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指
答案:6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3 05:06
- 提问者网友:轻浮
- 2021-02-12 06:42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毛毛
- 2021-02-12 06:50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住处。
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
第四要素是原因,为何发生找原因;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住处。
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
第四要素是原因,为何发生找原因;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1-02-12 11:20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 2楼网友:刀戟声无边
- 2021-02-12 10:29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 3楼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02-12 09:08
(1)记叙文
1。记叙文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为主,以---为主,以---为主,以--为主这四类
2。记叙文在表达方式上一般以------为主,兼以-----,-----,有时还用---
3。记叙文的六要素是-----
4。记叙文常用的时间顺序是--和---。
(2)说明文
1。-----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事物的成因、关系、功用等的文章是说明文。
2.阅读说明文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
3.说明事物必须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4.说明的方法主要有---,----,------,-------,-------,-----,------,------,
5.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说明文可分为---说明文和------说明文
6.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
7.说明问的结构主要有------,------,------等。
人 物 事 景
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和议论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顺序 倒叙
介绍 解说
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列表格,摹状茂
明事物的 阐明事理
准确 科学
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及并列式,递进式
[思路分析]
写好叙事写人的文章。事和人在文中是很难分离的,因为事是由人来做的,表现人离不开具体的事,所以说,任何叙事写人的文章都是为了写人,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归结看还是写社会风貌,是在写人。是有道理的。
[解题过程]
一. 把握情境,真实地叙事
写什么?叙事指叙述各类事件,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表达内容。事,必须有具体的情节,情节是指事件的变化和发展经过,是构成记叙文的基本内容。一个完整的情节就应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当然,这六个要素在每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备,而且表现形式也可以灵活多变。
叙事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重要的是“把握情节”,因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是靠情节来表现的,情节在文章中又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是从大量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情节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具体、连贯,突出思想意义。
怎样把握情节呢?
(一)选择和提炼情节是重要的一步
选择、提炼有代表性情节,就是抓住生动、新颖、能揭示生活深刻意义的人和事。
我们讲过生活中的素材是题材的基础,但题材(情节)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的结果。情节的真实性、丰富性、典型性,都要求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素材为依据,从中选择、提炼出富有思想意义的情节来。这个选择提炼的过程也是你对生活深入思考、加深认识的过程。
(二)其中“抓住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情境,就是情景、境地。抓住情境,就是在文章中着重渲染具体的、生动的情景、状况,如人物遇到了怎样紧急的境况,怎样危难的处境,怎样一种复杂、矛盾的局面,怎样一种特殊的困难,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等,抓住“情境”进行具体的渲染、描述。这样写一方面可以使人物的性格、品质、感情等在特殊的困难或考验面前表现得更鲜明,更可信;另一方面可以抓住读者,读时对文中的人物关注,产生阅读兴趣。一个“情境”描述、渲染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物的活动的背景,在此后,再来通过刻划人物就更具有典型性。如《七根火柴》中对草地气候变化的情境描写,《小桔灯》中对小姑娘家境的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美女蛇故事中的描写。
二. “以小见大”,挖掘深远
取材虽然是身边的一些小事,但生发出的意义应是深远的,这就是“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题材小,不要就事论事,而要把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也就是从局部反映整体。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个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尝一脬(pāo)肉,而知一镬(huò)之味,一鼎之调。”从锅里舀取一块肉尝一尝,可以知道一锅肉的味道,这一锅肉烹调的好坏。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我们同学们经历的多是小事,我们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具体写,才容易写好。“以小见大”的写法,还便于细节描写,写得深入,写得生动,表现出深刻认识。
如《藤野先生》选材小,写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修改插图,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等,这些小事却能看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中国留学生的诚恳,治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菜园小记》选取的是在延安种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许多片断,可是“小”中见大,把延安大生产运动和军民与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表现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件珍贵的衬衫》从一件衬衫的小事,我们看出周总理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伟大人格。
生活中的小事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重要的是要留心,善于发现,注意搜集,积累。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罗丹说的这种对“美”的发现,正是从生活认识中得来的,是挖掘出来的。没有收集到丰富的材料,怎么能有“精”,有“深”。
三. 选取若干材料,行文注意结构安排
1. 以时间为序
事件在一定的时段中发生、发展、变化,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如童年、少年、青年三个生命时段发生的事;早晨、上午、下午一天的时间段;上课前、上课、下课后;一节课的时段等。按照时序安排材料,发生在不同时段的事件(或片断),要标明时间的变换,给读者鲜明的时间印象和事物发展的状况。
2. 以空间转换为序
空间(或者说地点、环境)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事物总是存在在一定的空间中,在空间中发展、变化的,因此,叙事离不开空间这个条件。
空间有比较大的地域,如洲际,有比较小的某个具体的城市、乡村、街道、学校、操场等,用不同场所、不同景观的转换等来安排结构,需要在文中标明空间的转换,给读者空间变动和空间印象,能帮助读者把握不同空间的不同风貌的变化。如《多收了三五斗》,从河埠头的万盛米行粜米到街上购物,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场景,有空间转换的交待“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不同的场景中,叙述的对象、内容也有所不同。
3. 场面分段标题式
场面是由人物在一定的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也就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它由人、事、景三个因素构成,在文中选取了若干个场面,那就要将这几个场面有机地组合起来,可以用分段加标题的形式,也可以用过渡、衔接的段落或句子。分段加标题的形式比较鲜明,也省略了设计过渡的问题。
4. 线索贯穿
文章选取若干事件或片断,就需要用一条线索来贯穿,把大大小小的事件或片断有机地串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有的文章以物为线索,主要是在事物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用某物把生活片断有机地联起来,如《记一辆纺车》、《七根火柴》等。有的文章以“意”为线索,也就是以中心思想或作者的认识为线索,串连各个片断。如《春》抒发“我”对春天的热爱和追求,选择了盼春、绘春、颂春等一系列片断,寄托了作者的感情,用作者对春天的感情贯穿全文。有的文章以人物为线索,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以他的所见、所闻、所想为线索,把文章若干片断、情节贯穿起来。
还可以按作者(或“我”)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为序,将前后的事件或片断联接起来。如《荔枝蜜》
四. 点面结合
点,是指事物局部,重点;面,是指事物的全局和整体状况。叙事写人既有对事或人的全貌和整体情况的概括介绍或一般描述,又有对人或事物某个部分、某个方面,特别是重点情况的详细叙述和描写,并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点面结合,叙事写人既有全貌又有重点,就能给人既全面又具体,既完整又形象的感觉。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的部分,既有全貌又有局部。《一面》中写鲁迅的肖像就是对“点”的描写,又有“面”的概括,就是鲁迅的伟大精神。《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与鲁迅相识、相处、告别的若干事件、片断,是“点”,概括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大而言之”,“小而言之”,是“面”。
五. 开头引入、渲染、铺垫,结尾引出、照应、升华
古人说:“凤头,猪肚,豹尾。”(元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乔梦符的话)意思是要重视文章的开头,设计一个好的开头会使文章增加色彩,“凤头”的意思是“美”。要美,不能单纯认为就是词藻美,语句美,而是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也是美。
开头引入的要求是切题,“美”,吸引读者。渲染就是能用简要的语句将其意突出,抓住读者,正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当然这是写诗的要求,写文也如此,不是“奇”而是真,“逼真”,如同在眼前。铺垫就是做些必要的铺陈和垫衬。
引入、渲染、铺垫的方式很多,如:
交待环境,引入人物、事件。如《孔乙己》
点出所写的对象、人、事。如《我的老师》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交待写作动机。如《背影》《一件珍贵的衬衫》
解题,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如《白杨礼赞》
紧扣叙事,直抒胸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描写环境,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如《多收了三五斗》、《故乡》
设置疑团,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结尾要引出、照应、升华,就是把读者从具体的事件、人物中引出,使记叙完整,并把读者引回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引向更为深远的境界。古人说“豹尾”,就是结尾要有力,且“画龙点睛”,有精神,有神采,就是余味无穷,发人深思,给读者以精神境界或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这就是升华。
结尾引出、照应、升华的方式很多,如:自然收束,回味无穷。如《小桔灯》、《背影》
富有感染力的抒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含蓄深刻带有启发式,发人深思。如《荔枝蜜》、《故乡》、《多收了三五斗》
呼应开头,点明主题。如《一件小事》、《一件珍贵的衬衫》
古人讲究“首尾圆合”,“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白居易《新乐府序》“标其目”就是揭示文章的题旨。“卒章”就是文章结尾。“志”就是主旨。强调开头夺目,结束升华。清朝李渔《闲情偶寄》中“务使开门见山,不当借帽覆顶”,形象地说明开头不应该把“山”,题旨遮挡住。宋朝沈义父《乐府指迷》中强调“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须要”必须要放开,结尾要“长留余味”,要响亮,像唐朝白乐天《金针诗格》中说“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不回。”
我们写文章也应注意用“回顾之笔,兜裹全篇”,首尾一体。
1。记叙文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为主,以---为主,以---为主,以--为主这四类
2。记叙文在表达方式上一般以------为主,兼以-----,-----,有时还用---
3。记叙文的六要素是-----
4。记叙文常用的时间顺序是--和---。
(2)说明文
1。-----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事物的成因、关系、功用等的文章是说明文。
2.阅读说明文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
3.说明事物必须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4.说明的方法主要有---,----,------,-------,-------,-----,------,------,
5.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说明文可分为---说明文和------说明文
6.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
7.说明问的结构主要有------,------,------等。
人 物 事 景
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和议论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顺序 倒叙
介绍 解说
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列表格,摹状茂
明事物的 阐明事理
准确 科学
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及并列式,递进式
[思路分析]
写好叙事写人的文章。事和人在文中是很难分离的,因为事是由人来做的,表现人离不开具体的事,所以说,任何叙事写人的文章都是为了写人,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归结看还是写社会风貌,是在写人。是有道理的。
[解题过程]
一. 把握情境,真实地叙事
写什么?叙事指叙述各类事件,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表达内容。事,必须有具体的情节,情节是指事件的变化和发展经过,是构成记叙文的基本内容。一个完整的情节就应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当然,这六个要素在每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备,而且表现形式也可以灵活多变。
叙事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重要的是“把握情节”,因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是靠情节来表现的,情节在文章中又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是从大量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情节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具体、连贯,突出思想意义。
怎样把握情节呢?
(一)选择和提炼情节是重要的一步
选择、提炼有代表性情节,就是抓住生动、新颖、能揭示生活深刻意义的人和事。
我们讲过生活中的素材是题材的基础,但题材(情节)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的结果。情节的真实性、丰富性、典型性,都要求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素材为依据,从中选择、提炼出富有思想意义的情节来。这个选择提炼的过程也是你对生活深入思考、加深认识的过程。
(二)其中“抓住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情境,就是情景、境地。抓住情境,就是在文章中着重渲染具体的、生动的情景、状况,如人物遇到了怎样紧急的境况,怎样危难的处境,怎样一种复杂、矛盾的局面,怎样一种特殊的困难,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等,抓住“情境”进行具体的渲染、描述。这样写一方面可以使人物的性格、品质、感情等在特殊的困难或考验面前表现得更鲜明,更可信;另一方面可以抓住读者,读时对文中的人物关注,产生阅读兴趣。一个“情境”描述、渲染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物的活动的背景,在此后,再来通过刻划人物就更具有典型性。如《七根火柴》中对草地气候变化的情境描写,《小桔灯》中对小姑娘家境的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美女蛇故事中的描写。
二. “以小见大”,挖掘深远
取材虽然是身边的一些小事,但生发出的意义应是深远的,这就是“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题材小,不要就事论事,而要把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也就是从局部反映整体。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个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尝一脬(pāo)肉,而知一镬(huò)之味,一鼎之调。”从锅里舀取一块肉尝一尝,可以知道一锅肉的味道,这一锅肉烹调的好坏。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我们同学们经历的多是小事,我们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具体写,才容易写好。“以小见大”的写法,还便于细节描写,写得深入,写得生动,表现出深刻认识。
如《藤野先生》选材小,写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修改插图,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等,这些小事却能看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中国留学生的诚恳,治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菜园小记》选取的是在延安种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许多片断,可是“小”中见大,把延安大生产运动和军民与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表现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件珍贵的衬衫》从一件衬衫的小事,我们看出周总理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伟大人格。
生活中的小事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重要的是要留心,善于发现,注意搜集,积累。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罗丹说的这种对“美”的发现,正是从生活认识中得来的,是挖掘出来的。没有收集到丰富的材料,怎么能有“精”,有“深”。
三. 选取若干材料,行文注意结构安排
1. 以时间为序
事件在一定的时段中发生、发展、变化,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如童年、少年、青年三个生命时段发生的事;早晨、上午、下午一天的时间段;上课前、上课、下课后;一节课的时段等。按照时序安排材料,发生在不同时段的事件(或片断),要标明时间的变换,给读者鲜明的时间印象和事物发展的状况。
2. 以空间转换为序
空间(或者说地点、环境)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事物总是存在在一定的空间中,在空间中发展、变化的,因此,叙事离不开空间这个条件。
空间有比较大的地域,如洲际,有比较小的某个具体的城市、乡村、街道、学校、操场等,用不同场所、不同景观的转换等来安排结构,需要在文中标明空间的转换,给读者空间变动和空间印象,能帮助读者把握不同空间的不同风貌的变化。如《多收了三五斗》,从河埠头的万盛米行粜米到街上购物,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场景,有空间转换的交待“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不同的场景中,叙述的对象、内容也有所不同。
3. 场面分段标题式
场面是由人物在一定的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也就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它由人、事、景三个因素构成,在文中选取了若干个场面,那就要将这几个场面有机地组合起来,可以用分段加标题的形式,也可以用过渡、衔接的段落或句子。分段加标题的形式比较鲜明,也省略了设计过渡的问题。
4. 线索贯穿
文章选取若干事件或片断,就需要用一条线索来贯穿,把大大小小的事件或片断有机地串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有的文章以物为线索,主要是在事物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用某物把生活片断有机地联起来,如《记一辆纺车》、《七根火柴》等。有的文章以“意”为线索,也就是以中心思想或作者的认识为线索,串连各个片断。如《春》抒发“我”对春天的热爱和追求,选择了盼春、绘春、颂春等一系列片断,寄托了作者的感情,用作者对春天的感情贯穿全文。有的文章以人物为线索,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以他的所见、所闻、所想为线索,把文章若干片断、情节贯穿起来。
还可以按作者(或“我”)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为序,将前后的事件或片断联接起来。如《荔枝蜜》
四. 点面结合
点,是指事物局部,重点;面,是指事物的全局和整体状况。叙事写人既有对事或人的全貌和整体情况的概括介绍或一般描述,又有对人或事物某个部分、某个方面,特别是重点情况的详细叙述和描写,并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点面结合,叙事写人既有全貌又有重点,就能给人既全面又具体,既完整又形象的感觉。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的部分,既有全貌又有局部。《一面》中写鲁迅的肖像就是对“点”的描写,又有“面”的概括,就是鲁迅的伟大精神。《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与鲁迅相识、相处、告别的若干事件、片断,是“点”,概括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大而言之”,“小而言之”,是“面”。
五. 开头引入、渲染、铺垫,结尾引出、照应、升华
古人说:“凤头,猪肚,豹尾。”(元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乔梦符的话)意思是要重视文章的开头,设计一个好的开头会使文章增加色彩,“凤头”的意思是“美”。要美,不能单纯认为就是词藻美,语句美,而是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也是美。
开头引入的要求是切题,“美”,吸引读者。渲染就是能用简要的语句将其意突出,抓住读者,正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当然这是写诗的要求,写文也如此,不是“奇”而是真,“逼真”,如同在眼前。铺垫就是做些必要的铺陈和垫衬。
引入、渲染、铺垫的方式很多,如:
交待环境,引入人物、事件。如《孔乙己》
点出所写的对象、人、事。如《我的老师》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交待写作动机。如《背影》《一件珍贵的衬衫》
解题,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如《白杨礼赞》
紧扣叙事,直抒胸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描写环境,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如《多收了三五斗》、《故乡》
设置疑团,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结尾要引出、照应、升华,就是把读者从具体的事件、人物中引出,使记叙完整,并把读者引回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引向更为深远的境界。古人说“豹尾”,就是结尾要有力,且“画龙点睛”,有精神,有神采,就是余味无穷,发人深思,给读者以精神境界或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这就是升华。
结尾引出、照应、升华的方式很多,如:自然收束,回味无穷。如《小桔灯》、《背影》
富有感染力的抒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含蓄深刻带有启发式,发人深思。如《荔枝蜜》、《故乡》、《多收了三五斗》
呼应开头,点明主题。如《一件小事》、《一件珍贵的衬衫》
古人讲究“首尾圆合”,“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白居易《新乐府序》“标其目”就是揭示文章的题旨。“卒章”就是文章结尾。“志”就是主旨。强调开头夺目,结束升华。清朝李渔《闲情偶寄》中“务使开门见山,不当借帽覆顶”,形象地说明开头不应该把“山”,题旨遮挡住。宋朝沈义父《乐府指迷》中强调“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须要”必须要放开,结尾要“长留余味”,要响亮,像唐朝白乐天《金针诗格》中说“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不回。”
我们写文章也应注意用“回顾之笔,兜裹全篇”,首尾一体。
- 4楼网友:鸠书
- 2021-02-12 08:20
般的看法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有人认为此提法不妥,一般的记叙文中经常出现时间模糊、地点不明甚至不交代的情况,这时候时间、地点都不是必须存在的,而记叙文依然是记叙文,也并不影响表达效果,那么既然可以去掉那还叫“要素”吗?要素的意思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是少了也可以就不能叫要素。很可惜,现在的中学语文老师一直这么教学生,连人教社的语文教材上也是这么写的,不得不引人深思啊!
编辑本段作用
第一要素是时间,世纪,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找起因;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
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人物描写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与事件背景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其中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 。
编辑本段作用
第一要素是时间,世纪,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找起因;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
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人物描写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与事件背景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其中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 。
- 5楼网友:掌灯师
- 2021-02-12 07:25
记叙文六要素 一般的看法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有人认为此提法不妥,一般的记叙文中经常出现时间模糊、地点不明甚至不交代的情况。其实此处的“要素”是写记叙文时必备的,孩子从小写习作必须交代清楚六要素,至于现在文学的模糊性,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可是这些基本的文体知识还是需要严格掌握的。编辑本段作用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好结局。 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人物描写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与事件背景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其中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 常用修辞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增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参考资料:百科= =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