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Rt△ABC的一个顶点B在原点,BC在x轴上,且两直角边AC=2,BC=4.把Rt三角形ABC绕点B顺时针转90°,得顶点A的对应点A'.若反比例函数y=m/x经过点A',求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6 11:27
- 提问者网友:留有余香
- 2021-04-26 00:47
没有图……见谅……
Rt△ABC的一个顶点B在原点,BC在x轴上,且两直角边AC=2,BC=4.把Rt三角形ABC绕点B顺时针转90°,得顶点A的对应点A'.若反比例函数y=m/x经过点A',求m的值.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零点过十分
- 2021-04-26 01:02
网上查到的。一 直接法: 如能找到约束动点变动的几何条件,即动点变动所服从的几何规律,就可以利用条件,将坐标代入,得到轨迹的代数方程,具体分五个步骤: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设动点P的坐标为(x,y);“适当”的坐标系可以使曲线的方程易于建立,运算过程比较简单,所得的方程也简单。所谓“适当”往往以线段中点为原点,以互相垂直的直线为坐标轴等。 根据轨迹上的点所要适合的条件列出轨迹上的点的集合,即 C=,f(P)是对点P运动的限制条件。 利用解析几何中一些基本公式,如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代换等式中的几何条件,即“坐标代入”,从而求得方程f(x,y)=0; 把所得的方程化简; 证明得到的方程就是所求的轨迹方程,即证明曲线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都适合方程,坐标适合方程的点都在曲线上,由于动点P(x,y)是曲线上任意一点,所以曲线方程的定义“曲线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都适合方程”自然满足。又如果化简方程的过程中都是同解变形,则“坐标适合方程的点都在曲线上”也满足,就勿需证明了。也就是说,如果化简方程不是对方程的同解变形,按定义必须把不是轨迹上的点的坐标去掉,同时要把漏掉的点的坐标补上,这样所得的方程才是所求的轨迹方程。 例:在△ABC中,边BC固定,│BC│=6,BC边上的高的长为3,求垂心H的轨迹方程。 解法1:以B为原点,直线BC为x轴, 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设H(x,y) 有平面几何知:Rt△ABC∽Rt△ACD, 它们的对应边成比例,得H∈? H│,B,C? ? D(x,0),A(x,3)代入得,x? 6,化简得,y=x2-2x或y=-x2+2x 当x=6时,△ABC是以C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其垂心即为C,而C的坐标为(6,0),也满足方程y=x2-2x或y=-x2+2x 解法2:以B为原点,直线BC为x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设H(x,y),由平面几何知,AC⊥BE,即H∈。 ∵│BC│=6 ∴C(6,0) ∵D(X,0),A(x,3)由AC⊥BE得 kAC.kBD=-1 ? =-1,x? 0,x? 6.化简得y=-x2+2x 当x=6时,△ABC是以C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其垂心为C,而C的坐标为(6,0),也满足y=-x2+2x 当x=0时,△ABC是以B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几垂心为B,而B的坐标为(0,0),也满足y=x2-2x 当顶点A在x轴的下方时,同法可求得H的方程,为y=x2-2x 所以所求轨迹方程为y=x2-2x或y=-x2+2x 说明:解法1与解法2所用的约束动点的几何条件不同,解题过程的繁简不同,解法2较简便,由此可见,找出约束动点的条件是什么是解题关键之一。 二 相关点法 当引起动点P变动的原因是另一个点M在变动时,可用此法,其中点M称为“动点P的相关点”,使用这一方法求轨迹方程,步骤有三 先求出相关点M的轨迹方程。 找出相关点M与动点P之间的坐标关系式。 消去相关点M的坐标。 例 抛物线的y轴为准线,且过点M(a,b) (a≠0),证明:不论M点的位置如何变化,抛物线顶点的轨迹的离心率是定值。 解:设抛物线焦点为(x0,y0),依定义得:(x0-a)2+(y0-2=a2 又设抛物线顶点为(x,y),则x0=2x,y0=y, ∴(2x-a)2+(y-2=a2 ∴顶点轨迹为椭圆=1,离心率e=为定值。 三 代定系数法 如果曲线的形状已经知道,并且曲线方程的形式也已经知道,只要利用题设的条件确定方程中的系数就可以了,这种求曲线方程的方法称为“代定系数法”。用好这一方法的关键是题设条件的合理利用,不同的使用方法繁简差异很大。 例:双曲线的中心在坐标原点,过双曲线右焦点且斜率为 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A,B两点,若OA⊥OB,∣AB∣=4,求此方程。 解:设所求双曲线的方程为 =1,直线AB的方程为 y=(x-c) ,这里c2=a2+b2 代入双曲线方程并整理得, (5b2-3a2)x2+6a2cx-a2(3c2+5b2)=0 ① 5b2-3a2≠0,否则直线AB不会与双曲线有两个交点,由韦达定理得 x1+x2= ,x1x2= ② 设A(x1,y1), B(x2,y2) 于是有y1= (x1-c), y2= (x2-c) 由OA⊥OB得x1x2+y1y2=0 即有x1x2+(x1-c)?
www.dkdoor.cn
全部回答
A在第几象限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