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谁来科普下古代王爷的生活

答案:4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4 08:43
  • 提问者网友:ミ烙印ゝ
  • 2021-03-13 21:04
皇子被封了王以后是不是就要离开皇宫?然后自己出宫开府建制?
很小的时候就能自己独立生活?
求解惑求科普。。。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的生死簿
  • 2021-03-13 21:20
根据封地来定封号,最大的是以地区或州的名称来命名,如:齐王、蜀王、魏王等其次是以郡县来命名,如:淮南王、颍川王、陈留王等汉朝、唐朝、明朝大都使用此种方法来命名,并且主要用于宗室2、宋朝王爷似乎都是一个字的封号,如端王、贤王、瑞王、康王等,都是一些吉祥词3、以功绩命名的封号,大都用于外姓封王比较有名的:孔子的文宣王,姜太公的武成王(朱元璋废除了武庙之后停止了祭祀),吴三桂的平西王等
皇子小的时候是不会离开皇宫的 特殊情况除外 因为毕竟是皇帝的孩子 会有闪失 被封王之后可能会按照 功绩 或者皇帝老子的心情考虑是否准许皇子出宫开府 也是有皇子一直住在皇宫内的 因为每个皇子一生下来就要面对储位之争 都想要飞黄腾达 争取最高权力 又或者是不被其他皇子或其母妃谋害 他们从小就被要求变强 独立生活什么什么的 小时候是必须学会的皇子很多方面都会受到限制:比如不经皇帝的同意,私自出京城是不行的,近郊不算,但出了京城的范围是不可的。除非皇帝同意,或是外派任务皇子才可出京;给皇子分封土地的朝代,皇子到了封地不经皇帝的传召或同意无故出自己的封国也是不被允许的;皇子选正妻,有王位的皇子选择继承人都是不能自己定的,都要皇帝下诏册立,皇子是没有资格订立的;此外皇子的用度规格(比如轿子,衣服,府邸的规格都是不能超过皇帝或是跟皇帝相同的,如果超过皇帝或跟皇帝相同,很有可能会被冠上意图谋反的罪名,轻者也会有越矩大不敬的罪名。
这是以上比较普遍的基本的限制,根据每个皇帝的喜恶不同,对皇子也会有不成文的规定。比如皇帝不喜欢皇子结党,皇子笼络大臣就会被皇帝厌恶猜忌,虽不至于治罪但也会惹皇帝不愉快,以此会影响到这位皇子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有的皇帝喜欢简朴,皇子就不能太奢华。诸如此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行雁书
  • 2021-03-13 22:31
这个貌似要看皇上的心情,他愿意让王爷住哪就让其住哪,反正要好控制。因为毕竟是皇室血脉,振臂一呼,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祝您好运哦!
  • 2楼网友:鸽屿
  • 2021-03-13 21:47
简单来说皇子被封了王以后是不是就要离开皇宫!然后自己出宫开府建制!正常情况下小的时候是不能出宫的(除非不是发现不是皇子或者母妃进了冷宫啥的被牵连或者自请出宫等),封皇子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那个时候也就不存在是否能够独立生活这样的问题了,然后出宫建府一般是国库出钱或者直接分配房子,那个时候皇子一般都有公务在身有宫薪俸拿的,也就是还是他爹养着他!
  • 3楼网友:第幾種人
  • 2021-03-13 21:41
古代王爷只是一个封号,代表一定尊贵的地位,并不是官职,光王爷这个封号并不能管辖事务,但却有一定的朝廷奉禄。王爷的等级还有一定区别,如亲王,郡王。亲王一般只封皇帝的嫡亲,郡王比亲王低一级,只封皇帝的表亲。但个别有大功的臣子也会封王,比如唐代的郭子仪,宋代的岳飞。封王制度在各个朝代有很大变动,拿唐代打个比方,一字王都是亲王,如秦王,潞王,庸王,齐王等;二字王则是郡王,如淮安王,江夏王等。但汉代就不是这样。清代皇族按地位从高到低称乎一次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 王爷这个封号虽不是官职,并没有实质管辖权力,但做王爷的人都有一定的官职。是王爷就有一个起始官职,也就是当皇族子北封王那一天,就按其地位等级封一个最低限度的官职,之后就全凭自己了,能力强的可以继续往上爬,能力差的也有个最低权力保障,一些犯重罪的皇族,也有可能被免官。这个最低限度,不同级别的王爷在不同朝代也不一样,拿唐代来说,亲王的起始官职是正四品。也就是说王爷是个封号不是官职,但做王爷的人往往兼任官职。官职大小跟他的王爷地位没有绝对关系,只有最低限度,能力大的人官位可以无限大。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未登基前为秦王(亲王),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最多时曾兼任七个官职,从一品到四品,文武都有。 但他的许多没有特殊本事的兄弟,终老都只是最低限度的四品官。 古代封王制度和官职制度很复杂,不同朝代的规矩不同。 历代封号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 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清朝的王公贵族们南朝梁、陈封爵有亲王。 隋炀帝定制,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为亲王,唐以皇帝兄弟及皇子为亲王。 郑樵《通志·职官略》:“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炀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为亲王。”至唐“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之亲王。” 自亲王、郡王分设,一般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仪封汾阳王。 编辑本段分封制度 王爷就是一个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对诸侯和周天子的称呼,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王就成为了一个爵位。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王”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 西晋武帝封宣帝孙永为东莞郡王,始见郡王之称。后世开始沿袭设置。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于王。唐皇太子、诸王与亲王之子承恩泽者皆封郡王。唐代时郡王为从一品,也是第二等,以后各朝代郡王也多为二等。宋宗室近亲承袭,有皇帝特旨者封郡王。金、元沿置。清代时封爵第二等为多罗郡王,也称郡王。 至于官职,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以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在汉朝,“王”其实就是一个诸侯国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里面,他比皇帝大。有没有权力要看是什么情况,在身份上,王仅次于皇帝,在权力上,就看皇帝让他管什么事情了,王爷掌管兵权的话,皇帝还要看他脸色呢? 编辑本段由来之说循吏为民献身 丹臻墓碑首字:“敕建”意为皇帝建同安马巷五甲街元威殿的池府王爷,是台湾200多座“池王爷目”的祖庙。相传池王爷名然,是明代南京武进士,莅任漳州府道台,赴任至南(安)同(安)交界处的小盈岭驿馆,闻三小鬼将往漳州投毒“裁减人口”。池道台为救万民,设计夺取瘟药自服,面焦气绝。玉皇得报,感其精诚,特赐“玉旨敕封代天巡狩总巡王”,“漳州既获庇荫,泉郡亦沾恩泽”,里人立庙奉祀。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