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杜甫的 又呈吴郎 一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4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4 03:32
  • 提问者网友:溺爱和你
  • 2021-03-23 11:15
杜甫的 又呈吴郎 一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3-23 12:03
杜甫《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擂硫蔫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我们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不为诗人由己及人,并进而置个人的寒冻生死于不顾,切盼天下寒士都能住上"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这首《又呈吴郎》,没有一个字言及个人的不幸遭遇,完全是体恤别人的困苦,但它给予人们的并不是一点廉价的同情心,而是同样博大的情怀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写《又呈吴郎》的时候,杜甫已经清醒地看到,纵使任随邻妇来堂前扑枣,也并不能帮助她真正摆脱苦难.而且战火不息,统治者征敛未减,只会有更多的人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深切同情,却又无法改变他们的悲惨命运,无可奈何,只有泪满长衫了.可贵的是,诗人的脉搏跟邻妇和千千万万像她那样穷苦的人民的脉搏是跳动在一起的."正思"的"思",是杜甫在"思",也是邻妇和千千万万苦难的人民在"思""泪盈巾"的"泪",是杜甫的"泪",也是千千万万苦难人民的"泪".这是这首诗的深刻动人处,也是杜甫思想和人格的伟大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深街酒徒
  • 2021-03-23 13:34
用好玩的
  • 2楼网友:躲不过心动
  • 2021-03-23 12:46
杜甫乃忧国忧民只人,其实我很喜欢他的诗,这里一些注解,希望对您有帮助。
这是一首以诗代柬之作。通过劝说吴郎不要阻止老妇人打枣这件小事,体现了诗人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诗人曾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是他这种情怀的具体表现。
前两联诗人自述从前对这位扑枣邻妇的态度和理由,交代了她的悲惨处境,揭出她为何去打别人枣子的原因,为其行为开脱,旨在感化吴郎。首联诗人自陈在瀼西草堂居住时,是任凭邻妇在枣熟之后来打枣的。之所以不加干涉,因为她是一个没有生活来源、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的老年寡妇。“无食无儿一妇人”,是对首句的补充说明,七字层层深入,两个“无”字颇具反复唱叹之致,写出这位老妇人凄惨辛酸的生活境况,不由得使人心生怜悯。颔联说老妇人若不是穷得实在没办法,又何至于去打人家的枣呢?正因为她担心遭到主人的斥责而心存恐惧,所以对她就更应当和气亲近。“宁有此”三字,以反诘句式阐明老妇人来打枣实出于迫不得已,言外即有无限哀怜。“恐惧”,是对她打枣时心态的合乎情理的揣测,体贴至深。“转须亲”,既是写自己,也暗示了吴郎对老妇人所应抱有的态度。清人吴乔说:“子美于君亲兄弟,友朋黎民,无刻不关其念”(《围炉诗话》卷四)。诗人体贴同情广大民众的高尚情怀,在前两联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颈联以迂曲的方式劝说吴郎。老妇人见你插篱便疑心不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过虑;但你刚到草堂住下就就插上篱笆,却也很像是真的拒绝她呢。言外便见得你这位远客定有不体贴处,难怪她疑心你。吴郎插上篱笆明明是为了防止外人偷窃,而诗人反过来却责备老妇人多事,这样写便能不伤吴郎的面子,使他易于接受意见,措辞极其委婉,真是煞费苦心了。尾联由近及远,由老妇人联想到整个社会,揭出她的贫穷是由于“征求”,由于战乱。诗人从高处落笔,再次为老妇人开脱,其意仍是要感化吴郎。由于官府征收各种赋税,使老妇人穷得一贫如洗,她便常常来向诗人诉苦。老寡妇的不幸遭遇,使诗人进而想到战乱中更多的流离失所的民众,忧伤至极不禁热泪滚滚,沾湿了衣襟。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请你不要太小气了,当此万方多难、民不聊生之际,对这样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寡妇,为何还吝惜几颗枣子而不救她一命呢!诗人在瀼西和东屯时,除了“枣熟从人打”(《秋野五首》其一)之外,他还“药许邻人斫”(《正月三日归溪上……》),“拾穗许村童”(《暂往白帝复还东屯》)。可以说,正是这种无时无刻不关心黎民疾苦的崇高精神,才使得一部杜诗如此的激动人心而千古流传。一到瀼西“便插疏篱”的吴郎,在读完心忧天下、胸襟博大的长辈的这首诗柬后,应该感到惭愧,也当有所感悟吧!
全诗用意恳切真诚,措辞委婉含蓄,语言平易质朴,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梁启超称杜甫为“情圣”。因为他对国家、对民众、对亲人、对朋友之“情”,无往而不笃实淳厚,诚可谓千古一人。在遣辞上,诗人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词来作接转斡旋,如“不为”、“只缘”、“宁”、“转”、“虽”、“却”、“已”、“正”等,化呆板为活泼,将律诗的音律美与散文的灵活性相结合,不但曲尽人情,而且也使全诗宛转相接,灵活而又严谨。正如明人王嗣奭所说的:此诗“直写情事,曲折明了,亦成诗家一体。大家无所不有,亦无所不可也”(《杜臆》卷九)。作为精于诗律的大家,此诗可看作杜甫以口语和虚词写律诗的典范之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我国的古训,杜甫为这样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写首诗,多少有点小题大做的味道,并且难逃为自己扬名的嫌疑。筑不筑篱笆对打枣的老妇来说都是一回事,那都是不经允许占有别人的东西。杜甫要让他的诗有意义,就不能停留在劝吴郎拆篱笆上面。杜甫在夔州生活条件很不错,只是风俗习俗有点不太适用,做点公益活动没一点问题,劝吴郎(有人说是杜甫的女婿)给邻家的孤寡老人提供生活帮助,就比诗中苦口婆心说的那些拆篱笆的事更有意义。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