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不知何处吹芦管的下一句是?

答案:6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14:03
  • 提问者网友:杀生予夺
  • 2021-01-03 07:22
不知何处吹芦管的下一句是?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老鼠爱大米
  • 2021-01-03 07:48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鸠书
  • 2021-01-03 12:40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2楼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1-01-03 12:22
一夜征人尽望乡。 出自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3楼网友:鸽屿
  • 2021-01-03 11:30
名称: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 李益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唐诗 栏目关键词: 唐诗三百首 类别: 七言绝句 体裁: 诗 年代: 唐 内容介绍 原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 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 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陈志明) 本诗的注解是旧注,对“受降城”的解释与“解析”有矛盾。其实,本诗中的“受降城”不是指张仁愿筑的“三受降城”,而是指回乐城(唐灵州城)。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646年)曾亲自到灵州(回乐)接受11个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归附,史称“灵州受降”,所以,灵州城(回乐城)又叫受降城。当时,唐太宗李世民高兴地写了好几首诗以记其盛,其中有一首诗还被刻成石碑,竖立在灵州城内,诗曰: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解析部分对了,注释部分沿用旧说,错了。唐代回乐(灵州城)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今宁夏吴忠市。
  • 4楼网友:拾荒鲤
  • 2021-01-03 10:00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 5楼网友:深街酒徒
  • 2021-01-03 08:35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陈志明) 本诗的注解是旧注,对“受降城”的解释与“解析”有矛盾。其实,本诗中的“受降城”不是指张仁愿筑的“三受降城”,而是指回乐城(唐灵州城)。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646年)曾亲自到灵州(回乐)接受11个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归附,史称“灵州受降”,所以,灵州城(回乐城)又叫受降城。当时,唐太宗李世民高兴地写了好几首诗以记其盛,其中有一首诗还被刻成石碑,竖立在灵州城内,诗曰: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解析部分对了,注释部分沿用旧说,错了。唐代回乐(灵州城)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今宁夏吴忠市。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