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铁工作者的诗歌,《在一个地铁车站》这首诗歌是谁写的?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7 07:21
- 提问者网友:玫瑰园
- 2021-04-16 22:49
关于地铁工作者的诗歌,《在一个地铁车站》这首诗歌是谁写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袍清酒付
- 2021-04-17 00:22
原文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在一个地铁车站
庞德
译文1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杜运燮译〈在一个地铁车站〉)
译文2
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
(郑敏译〈巴黎某地铁站上〉)
译文3
人丛中这些幽灵似的人脸,
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辜正坤译〈在地铁车站〉)
介绍
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作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意象派诗歌之一。
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一是地铁车站的人群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这首诗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把诗歌从19世纪陈旧的写作手法和抒情习惯中摆脱出来,给现代文学带来了启示。埃兹拉·庞德后来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的领袖。
庞德在讲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时说: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地铁车厢,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的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的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出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或者像那种突发情感那么可爱的文字……可见,是具体生活中的感受触发了诗人的诗兴,以后一段时间,他一直在寻找表达这种感受的可爱的文字。整一年,诗人先后写出了两首与此内容有关的较长的诗,都被他毁掉了,最后写定这首小诗。也有人认为是删定后只留下这两行。 这里人群中这些面孔是现实意象,人群是面孔的背景;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是想象意象,枝条成为花瓣的背景。前一个意象是现实的,后一个意象是虚无的,创造的。前后两句是比喻关系,后一句前可以加像犹如一类的词语。第二句是来诠释第一句的,即把人群暗喻为湿漉漉的枝条,把这些面孔喻为花瓣。
作者介绍
庞德(Ezra Pound)
1.庞德(1885-1972),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迁居巴黎。二次大战期间他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战争结束后,他被美军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审。后因医生证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罗斯特等名人的奔走说项,他只被关入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庞德结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监禁,重返意大利居住,直至去世。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击》(1912)、《献祭》(1916)、《休·西尔文·毛伯莱》(1920)和《诗章》(1917-1959)等。
2.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
1885年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海莱市。
21岁时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09年前往伦敦,与当时在文坛上颇为活跃的休姆等人结识,庞德早期从事意......余下全文>>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在一个地铁车站
庞德
译文1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杜运燮译〈在一个地铁车站〉)
译文2
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
(郑敏译〈巴黎某地铁站上〉)
译文3
人丛中这些幽灵似的人脸,
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辜正坤译〈在地铁车站〉)
介绍
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作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意象派诗歌之一。
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一是地铁车站的人群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这首诗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把诗歌从19世纪陈旧的写作手法和抒情习惯中摆脱出来,给现代文学带来了启示。埃兹拉·庞德后来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的领袖。
庞德在讲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时说: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地铁车厢,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的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的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出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或者像那种突发情感那么可爱的文字……可见,是具体生活中的感受触发了诗人的诗兴,以后一段时间,他一直在寻找表达这种感受的可爱的文字。整一年,诗人先后写出了两首与此内容有关的较长的诗,都被他毁掉了,最后写定这首小诗。也有人认为是删定后只留下这两行。 这里人群中这些面孔是现实意象,人群是面孔的背景;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是想象意象,枝条成为花瓣的背景。前一个意象是现实的,后一个意象是虚无的,创造的。前后两句是比喻关系,后一句前可以加像犹如一类的词语。第二句是来诠释第一句的,即把人群暗喻为湿漉漉的枝条,把这些面孔喻为花瓣。
作者介绍
庞德(Ezra Pound)
1.庞德(1885-1972),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迁居巴黎。二次大战期间他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战争结束后,他被美军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审。后因医生证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罗斯特等名人的奔走说项,他只被关入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庞德结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监禁,重返意大利居住,直至去世。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击》(1912)、《献祭》(1916)、《休·西尔文·毛伯莱》(1920)和《诗章》(1917-1959)等。
2.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
1885年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海莱市。
21岁时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09年前往伦敦,与当时在文坛上颇为活跃的休姆等人结识,庞德早期从事意......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