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55年10月1日清晨,( )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 )驶往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 )的远方,他( ),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 )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0.5分×5=2.5分)
(2)用“ ”画出最能表达钱学森归国心切的句子。(1分)
(3)由于钱学森的杰出贡献,他被誉为“ ”,我国还有一位科学家邓稼先被誉为“ ”。(2分)
(4)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这段话应放在课文 ,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是一种
写法,这样写是为了 。(3分)
(二)
题目:
哦 爸爸认输了 爸爸认输了 随着弟弟的叫喊声 响起了爸爸爽朗的笑声 是啊 我认输了 认输了 爸爸一边摸着弟弟的小脑袋,一边用慈爱的眼光看着我。我看着弟弟那高兴的样子,脸上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在我家里,爸爸是权威,说起话来疾言厉色,妈妈也要让他三分。不过,爸爸对我们很好,虽然有时也教训我们几句,但我和弟弟知道,那是为我们好。
这天,爸爸刚送走客人,也不知哪里来的气,在饭桌上就教训起我们来:“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不说话,谁会把你们当成哑巴?”弟弟受了顿训,虽然很委屈,张了张嘴却不知怎么说,只好向我投来求援的眼光。我会意了,忙说:“小孩子插嘴有什么不好?这种做法有点‘家长制’作风。”正当爸爸吐完一根鱼刺要反驳时,我又紧接着抛出两个有力的理由:“您知道美国的旧金山公立学校吧。他们有一份推荐智力超常儿童的行为表,其中第二十一条就是提倡‘在大人说话时经常插话’。爸爸,您对这一条怎么理解呢?”不等爸爸回答,我又接着“放炮”:“我国唐朝有个太守阎伯屿重修膝王阁,想请人作序。但在场名人不敢放肆,都—一谦虚地谢绝了。只有王勃这个年仅14岁,乳臭(chòu xiù)未干的孩子,少年气盛,一口答应。结果呢,他写出的《滕王阁序》名垂千古。爸爸,您对这件事又怎么看呢?”
谁知我这两个理由竟把爸爸(“吓”、“唬”、“镇”、“惊”)住了,还是妈妈替他解了围。爸爸感慨地对妈妈说:“是呀!孩子对问题认识得这样深刻,真是后生可畏啊!”说完,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弟弟也仰起小脸望着我。看着弟弟那天真的小脸,我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1分)
(2)给短文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3分)
(3)用“/”线划去括号里用法不正确的读音或汉字。(1分)
(4)从文中摘录一个反问句,并改为陈述句。(2分)
(5)爸爸原来认为 ,我对此持不同意见,并举例加以反驳,这两个例子概括地说,一是: ;二是: 。(3分)
(6)爸爸说:“后生可畏”是因为( )(1分)
①少年王勃才华横溢,名人都不是他的对手。
②“我”能言善辩,驳得爸爸无言以对。
③“我”观点大胆,认识深刻,说理透彻,使爸爸心服口服。
(7)短文的开头和结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8)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启发?(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