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以《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7 01:31
  • 提问者网友:爱唱彩虹
  • 2021-03-06 04:37
急急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老序
  • 2021-03-06 05:45

七载作文成长之旅  
不知不觉间,已是初三,“义务教育阶段”已近尾声。而蓦然回首,不知不觉间我已走过了七载悠悠作文路。回首与作文结伴而行的七年,怎不让人油然而生无尽的感慨!  
  小学三年级时,开始学写作文。大约是生活经验不够吧,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着作文不免感觉到“文思”枯竭,有时甚至被迫搬出作文选来“好竽充数”。只有少数几篇自作的文章,能得到老师的好评。这,也许对我此后作文水平的“不佳”打下了伏笔。  
  接下来的小学三年,一切如旧,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写着作文。不同的是,随着阅历的增长,以“抄”和“编”两字当头的旧作文,已完全被立志去伪存真的我所抛弃。当然,与一切改革的“阵痛”相似,我走入了一段作文水平的低迷期,直到初中。这段时期,凭借还算“良好”的文学素养,也确有几篇“佳作”问世,只可惜这不过是昙花一现。  
  进入初中,我发现我的作文水平有了令人吃惊的提高,我也慢慢找到了作文的一些感觉。不再是令人生厌的“三段式”,不再是陈旧如八股般的“开头点题,结尾扣题”,不再是搜肠挂肚绞尽脑汁也挤不出一句话的“难忘”“有意义”……总之,我的饿初中作文,开始逐渐变得生动,活泼,不再是干巴巴的“一件事”。佳作逐渐多起来,不再是昙花一现,有时甚至于成了“松柏常青”;作文也形成了自己以尖锐见长的风格,我开始逐渐找到作文的感觉——尽管来得似乎太晚。  
  初三开学不久,我居然给了自己一个惊喜:我发现我的作文水平有了脱胎换骨般的飞跃,几乎已与此前幼稚,贫乏,空洞的旧作文毅然决裂。在同学们各成一格的作文中,我回首这悠悠七载作文路,我从幼稚而成熟,从贫乏而丰富,从空洞而充实的作文历程,确实值得自己去回味,去思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文之路尚未走到尽头,这篇文章,也许可以作为我作文历程上的一个逗号吧!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孤独入客枕
  • 2021-03-06 07:05
世纪之交,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展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历时性文化现象,奇迹般地投射在当代文化的共时屏幕上。面对着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景观,一个百年前被提出过的老问题又一次提到人们面前:中国文论向何处去? 当代中国文论界被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着,滋长起日益浓重的焦虑和危机感,最突出的表现可能是近年来“失语症”论的提出和由此而展开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问题的大讨论。在我看来,中国当代文论的问题或危机不在话语系统内部,不在所谓的“失语”,而在同文艺发展现实语境的某些疏离或脱节,即在某种程度上与文艺发展现实不相适应。 第一,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现实、新思潮、新特点有所疏离。第二,对世界文学发展的新现实、新思潮、新特点有所隔膜。第三,对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文艺、网上文学等新鲜的文学形态和体制,关注甚少,研究更薄弱。 我认为,建设新世纪文论只能立足于现当代文论新传统,而无法以中国古代文论为本根。因为,现在我们面前的传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一个是19世纪前的古代文化、文论传统;一个是百年以来、特别是“五四”以来逐步形成的现当代文化、文论新传统。对这两个传统,我们有一个优先选择或者主要选择的问题。选择的主要依据首先应着眼于价值尺度,就是从传统对我们建设、发展、推进当代中国文论的意义和价值关系着眼,我们只能以现当代传统为建设、发展新文论的重点。 现当代文论传统本身就是古代文化不断进行现代转换的动态过程。我们目前所立足于其上的现当代文论新传统,并非一个已完成、定型的东西,而是一个古代文论不断进行现代转换的动态过程。这种转换已进行了一个世纪,至今尚未完成,还将继续下去。 对于迈向21世纪的中国文论(文艺学)如何建设的问题,我认为,首先,我们应当尊重当代文艺现实,尊重我们当前所立足的、还在继续发展着的现当代文论新传统。其次,我们应当以最大的力量关注和研究世界与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现实、新特点、新态势、新趋向。再次,我们关注、研究文艺现实,应当有世界意识、现代意识和超前意识。又次,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博大的胸襟,全方位地实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现代文论新传统出发,一手向外国,一手向古代,努力吸纳人类文化和文论的一切优秀成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在“拿来”基础上的综合、创造。 总之,中国当代文论的问题不在话语系统内部,不在所谓“失语”,而在于同文艺发展的现实语境的疏离或脱节;建设、发展新文论须以现代文论传统作为优先或主要的选择对象,而不能以古代文论为本根;“五四”以来的现代文论经过不断变革发展,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古代文论的具有新质的传统,同时,这个动态过程还将继续下去;21世纪的中国文论应该走“立足当代,今古对话,中西融通,综合创造”的路。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