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识见高超,理境澄彻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9 02:38
  • 提问者网友:王者佥
  • 2021-12-28 03: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识见高超,理境澄彻 1913年2月,周恩来随四伯父周贻赓从沈阳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就读。从15岁到19岁,正是一个年轻人思想、性格、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从考入南开开始,周恩来就陷入物质生活清贫、苦寒的窘境,其求学费用主要靠四伯父供给,常有不济。但他以艰苦朴素为荣,一心向学,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师长的喜爱、同学的尊敬。毕业时,同学为他写下这样的评语:“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能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造成斯绩。”时任南开校长的张伯苓先生更称赞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1916年5月6日,在有260名同学参加的作文比赛中,周恩来以一篇《诚能动物论》荣获第一名。在这篇文章中,周恩来开宗明义,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在列举了中外历史上一些名人政绩后,深刻地阐明:“一人之智慧有限,万民之督察极严,期以一人之手欲掩天下目者,实不营作法自毙,以诈为利,以伪为真,卒至自覆自败,与人以可讥可耻之据”。文章结尾,他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虚伪可惑少数人,惑人类一时,不能惑人类最长时期”,统治者欲驱使人民的“生命脑力以供一二私人之指挥,其智可悯,其愚不可及也”。阅卷的所有老师对此文激赏不已,批语道:“识见高超,理境澄沏”,“用笔之遒劲,布局之绵密”殊为罕见!作为南开创办人和校董的严修欣然题匾额“含英咀华”以示嘉奖。 周恩来曾在南开校刊上撰文,论述好文章的三条标准:“全篇主意须具有识远超群之处;章法笔致须紧密完备;事实或议论应有关世道民俗。”这也正是他中学作文所具备的文风。 周恩来在南开学习的4年中,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他将内心的悲愤凝聚在笔端,写下了《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中国现实之危机》等多篇作文。在文中,他历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事实,大声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 1915年1月,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后,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2月11日,中国留日学生千余人举行抗议活动。在此历史背景下,周恩来在《尚志论》中,发出“是而人者,使之立国于二十世纪竞争潮流中,乌得使神州不陆沉耶”的感叹!文中运用古今中外大量典故,论述立志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抒发了献身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希望者何?志是也!”他在文中写道:“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此志卑之害也。”“‘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也。”他所主张的“计其大”就是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全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气象磅礴。国文老师的评语是“词腴气畅,生发不穹”,即语言丰富,文气通畅。 1915年3月所作的《论名誉》一文,最能反映青年周恩来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在700多字的文章中,周恩来不仅对于名誉的发生、演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对于如何对待名誉发表了正气磅礴的议论。文章慨叹:“智者遇之顿时其智,愚者当之益增其愚,颠倒世人,尽入壳中”。他列举孔子作《春秋》等事例,论述了舆论与名誉、名誉与气节之间的关系,主张有识之士珍惜自己的名誉,鄙视那些只谋求名誉,不计及实事,欺世盗名之徒:“若夫汲汲于利之徒,日惟名誉之是谋,不遑计及实事,虚声盗世,眩世眩俗,以淆乱风气者,是名誉之罪人也。”他告诫世人,要以正义为准绳决定如何行动,不要“幸存邀名之心”,相信“千载之下”历史会作出公正的结论。这不是周恩来伟大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1917年6月,周恩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并获得“国文最佳者”特别奖。 (选自2013年2月27日《光明日报》)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物质生活的清贫影响了青年周恩来的人生观,使他养成了以艰苦朴素为荣的优良品质,一心向学,埋头苦读,深受赞誉。 B.《诚能动物论》思路缜密,用中外历史名人政绩为例,阐明了必须崇诚信、弃诈伪的观点,并指斥当时反动统治者的愚蠢。 C.周恩来所写文章被老师激赏,并获得严修先生的盛赞,因为他面对民族危机敢于大声疾呼,影响了周围的许多青年同学。 D.周恩来在年轻时就立志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不计个人得失,不求个人荣辱。 E.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选取了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写文章激励人们的事迹,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人格和崇高追求。 8.文中大量引用周恩来文章的原文和老师的相关评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9. 周恩来所写文章“识见高超,理境澄沏”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10.年轻的周恩来在思想、性格、人生观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伟大与高尚对你有什么启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8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傲气稳了全场
  • 2021-12-28 05:09
【答案】 7.BD 8.①引用周恩来文章的原文直接表现了周恩来重诚信,弃诈伪,拯救民族的爱国思想,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人格。②引用老师的相关评价侧面表现了周恩来朴素好学的品质及文章深刻、语言丰富的才华。③二者结合使文章真实可信,为作者评述提供依据,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了解周恩来的为大人格及思想,提升阅读价值。 9.①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揭露了他们的虚伪愚蠢。②在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他将内心的悲愤凝聚在笔端,用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③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后,他发出立志的论述,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抒发了献身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④面对名利,他发表了正气磅礴的议论,主张有识之士珍惜自己的名誉,鄙视沽名钓誉,要以正义为准绳。(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满分6分) 10.示例一: 一、观点:我们应像周恩来一样有拯救民族的爱国思想。(2分)①在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周恩来大声疾呼,发出力挽狂澜狂澜、中流砥柱、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2分)②在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后,周恩来主张“计其大”,就是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2分)③“归家兴旺,匹夫有责”现在我国虽处在和平、安定时期,但为了我国能在世界强国之林立稳脚跟,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分发有为,以爱国之心建设祖国,以大局为重捍卫祖国的利益。(2分)所以,无论何时、何处都应该始终保持一颗爱国爱民的思想 示例二:一、观点:我们应该学习周恩来以艰苦朴素为荣,一心向学的品格。理解的采分点同上。 示例三:一、观点:我们应该学习周恩来淡泊名利的人生观。理解的采分点同上。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的情况下,仔细辨识选项与文本内容的细微差别,做出取舍。A是“周恩来就陷入物质生活清贫、苦寒的窘境”更不是物质生活的清贫使周恩来养成优良品质。注意原文中的“但”。C原文没“影响了周围的许多青年同学” 。E“时间顺序”表述不正确。所以选B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示人物形象特征和人生价值。引用周恩来的原文是为了直接表现周恩来的形象特征;引用老师的评价是侧面表现他的人物形象。文本通过直接表现和侧面表现有利于更真实的展现周恩来的人物事迹和性格,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所以答题时,可从“直接表现”“侧面表现”“周恩来品质”“真实可信”“作者评述”“读者了解”这些方面来组织答案。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9. 试题分析:“识见高超,理境澄沏”出自文章第三段,先在第三段中引用或者概括出其体现的内容,如第三段,“在这篇文章中,周恩来开宗明义,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文章结尾,他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可结合着这两句进行概括为崇诚信、弃诈伪,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虚伪愚蠢。然后再从第五段、第六段中所体现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周恩来的思想、性格、人生观中任选一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答题时,先亮出观点,然后结合着文本中周恩来在这三个方面中的体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阐述理由即可。如选择思想的角度,可从文本中,周恩来的爱国思想的几个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再从自己的理解和启发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洒脱疯子
  • 2021-12-28 05:43
谢谢回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