后,向他们推荐书、电影、音乐。

  与此同时,“去中心化”还伴随着另一笔更大的价值:用户数量的提升和用户信息的提供。豆瓣去掉首页推荐后,许多网民就失去了“只看不注册”。

如何保证留住王牌

  他的回答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鼓舞。他认为豆瓣网最大的杀手锏在于3年来数据库的积累和核心用户。

  以书评为例,据和讯IT了解,通过3年的时间,豆瓣网共累积了两百多万本书的书评。人数多并不一定能出好评论,但杨勃觉得他的目标已经达到,有能力写出好评论的人已经成为了豆瓣的用户,并且是活跃用户和忠实用户。

  这个社区,有些像中国的VeryCD,VeryCD拥有非常丰富的高质量内容,并且形成了从加工制造到流通的地下产业链。豆瓣的书评或者影评的作者同样形成了他们自己的链条和关系。

  对比其他SNS网站的竞争压力,杨勃怀疑这些有了电影频道的SNS,即便能使用户的停留时间更长,但可能并不会给这个网站带来新的用户。

  值得反思的是,互联网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忠诚用户,杨勃对豆瓣网用户的期待不免有些乐观。还记得在Web1.0时代走向Web2.0的那场博客大战中,一开始冲劲十足的博客中国,最终败倒在了门户网站的名人博客和日志搬家功能上。

  门户网站有着雄厚的资金和资源,当资金下放到研发部门,当资源覆盖到有巨大号召力的公众人物,新兴网站就难以与之抗衡了,因为它缺乏认同和品牌,以及成熟的盈利模式作为资本支持。

  豆瓣在Web2.0时代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是杨勃经常问自己的问题。假如当豆瓣网遭遇评论搬家功能,遭遇名人文人点评书籍,仅仅只能束手无策?

  对此,杨勃的回答并不雄心万丈,有些意外的表示,这个是早晚都会发生的事情,豆瓣自身也在不断变化,似乎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杨勃称,豆瓣也在研究和整个其他Sns网站有价值的功能。比如豆瓣的广播功能就很类似sns网站的mini feed (好友动态)功能。 不断推进的实用主义

  不过,这个功能的上线曾在豆瓣团队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豆瓣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团队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对此豆瓣内部却是分歧严重。

  反对派主张豆瓣要专注于自己的擅长领域,把书、电影、音乐做深做透,而不去整合别的网站的优势功能。杨勃自己站在了“整合派”这方,他认为用户之间的交流很重要,他能更好地帮助用户发现更多的好书、好电影、好音乐,这和豆瓣作为“发现的平台”定位是一致的。因为,作为“发现的平台”,豆瓣还没有对手。

  杨勃自己发现的就是一个全新的市场。他认为,对于豆瓣目前的现状,用户间的交流很重要,觉得sns网站什么好用,就应该拿过来用。在“拿来主义”的道路上,杨勃坚定的站在了“实用主义”的立场。

  经过激烈的争论,以杨勃为首的一派胜出。4月份,豆瓣推出了一个更有sns网站特征的功能——日记。它的意义在于,除了加强用户间的交流外,豆瓣是该给用户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了。杨勃的理想状态,也许是让豆瓣用户的评论形成一种话语权,从而形成影响力。

  日记功能上线几天,就有上万篇日记诞生。如今,豆瓣已经不会出现很多用户出现了写完文章却不知道往哪里放的尴尬局面:一篇名为《尊敬的萨伊德先生,您穿秋裤吗?》的随笔,主要内容是说国内外人们穿秋裤的不同习惯,这篇文章却作为书评放在了内容毫不想干的《东方学》下;另有用户建一个只有自己能发帖的小组,以此作为自己的豆瓣博客。杨勃一贯的创新理念是:从最简单的开始。现在日记功能只能有文字,但是并没有给豆瓣带来流量上的飞跃。杨勃表示,未来豆瓣还会慢慢添加日记贴图等功能。杨勃的豆瓣,也是需要有心人慢慢发现。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