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二 、华北克拉通演化史

答案:3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7 21:39
  • 提问者网友:人傍凄凉立暮秋
  • 2021-01-07 15:17
二 、华北克拉通演化史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佘樂
  • 2021-01-07 16:21
二 、华北克拉通演化史
1.太古代的构造及其演化
(1)最早的陆核
35亿年左右的构造-热事件形成了一小块最早的陆壳,不过他的轮廓和构造面貌都尚难确定
(2)陆核阶段(迁西期)
35-30亿年其间,是我国境内几个陆核的形成阶段。古岛链式的陆核在华北地台北缘呈东西向分布。这些陆核主要由麻砾岩相、角闪岩相得神变质岩和混合花岗岩组成。当时地壳厚度较薄,热动力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混合岩化作用及深变质岩中的小型塑性揉皱构造比较发育。这些早期陆核的构造往往被后期构造运动所改造而变的复杂化了。
(3)萌地台形成阶段(阜平期)
30-25亿年的晚太古代后期,是陆核向萌地台演化的阶段,在此阶段大地构造的差异性明显起来,首先表现在岩相分异上。大约发生在25亿年的构造热事件,即阜平运动,对华北地台的基底的演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内蒙地区形成了一个近东西向的褶皱带,其中复背斜及复向斜构造发育。阜平运动导致地壳垂向增厚,同时在横向上是一些孤立的陆核增大并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华北萌地台。这时,在地台的周围,区域构造走向基本上与边界线走向一致,在地台的内部存在着一近似于S行的构造,从而奠定了华北地台基底构造的轮廓。
2.早元古代的构造及演化
早元古代又可分为五台期(25-22)和吕梁期(22-18.5)两个阶段。
(1)雏地槽-雏地台阶段(五台期)
早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北缘的辽-冀-蒙雏地槽,为近东西向的活动带,他是在太古代构造演化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五台运动造成了雏地槽的褶皱,稳定地块进一步扩大。五台运动之后华北进入了走元古代晚期的发展阶段,虽然在五台使得华北地台活动带的范围的缩小,但是早元古代晚期的大地构造格局,基本上继承了走元古代早期的特点。
(2)原地槽-原地台阶段(吕梁期)
五台运动之后,地台中部冀-晋-陕原地槽的构造更趋复杂。早远古代末期的吕梁运动(中条运动)使得原地槽褶皱形成了褶皱带。华北地台经吕梁运动以后,原地槽收缩形成了一些山间盆地,堆积了磨拉石建造的同造山沉积,形成了统一的华北原地台,结束了湖北地台基底的构造演化及形成阶段。
3.中远古-三叠纪地台稳定发展阶段
吕梁运动形成华北地台基底后,进入了盖层发展阶段,从中远古代到三叠纪,地台以整体升降云顶为主。中晚元古代时地台内部的隆起凹陷差异表现的明显。稍晚,在地台局部地区还出现过一些构造运动。中晚奥陶世地台的整体升起与中石炭世地台沉降式一次最具地台特征的构造运动,他几乎是整个地台确实了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的大套沉积,其间普遍形成平行不整合接触。自二叠纪开始地台整体上升转为陆相沉积,同时地台的东西差异明显了,表现出地台有活动性加强的趋势。
4 晚三叠世-新生代地台活化阶段
在时间上可以进一步分为印支构造期、燕山构造期和喜马拉雅构造期。
(1)印支期
西部表现为升降运动,造成了三叠系与侏罗系的平行不整合接触。一般表现为东强西弱,周围强内部弱。地台南北两侧的印支期变动可能与相邻地槽褶皱带活动有关,而地台东部的印支期则反映了滨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
(2)燕山期
西部出现大型的凹陷盆地,即鄂尔多斯盆地,盆地内的侏罗白垩纪于下覆地层平行埠整合。东部的侏罗白垩盆地规模小,属于中小型盆地,他们往往发育在不同的基础上,其沉积层与下覆的岩系呈角度不整合,盆地发育受断裂控制,属于新生代的断陷盆地。
华北地台岩浆活动十分广泛而强烈,主要是中酸性的喷发和侵入。同时燕山运动表现强烈,形成了地台盖层的不同类型的构造,地台盖层的走向在地台的四周基本上与地台的边界一致,内部与燕山地区的北东向,到太行山逐渐转为近南北向,到中条地区有转为北东向,成S行弯曲,加之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北东向及北西四组断裂的切割,构成了华北地台区域构造格架的基本特点。
(3)喜马拉雅期
西部上隆,东部下陷,晚三叠纪发展起来的大型凹陷盆地基本消失,周围地区出现 了第三纪的断陷盆地或地堑。稍晚,从第三纪开始,在隆起区的东部和南部,发育了一系列斜列式的地堑盆地,从滹沱河、汾河延续到渭河,即著名的汾渭地堑。构造旋回以区域性的断陷作用或张扭性构造为特征,岩浆活动一基性幔源岩浆喷出为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煞尾
  • 2021-01-07 17:31
这个答案可是不好找的,都没有悬赏哦,不值得、
  • 2楼网友:撞了怀
  • 2021-01-07 16:55
自元古代开始,华北陆核(25亿年前)北侧处于构造松弛,南北向引张状态。早元古代在陆核北侧的五原—武川形成北东东向的裂谷带,经中条运动(约18——19亿年)强烈褶皱造山后,将其“焊接”在华北地块北缘,使之扩大和稳定;中晚元古代在华北地台北缘再次伸张裂陷,形成了狼山——渣尔泰山和白云鄂博裂谷系,并于晚元古代末期聚敛闭合,造就了近东西向的晚元古代褶皱带
华北地台北侧早古生代大陆边缘的地质发展史,则经历了从被动大陆边缘到海沟——岛弧——盆地体系活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同时,华北地台北侧中晚元古界和早古生界褶皱和破裂构造变形的几何形态、空间产状和相互关系,经过从新到老的筛选,可以显示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期次、方向和演化过程。
华北陆核(25亿年前)北侧于早元古代处于南北引张状态,形成五原—武川裂谷带。中条运动(18—19亿年)致使五原——武川裂谷带褶皱成山并“焊接”在华北陆核北缘,使之扩大和稳定;中晚元古代在华北地台北侧产生狼山——渣尔泰山裂谷带和白云鄂博裂谷带。晚元古代末期至早寒武世,古中亚——蒙古大洋中脊扩张,温都尔庙蛇绿岩套形成。
华北陆块经历了早前寒武纪基底发育,晚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古生代-稳定大陆演化和中新生代-构造活化与陆内造山四个阶段。
古元古代华北陆块的构造演化是以古陆块的进一步裂陷、再拼合,原始华北陆块最后形成统一的基底。初期,华北古陆块内部的多条活动带又重新活动,经过吕梁运动,华北古陆块再次拼接成为统一的克拉通,而且由于边缘的增生,克拉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华北陆块。
中元古代早期,华北陆块内部和边缘出现了大规模的破裂和裂陷。同时,在华北陆块内部还伴有大规模非造山期岩浆活动和大量的基性岩墙群的侵入,体现了刚性地壳的性质。
华北陆块在古生代表现为稳定的演化,寒武纪——奥陶纪为稳定浅海沉积,碳酸盐岩为主;志留纪——泥盆纪华北古陆抬升,缺失沉积;石炭纪——二叠纪时为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碎屑岩为主,是中国华北主要成煤期。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