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什么叫慈悲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11:36
  • 提问者网友:寂寞撕碎了回忆
  • 2021-01-03 05:09
什么叫慈悲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玩家
  • 2021-01-03 06:41
问题一:慈悲是什么意思 心地善良,心肠好的意思。问题二:什么是慈悲? 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原为佛教语。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悲悯。《智度论·释初品中·大慈大悲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南朝 梁 沉约 《究竟慈悲论》:“慈悲之要,全生为重。” 唐 王维 《鷰子龛禅师》诗:“救世多慈悲,即心无行作。”《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尼师曰:‘出家人以慈悲方便为本,此分内事,不必虑也。’ 素香 拜谢。” 巴金 《家》二六:“太太,请你发点慈悲,可怜可怜我罢。”
什么叫慈悲
一般人都知道,孔孟谈「仁义」,耶稣讲「博爱」,佛教行「慈悲」,其意义是:宽惠正直,爱人无私为仁义;神爱世人为博爱;如果说,慈爱与同情,加之以怜悯,为慈悲的话,尚不能完全表达慈悲的真义,在此应当有进一步求得了解的必要。
依佛经的记载,慈悲二字的定义是:「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如对人来说,拔人之苦,与人以乐,此乃对人之慈悲。按「慈、悲、喜、舍」,是佛教的「四无量心」,而慈与悲,乃四无量心之二无量心也。然而佛教行慈悲,不仅限于人类,凡对一切众生,皆应行慈悲,这叫「大慈大悲」,智度论上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所谓一切众生者,乃包含「三界」之内,水陆空行,胎卵湿化,「四生」「九有」,无量无边,广说难尽。
如果我们以一种慈悲心,视天、人、鬼、畜及地狱,十方「六道」众生,如自己父母、兄弟、姊妹、子侄等亲人眷属,缘之而常想给与快乐,解除苦恼之心,此为「众生缘慈悲心」。以上多是凡夫或学佛未断烦恼的人而起的慈悲心;修学佛法的行人,既已断烦恼,入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圣位,了达一切法空,已破吾我之相,灭一异之相,所谓灭一异者,乃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之圣者,怜愍六道众生因不知万法皆空,执着不舍轮回之苦,而一心欲拔此诸众生之苦,使之得乐,随其意而拔苦与乐,这叫「法缘慈悲心」。若已达佛地,诸佛之心,是不住于有为无为性之中,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中,知一切缘法皆不实,所见众生,无非颠倒虚妄,故心无所缘,但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而轮回六道,心着诸法,取舍分别;故佛心已无众生缘,而使一切众生自然获得拔苦得乐的利益,这叫「无缘慈悲心」。总而言之,凡学佛的人,对一切众生,不论有缘无缘,不起分别执着妄想希求之心,视彼之身,等同自己之身,常思拔苦与乐,常行拔苦与乐之行,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
在这法界之内,凡众生皆苦恼,唯有佛教的大慈大悲方能救济,使众生离苦得乐,故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悲心是,以无缘大慈,摄诸众生。」故十方三世诸佛世尊,以大悲为根本,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为佛;菩萨与声闻缘觉之慈悲,亦自佛心而出,故佛之慈悲,真是伟大已极。慈悲之心,虽通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然就行慈悲之道,以观世音菩萨的行愿,尤为特出,故公认大悲观世音可为慈悲法门之代表,故有观音即慈悲的说法,真实不虚,请观音经上说:「一切兴世安乐众生故,异口各各身端坐金刚座,口出五色光莲华叶形舌,赞叹大悲者,调御师子法。」这位大悲者,当然是指大慈大悲,普门示现,救苦救难广大灵感的观世音菩萨了。问题三:慈悲的意思是什么 [释义]
(形)对人关怀,侧重指关怀而怜悯(原是佛教用语)。问题四:佛教中什么是慈悲心? 慈于众生乐 悲拔众生苦 以众生为主
与感情是不一样的 感情是以自己为主问题五:吾佛慈悲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就是我佛慈悲的意思。 你不知道慈悲是什么,可以想想平时说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是母亲爱孩子的那种状态,就是慈。
慈从悲来,恰如曹操所说:”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我们平时只所以关心,大部是因为担心。
如同,我们生活中但凡喜事,多是悲事一样,譬如,生孩子大喜,孩的娘却要鬼门关走一圈,亦譬如,结婚是喜事,但往往都累的跟狗一样。再比如人死,虽是悲事,却也是喜事,所以你看庄子,就会发现,庄子听到老婆死了,虽是悲事,却”鼓盆而歌“。
关于慈悲,其实儒、释、道三家都是相通的,譬如道家,在道德经上,有一句话叫做:”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问题六:佛教的“慈悲”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慈悲,其实是就是一种解决为题的态度和大智慧,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慈悲,通常被现在的汉传佛教,解释成慈悲心。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全~!
真正的慈悲,是一种理解,宏大的心胸,代表着柔韧。我们经常说的慈悲心,是说心软,善于被感动。但是,有些人,为什么一被感动,心就裂了呢?为什么就会感动到伤身了呢?这就是乱感动,乱动情,不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后果!
真正的慈悲,是爱,是柔韧的,心是软的,碰到任何事情,都及其的坚韧,不能被摧毁的。
这种态度源自众生的智慧启蒙,并不是有了佛教,有了文字后,才出现的这种智慧。而是因为,这种智慧本来就存在,只是佛教发现了这种特殊的智慧,然后去散播。
这也就是经典中讲的,舍利子【智慧结晶】,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
因为这种智慧本来就存在,只是我们发现了而已!
慈悲,本来就存在,慈悲的名字,叫做慈悲,形容的是一种智慧!
还有慈悲并不是一种怜悯~!慈悲也不是什么可以生出来的存在,而是源自于宇宙法则,本身就存在的一种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修习佛法,去找到这种宇宙间的根本法则,这就是修行的目的。
比如:高温可以把木头点燃。这个就是法则,并不是因为你相信高温可以点燃木头的结果,对吗?如果你不相信,高温就点燃不了木头了么?还是说,在你发现高温可以点燃木头以后,这个法则才存在呢?
佛陀只是把这个根本的法则告诉了我们,我们才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慈悲!
明白没?问题七:佛教慈悲是什么意思 慈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问题八:慈悲什么意思 慈悲一词出自佛家,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即是慈互的象征。
慈悲
汉语拼音:cíbēi   意义:谓给诸有情快乐与快乐之因,并将彼等从苦难与苦难之因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   慈悲与同情的区别:因为恐惧而怜悯是同情,因为爱而怜悯是慈悲。问题九:什么是慈悲? 一、
慈,梵语maitrya,maitri^,巴利语metti;悲,梵语karun!a,巴利语同。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
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另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五等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之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梵maha^ -maitri^-maha^-karun!a^)、大慈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三种缘慈,或三慈。[菩萨地持经卷七、十地经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十七、卷八十二、十住毗婆沙论卷一、顺正理论卷七十八、往生论注卷下]
二、
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四无量心中之二无量也。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三、
持哀愍之念以怜物之谓。慈悲是佛道门户、诸佛心念。南本《涅盘经》卷十四云(大正12·698b)︰‘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观无量寿经》云(大正12·343c)︰‘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又,慈悲为万善之基本、众德之伏藏。《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正25·256c)︰‘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中略)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
《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尝谓,自大悲无生之母,生一切诸如来。以是佛道修行之最初,以五停心治诸乱心,立慈悲观对治嗔恚,修行渐进。或以四无量,或以信等十行等,皆不离此慈悲怜愍之念。复立悲智二门,表佛法之觉德,并以观音象征弥陀之慈悲门、普贤象征释迦之慈悲门。《慈悲道场忏法》卷一云(大正45·922c)︰
‘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眼目,为人导师,为人父母,为人兄弟,同归道场,为真知识,慈悲之亲,重于血肉,世世相随,虽死不离。’
四、
慈与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