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古称是什么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6 11:40
- 提问者网友:难遇难求
- 2021-12-25 13:40
印度的古称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老序
- 2021-12-25 14:45
印度原为婆罗多,是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的国家。印度一词由信德河而得名,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所以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这个地理名称。后来,才逐渐包括恒河流域以至整个南亚次大陆。古波斯语将信度变为“印督”;古希腊人又变“印督”为“印度伊”,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印度称为“印度斯”,后来罗马沿袭了这个词。
我国史书中,最初称印度为“身毒”,后又有“天竺”、“忻都”等称。我国用“印度”这个词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载:“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这个名称就是这样演变而来的。
古代,中国称印度为“天竺”。但是,“天竺”一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翻开历史,最早知道有印度存在的中国人应该是张骞。 汉武帝派张骞去通西域,张骞在西域大夏国的时候,听说遥远的南方还有个国度,叫做“身毒”。“身毒”应该是当时印度名称发音比较准确的记录,但是译成“身毒”两字,也体现了当时张骞等人对大夏国人所描述的印度的总体印象。到了公元前117年,张骞第三次通西域,他就奉命派人到身毒国去联络,后来据说还把身毒国的使臣带回了长安。所以张骞没有亲自去过印度,他的手下可能到过印度。到了东汉明帝的时候,中国的史书中出现了“天竺”这个词,来代替“身毒”。这不是偶然,而是因为随着交流的加深,相互理解随之加深而改变的。 主要原因是,到汉明帝时候,中国人已经知道印度有佛教盛行,而且对其充满了极大的兴趣。众所周知,佛教中的佛(达摩)梵语是DHARM 或者DHARMA, 这个发音与当时汉字“竺”的发音应该非常相似。“竺”在当时的发音应该就是'DA'或者DU。翻译为天竺,意思就是“西天佛国”。在中国人对“天竺”的向往到了迷恋的程度的时候,公元65年,汉明帝派蔡愔出使天竺求经,并用白马驮回来了42章经和释迦牟尼佛像,同时还带回了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到当时的首都洛阳,并在城外建立了白马寺,从此佛教在中国逐渐流传开来。
印度阿三是由“红头阿三”演变过来的,因为“红头阿三”就是指印度人。
“红头阿三”语源是上海地方话,旧时上海有(各国)租界,英租界内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从英殖民地印度调来的印度人,他们因为信仰印度教,头上都缠头巾(当然,没当差前一般头缠白巾),做为制服,印度警察的头巾冠以‘红色’,这是“红头”的由来。
至于阿三,有两种说法搐
其一,那时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为何则不得而知),举凡洋人,在国人看来,皆如猴子般形貌举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优越性”使然,觉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头、、、故此特(蔑)称印度人为‘阿三’
其二,据说因为印度人由于殖民地的关系,做公务员是要懂英语的,而他们因为懂英语的关系,却也喜欢在中国人面前摆谱,通常在说一些不流利中文时,总会不自觉地加一句“I SAY......”(我说...)由于 I say 的发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称呼。
还有一种版本,是当时印度自诩为继美、苏后世界的第三强国,于是我们就叫他们“阿三”以戏谑之
印度阿三的来历是过去印度人因为自己是不结盟运动(亚非拉好几十个国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盟)的领袖,便狂妄的宣称美国是一极、前苏联是一极,而他们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自视颇高,根本没把中国放在眼里,最后狂妄的和中国打了一架。当然,后果你也知道,中国人拿着塑料鞋底轻轻地抽了他两下屁股,从此印度引为耻辱,说英雄打脸不打屁股,尤其是打完后还把裤子给提起来,有好生相......余下全文>>
我国史书中,最初称印度为“身毒”,后又有“天竺”、“忻都”等称。我国用“印度”这个词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载:“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这个名称就是这样演变而来的。
古代,中国称印度为“天竺”。但是,“天竺”一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翻开历史,最早知道有印度存在的中国人应该是张骞。 汉武帝派张骞去通西域,张骞在西域大夏国的时候,听说遥远的南方还有个国度,叫做“身毒”。“身毒”应该是当时印度名称发音比较准确的记录,但是译成“身毒”两字,也体现了当时张骞等人对大夏国人所描述的印度的总体印象。到了公元前117年,张骞第三次通西域,他就奉命派人到身毒国去联络,后来据说还把身毒国的使臣带回了长安。所以张骞没有亲自去过印度,他的手下可能到过印度。到了东汉明帝的时候,中国的史书中出现了“天竺”这个词,来代替“身毒”。这不是偶然,而是因为随着交流的加深,相互理解随之加深而改变的。 主要原因是,到汉明帝时候,中国人已经知道印度有佛教盛行,而且对其充满了极大的兴趣。众所周知,佛教中的佛(达摩)梵语是DHARM 或者DHARMA, 这个发音与当时汉字“竺”的发音应该非常相似。“竺”在当时的发音应该就是'DA'或者DU。翻译为天竺,意思就是“西天佛国”。在中国人对“天竺”的向往到了迷恋的程度的时候,公元65年,汉明帝派蔡愔出使天竺求经,并用白马驮回来了42章经和释迦牟尼佛像,同时还带回了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到当时的首都洛阳,并在城外建立了白马寺,从此佛教在中国逐渐流传开来。
印度阿三是由“红头阿三”演变过来的,因为“红头阿三”就是指印度人。
“红头阿三”语源是上海地方话,旧时上海有(各国)租界,英租界内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从英殖民地印度调来的印度人,他们因为信仰印度教,头上都缠头巾(当然,没当差前一般头缠白巾),做为制服,印度警察的头巾冠以‘红色’,这是“红头”的由来。
至于阿三,有两种说法搐
其一,那时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为何则不得而知),举凡洋人,在国人看来,皆如猴子般形貌举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优越性”使然,觉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头、、、故此特(蔑)称印度人为‘阿三’
其二,据说因为印度人由于殖民地的关系,做公务员是要懂英语的,而他们因为懂英语的关系,却也喜欢在中国人面前摆谱,通常在说一些不流利中文时,总会不自觉地加一句“I SAY......”(我说...)由于 I say 的发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称呼。
还有一种版本,是当时印度自诩为继美、苏后世界的第三强国,于是我们就叫他们“阿三”以戏谑之
印度阿三的来历是过去印度人因为自己是不结盟运动(亚非拉好几十个国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盟)的领袖,便狂妄的宣称美国是一极、前苏联是一极,而他们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自视颇高,根本没把中国放在眼里,最后狂妄的和中国打了一架。当然,后果你也知道,中国人拿着塑料鞋底轻轻地抽了他两下屁股,从此印度引为耻辱,说英雄打脸不打屁股,尤其是打完后还把裤子给提起来,有好生相......余下全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胯下狙击手
- 2021-12-25 14:55
和我的回答一样,看来我也对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