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魔是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0 05:15
- 提问者网友:刺鸟
- 2021-03-19 15:23
五蕴魔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笑迎怀羞
- 2021-03-19 16:13
问题一:什么是正,什么是魔 魔考的观念,不是出于佛教,而是出于一般被称为斋教的民间信仰。 佛教所说的魔,分为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和天魔。除了天魔之外,都是属于身心和环境的冲突与不平衡所产生的现象。要得天魔的扰乱,必须是大修行人;除了天魔之外,其他三种魔,都属于人为的。纵然是天魔的困扰,如果身心正常、精神稳定,也可以克服。所以,不会修行的人,或知见不正的人,易染魔扰;如有正确的知见和精进的修行,魔扰是不存在的。 所谓魔扰是由贪、嗔等自我中心的执著而产生的,我执越轻,离魔越远;即使人皆难免面对死魔的降临,但对修行者而言,若能以平常心来面对死亡,死亡就不是魔。 五蕴魔的意思,是指色、受、想、行、识。第一色蕴是指我们的肉体和肉体所处的环境,其余四蕴则属于心理活动,以及流转于生死之间的精神主体。如果不出三界、未了生死,即在五蕴魔的掌握之下,但他不是人格化的鬼神,而是由于业力的推动。如能去除贪、嗔、疑而出三界,便能脱离五蕴魔的范围。可见此魔不在心外,也不在身外。 所谓烦恼魔,是指我们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与自主的控制。所谓心不由己,心随境转,事事牵挂,舍不得、放不下、求不得、丢不掉,都是出于自我中心的自私心理作崇;若能以慈悲心待人,以惭愧心待己,以理性的智慧替代感性的精绪,烦恼魔便无可奈何。 至于天魔,他在天上,和一神教的宇宙创造神并行,他有无限的大力,他的形象变化多端,可能以狰狞的面目出现,多半则以仁善的形态现身;不过他的目的,不论威胁利诱,都是要你脱离正道而行邪法。 佛法所说的天魔,是在修行者发起出离三界之心和大菩提心之时,魔宫震动,魔王发愁,因为即将有人出离三界,魔子魔孙减少,而佛法增长,因此,派遣魔子魔女、魔兵魔将,来扰乱修行之人。如果是大修行人,魔王也会亲自出动,务期留住此人于魔力所及的范围之内。例如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前,就有降魔的过程,所以,非大修行人,不容易受到天魔的困扰。一般的俗人终日在烦恼及五蕴之中打滚,也在生死之中流转,岂能遭致天魔的出击? 但是现在民间却流行著魔考的信仰与传说,信了一般斋教之后的人,如果事业顺利、家庭平安、身体健康,就说是无生老母、明明上帝所赐,是信奉斋教的行为所致,应该全心的感谢,全力的奉献。如果遇到不如意事,灾难、病障、横祸、鬼扰,就说是魔考,而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是由于入了道门、成了道亲,有所谓已在天堂挂号、地狱除名,所以,引来魔鬼的妒嫉,而给予种种的打击。这不能埋怨无生老母、明明上帝,反而应该感谢、忍受,否则,如果经不起魔考而退失信仰,那就又要变成天堂无分、地狱有名。 这种说法,实在是愚疑的迷信,否则既有权力使人天堂挂号、地狱除名,为何不能助人消除魔障,还要说是魔考,使得接受魔考的人,不敢以人为的方式来捕救、改善他们的遭遇。 当然,佛教也有重罪轻报之说,以及提前受报之论;也就是说,若不修行,恶报尚不会现形,一旦精进修道,发出离心,行菩萨道,就会引来若干魔障,那可能是天魔,也可能是宿世的冤亲债主,恐怕你出离三界之后,对你控制无方、需索无门,所以提早讨还你的欠债。不过由于你的修行和发心的善功德力,能将本来是应该多生偿命的,变成即生的病离,以此了结无量劫来的债务。所以,这是基于因果观点而言,不是无理的迷信。而且,佛教还是主张在灾难降临之时,尽量设法处理 改善,以尽人事,不是束手待死式地受尽折磨。佛法讲因果也讲因缘,过去的因,如果加上现在的缘,他的结果就会改变。 佛教不是定命论和宿命论,而是努力论。一切的灾难与不幸的遭遇,都是来自过去所造的,加上现在的未曾努力,不必怨天尤人,当以正常的方式作合理的改善。因此,遇到疾病及困扰,便称为魔考的观念,......余下全文>>问题二:九阴真经五蕴伏魔品 使用五蕴开启筋脉,需要在苏州义庄右边树下的老人处使用五蕴兑换。
将9周天的筋脉突破至36周天需要50W修为存储和120个五蕴(如果包里有绑定的,首先使用绑定的,未绑定的会变成绑定的,所以如果剩下的五蕴如果想出售的话,建议先存进仓库)。
突破72周天与108周天所需要的修为和五蕴都是翻倍的。问题三:佛语中的四魔是指什么 四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烦恼魔指贪嗔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是。(一)梵语catva^ro ma^ra^h!,巴利语catta^ro ma^ra^。指夺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种魔。(1)蕴魔(梵skandha -ma^ra ,巴khanda-ma^ra ),又作阴魔、五阴魔、五蕴魔、五众魔、身魔。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慧命。(2)烦恼魔(梵kles/a -ma^ra ,巴kilesa-ma^ra ),又作欲魔。即为身中之百八等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夺取慧命,致不能成就菩提。(3)死魔(梵mr!tyu -ma^ra ,巴maccu-ma^ra ),能令众生四大分散,夭丧殒没,而使修行人无法续延慧命。(4)天子魔(梵deva -putra-ma^ra ,巴deva-putta-ma^ra ),又称他化自在天子魔、天魔。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憎嫉贤圣法,作种种扰乱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上述前三者为内魔,最后者为外魔。
据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载,天魔能变现龙身等种种令人畏怖之异形,于夜间恐怖修行人;或显现上妙之五欲,以扰乱菩萨;或变转世间之人心为大供养,行者若贪着供养,则堕失道德;或轻恼菩萨,打骂伤害,无所不为;或令行者遭受苦厄,心生嗔恚忧愁。天子魔以其杂福德业之因缘,故具有大势力;并以其具邪见力之故,能夺行者之慧命。
诸经论中,有关破除四魔之法,略有下列几种:(1)彻观诸法如幻之相,能破除阴魔;了见诸法皆空之相,能破除烦恼魔;了见诸法不生不灭之理,能破除死魔;灭除憍慢之心,能破除天魔。(2)了知四谛中之苦谛,以对治阴魔;远离集谛(有漏烦恼之聚集),以对治烦恼魔;证得灭谛,以对治死魔;勤修道谛,以对治天魔。(3)诸修行菩萨若证得菩萨道,即能破除烦恼魔;若证得法身,即可破除阴魔;若复得道而证得法性身,即可破除死魔;若能专注一心而不妄着于一切处,入于不动三昧,即可破除天魔。[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一、南本涅盘经卷二、大方等大集经卷九、大智度论卷五、卷六十八、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摩诃止观(会本)卷八之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
(二)指恼害众生之无常、无乐、无我、不净等四颠倒心;此四颠倒心乃无为涅盘‘常、乐、我、净’等四德之对称。又阴魔等四魔与无常等四魔,合称八魔。[南本涅盘经卷二十、大乘义章卷十四、摩诃止观(会本)卷八之三]
——《佛学大词典》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又云杀者。谓能夺智慧之命,而杀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蕴魔蕴犹积聚也,谓色受想行识等,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智慧之命,故云蕴魔。
二、烦恼魔谓三界中一切烦恼妄惑也。修行之人,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魔。
三、死魔死者谓四大分散,夭丧殒没也。修行之人,为此夭丧,不能续延慧命,是名死魔。
四、天魔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
......余下全文>>问题四:为什么说 人身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这是佛陀成道后,对宇宙世间诸法万象的说明。
所谓「四大」,是指结合物体的四种元素:地、水、火、风。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宇宙世间的山河大地、房屋器皿、花草树木等森罗万象,无一不是仰赖这四种元素组合而成,乃至我人的色身,也是四大假合而成。人体的毛、发、爪、齿、皮、骨、筋、肉是坚硬性的地大;涕、唾、脓、血、痰、泪、津、便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人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四大和合,若是四大不调,就会呈现病相,甚至四大分散,人就会死亡。
四大假合的色身,是一种物质的现象,而人之所以称为「有情众生」,除了具有物理机能外,还有忧、悲、苦、恼、喜、怒、哀、乐等精神状态。人是由物质和精神聚集的和合体,所谓物质,就是父母所生的四大假合之身,佛法名之曰「色」;所谓精神,就是佛法所说的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五者,是构成我人身心的五个条件,称为「五蕴」;五蕴就是「我」的代名词。
五蕴又称五阴。《大乘广五蕴论》说:「蕴者,积聚义。」《摩诃止观》卷五说:「阴者,阴盖善法。」意指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法「积聚」而成;此五法能盖覆、遮蔽众生本来的真如佛性,因而起「惑」造「业」,受无量劫生死轮回之「苦」。因此,五蕴也可解释为五蕴魔、五阴魔。
五蕴是佛法对于有情生命个体的分析,五蕴是因缘所生,而非实有。《维摩经》说:「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色,从四大和合而有;受、想、行、识,由妄想分别而生,究竟皆无实体。佛陀为了明示五蕴虚幻不实,曾举五喻说明,所谓「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事」,以此晓谕众生:五阴之我,不过是五法积聚,暂时的和合,唯有假名,没有实体。「五蕴非有」,实乃佛教「无我观」最具体的诠释。
然而,凡夫众生无明,往往执著五蕴假合之相为「我」,有「我」就会与「人」争执,我是他非,由此而造业,引生烦恼痛苦。因此《大智度论》说: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著五众为我,然后著外物为我所。《原人论》也说:「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瞋、痴等三毒。三毒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
佛陀为了破除凡夫「执我为有」的愚迷,故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的真理,希望众生都能「照见五蕴皆空」,获得般若空慧。般若为三世诸佛之母,般若根源于空,经过了空的体证,般若才能显现,从而证得正觉。所以,由「无我」而进入「空」,是修行到达解脱所必经的路径。
哲学家老聃曾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我人的身体实乃众苦积聚而成,心理上有贪、瞋、痴烦恼的痛苦,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痛苦,家庭里有愁衣愁食及恩爱别离的痛苦,社会上有是非斗争,怨憎相会的痛苦,世间上有风、水、火、震、兵灾等痛苦。苦,紧紧的跟随我们,纠缠我们,学佛应该要先认识「苦」;知「苦」,才知道求「解脱」。要知苦,先要能正确认识五蕴缘生之法皆是无常,以无常故有苦,为解脱苦故,须知无我。能够观此五蕴身心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才能无我;无我即能远离颠倒执著,无我才能解脱。所以《八大人觉经》说:「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这正是佛陀宣说「五蕴非有」的本怀。问题五:佛教里的魔是什么? 就是“麻头鬼”OR“鬼多如麻,麻中头儿”的意思。
如果你见到一个人经常冒出一些鬼点子、总改主意、说了不算、算了不说、不守时、蔫损坏、心狠手黑、贪财好色、好吃、好喝、好赌、好玩、好健身、好抬杠、不爱上学、爱看书、看电视、看电影、爱玩电子游戏...就是一个特别特别坏的好孩子,差不多他就是魔道中人了问题六:何为魔? 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地藏菩萨: %D%A菩萨是古代印度语的译音,意思是大士,即是指发大心愿的人。 %D%A菩萨是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救世慈悲者。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而高于罗汉。 %D%A菩萨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传播佛法,普渡众生。而菩萨最终修行成佛的。菩萨都是立下宏愿,为了解救众生的苦难,以自我奉献的精神而留住人间,并且以种种不同的化身来到民众中间,随时随地解救危难,所以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使人倍感亲切可敬。 %D%A当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菩萨的这种慈悲精神,特别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对菩萨的崇敬就自然而然地迅速发展起来。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信仰最普遍的首举是观世音菩萨,再就是阿弥陀佛,所以历来有『家家念弥陀,户户供观音』的虔诚风尚,一直传流至今,深深植于民心。 %D%A观世音菩萨: %D%A人生于世间,常遭受天灾人祸种种苦难,当无情的水、火、刀、兵、病、孤等等侵害之时,令人发出痛苦挣扎求生祈命的呼号声,一直总是不断的。观世音,就是时时刻刻细心地,深入地观察着和聆听着,寻找世界上一切苦难的呼救声音。世上所有的男女老少,凡遇到灾难的危急时刻,只要诚心称呼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请求救助,观世音菩萨就会实时观察到你的苦难,听到你呼救的声音,以大无畏的精神,用适当的化身,救你脱离苦难。正如『法华经、普门品』中所讲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说观世音菩圣号的含义,就是大慈大悲,循声救苦,无处不现身。 %D%A观音又作观世音、观自在等。在佛教中,他是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 %D%A据佛教经典讲,世间众生在碰到各种困厄灾难时,只要信奉观世音菩萨,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时他就会“观其音声”而前来解救,使受难众生即时得以脱困,所以这位菩萨的名号就称为“观世音”。 %D%A佛的本意是圣贤,在我眼里,佛是那些具有大智慧、通晓事理、超脱生死、品格高尚的人。他们由于心性高洁,淡化得失,很少有烦恼。因此,求佛应该是追求一种境界。%D%A【 魔 】 《 佛学大词典 》 %D%A 梵语ma^ra,巴利语同。全称为魔罗。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又称恶魔。指夺取吾人生命,而妨碍善事之恶鬼神。‘魔’字,旧译作‘磨’,至南朝梁武帝时始改为‘魔’字。据普曜经卷六降魔品载,佛陀成道时,魔王波旬曾遣派欲妃、悦彼、快观、见从等四女前来扰乱。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载,魔王系住于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高处,为破坏正教之神,称为天子魔,或天魔波旬。另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七记载,魔王波旬具有色力、声力、香力、味力、细滑力等五力。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举出欲贪、不欢喜、饥渴寒热、爱着、睡眠、惊怖恐畏、狐疑惑、嗔恚忿怒、竞利争名、愚痴无知、自誉矜高、恒常毁他人等十二魔军。又由内观而言,烦恼、疑惑、迷恋等一切能扰乱众生者,均称为魔;由自己身心所生之障碍称为内魔,来自外界之障碍称为外魔,二者合称为二魔。%D%A 大智度论卷五载,除诸法实相外,其他一切均为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列举四魔之说,即:(一)五蕴能生起种种苦恼,为夺命之因缘,称为五蕴魔,又作阴魔、蕴魔、五众魔、阴界入魔。(二)能招感从生至死之烦恼,称为烦恼魔。(三)‘死’本身称为死魔。(四)障碍解脱生死者,称为天子魔,又作天魔。又四魔加上‘罪魔’,则为五魔;或四魔加上无常、无我等四颠倒心,则为八魔。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九则举蕴、烦恼、业、心、死、......余下全文>>问题七:“心魔”指的是什么? 阿弥陀佛!心魔应该是指一切迷惑颠倒在妄心之中,随一切妄想颠倒而生起强大的执着!比如强烈执着各种贪、各种嗔等等是心魔,一切烦恼亦是心魔等等。一切执着,皆能生魔,执有是能生心魔,执空亦能生魔。
其实,不论是五蕴魔、病魔、死魔、天魔等等,从根本来讲,皆是自心所现。如同山河大地,皆是我们佛心所现,是一样的道理!所谓苍蝇不盯无缝蛋,自心不执着,一切内魔、外魔无能得便!问题八:关于九阴真经五蕴伏魔品 10分虬枝雪斋内功 钩子外功 经脉基本上有冲突问题九:何为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意思就如同世俗的讲一念成善一念成恶。佛是自性佛,魔是自性魔。贪嗔痴魔五蕴魔等等,凡是障碍自性智慧光明平等的都是魔。一念起后以自性智慧观照念念平等相续,就是一念成佛。如果一念起后,即成贪嗔痴心念念流转变异增上,就是一念成魔。明白了自性才好明白这个问题。自性就是生命性质,生命的性质是什么?生命和非生命体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就是性质的区别,比如铜和金的区别,不是颜色的区别不是大小款式的区别,金有金的分子式铜有铜的分子式,这个不同分子式就是它们本质的区别。再来说自性这个东西,金银铜铁有自性,不锈钢没有自性。为什么?一根铁管粉碎了化为尘土,它仍然是铁。不锈钢粉碎了化为尘土,不锈钢这个东西就没有了,就分解成了几种不同的元素,因为它就是由这几种元素合成的,它没有自己独立的分子结构。人有自性,石头没有。问题十:何谓四魔,何为六道 六道:地狱道,饿鬼道(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
四魔: 死魔 大自在天魔 五蕴魔 烦恼魔
死魔来时躲不了,大自在天魔来时很难挡得了,五蕴魔是自己把假当成真,烦恼魔随境而生。
将9周天的筋脉突破至36周天需要50W修为存储和120个五蕴(如果包里有绑定的,首先使用绑定的,未绑定的会变成绑定的,所以如果剩下的五蕴如果想出售的话,建议先存进仓库)。
突破72周天与108周天所需要的修为和五蕴都是翻倍的。问题三:佛语中的四魔是指什么 四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烦恼魔指贪嗔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是。(一)梵语catva^ro ma^ra^h!,巴利语catta^ro ma^ra^。指夺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种魔。(1)蕴魔(梵skandha -ma^ra ,巴khanda-ma^ra ),又作阴魔、五阴魔、五蕴魔、五众魔、身魔。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慧命。(2)烦恼魔(梵kles/a -ma^ra ,巴kilesa-ma^ra ),又作欲魔。即为身中之百八等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夺取慧命,致不能成就菩提。(3)死魔(梵mr!tyu -ma^ra ,巴maccu-ma^ra ),能令众生四大分散,夭丧殒没,而使修行人无法续延慧命。(4)天子魔(梵deva -putra-ma^ra ,巴deva-putta-ma^ra ),又称他化自在天子魔、天魔。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憎嫉贤圣法,作种种扰乱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上述前三者为内魔,最后者为外魔。
据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载,天魔能变现龙身等种种令人畏怖之异形,于夜间恐怖修行人;或显现上妙之五欲,以扰乱菩萨;或变转世间之人心为大供养,行者若贪着供养,则堕失道德;或轻恼菩萨,打骂伤害,无所不为;或令行者遭受苦厄,心生嗔恚忧愁。天子魔以其杂福德业之因缘,故具有大势力;并以其具邪见力之故,能夺行者之慧命。
诸经论中,有关破除四魔之法,略有下列几种:(1)彻观诸法如幻之相,能破除阴魔;了见诸法皆空之相,能破除烦恼魔;了见诸法不生不灭之理,能破除死魔;灭除憍慢之心,能破除天魔。(2)了知四谛中之苦谛,以对治阴魔;远离集谛(有漏烦恼之聚集),以对治烦恼魔;证得灭谛,以对治死魔;勤修道谛,以对治天魔。(3)诸修行菩萨若证得菩萨道,即能破除烦恼魔;若证得法身,即可破除阴魔;若复得道而证得法性身,即可破除死魔;若能专注一心而不妄着于一切处,入于不动三昧,即可破除天魔。[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一、南本涅盘经卷二、大方等大集经卷九、大智度论卷五、卷六十八、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摩诃止观(会本)卷八之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
(二)指恼害众生之无常、无乐、无我、不净等四颠倒心;此四颠倒心乃无为涅盘‘常、乐、我、净’等四德之对称。又阴魔等四魔与无常等四魔,合称八魔。[南本涅盘经卷二十、大乘义章卷十四、摩诃止观(会本)卷八之三]
——《佛学大词典》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又云杀者。谓能夺智慧之命,而杀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蕴魔蕴犹积聚也,谓色受想行识等,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智慧之命,故云蕴魔。
二、烦恼魔谓三界中一切烦恼妄惑也。修行之人,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魔。
三、死魔死者谓四大分散,夭丧殒没也。修行之人,为此夭丧,不能续延慧命,是名死魔。
四、天魔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
......余下全文>>问题四:为什么说 人身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这是佛陀成道后,对宇宙世间诸法万象的说明。
所谓「四大」,是指结合物体的四种元素:地、水、火、风。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宇宙世间的山河大地、房屋器皿、花草树木等森罗万象,无一不是仰赖这四种元素组合而成,乃至我人的色身,也是四大假合而成。人体的毛、发、爪、齿、皮、骨、筋、肉是坚硬性的地大;涕、唾、脓、血、痰、泪、津、便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人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四大和合,若是四大不调,就会呈现病相,甚至四大分散,人就会死亡。
四大假合的色身,是一种物质的现象,而人之所以称为「有情众生」,除了具有物理机能外,还有忧、悲、苦、恼、喜、怒、哀、乐等精神状态。人是由物质和精神聚集的和合体,所谓物质,就是父母所生的四大假合之身,佛法名之曰「色」;所谓精神,就是佛法所说的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五者,是构成我人身心的五个条件,称为「五蕴」;五蕴就是「我」的代名词。
五蕴又称五阴。《大乘广五蕴论》说:「蕴者,积聚义。」《摩诃止观》卷五说:「阴者,阴盖善法。」意指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法「积聚」而成;此五法能盖覆、遮蔽众生本来的真如佛性,因而起「惑」造「业」,受无量劫生死轮回之「苦」。因此,五蕴也可解释为五蕴魔、五阴魔。
五蕴是佛法对于有情生命个体的分析,五蕴是因缘所生,而非实有。《维摩经》说:「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色,从四大和合而有;受、想、行、识,由妄想分别而生,究竟皆无实体。佛陀为了明示五蕴虚幻不实,曾举五喻说明,所谓「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事」,以此晓谕众生:五阴之我,不过是五法积聚,暂时的和合,唯有假名,没有实体。「五蕴非有」,实乃佛教「无我观」最具体的诠释。
然而,凡夫众生无明,往往执著五蕴假合之相为「我」,有「我」就会与「人」争执,我是他非,由此而造业,引生烦恼痛苦。因此《大智度论》说: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著五众为我,然后著外物为我所。《原人论》也说:「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瞋、痴等三毒。三毒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
佛陀为了破除凡夫「执我为有」的愚迷,故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的真理,希望众生都能「照见五蕴皆空」,获得般若空慧。般若为三世诸佛之母,般若根源于空,经过了空的体证,般若才能显现,从而证得正觉。所以,由「无我」而进入「空」,是修行到达解脱所必经的路径。
哲学家老聃曾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我人的身体实乃众苦积聚而成,心理上有贪、瞋、痴烦恼的痛苦,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痛苦,家庭里有愁衣愁食及恩爱别离的痛苦,社会上有是非斗争,怨憎相会的痛苦,世间上有风、水、火、震、兵灾等痛苦。苦,紧紧的跟随我们,纠缠我们,学佛应该要先认识「苦」;知「苦」,才知道求「解脱」。要知苦,先要能正确认识五蕴缘生之法皆是无常,以无常故有苦,为解脱苦故,须知无我。能够观此五蕴身心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才能无我;无我即能远离颠倒执著,无我才能解脱。所以《八大人觉经》说:「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这正是佛陀宣说「五蕴非有」的本怀。问题五:佛教里的魔是什么? 就是“麻头鬼”OR“鬼多如麻,麻中头儿”的意思。
如果你见到一个人经常冒出一些鬼点子、总改主意、说了不算、算了不说、不守时、蔫损坏、心狠手黑、贪财好色、好吃、好喝、好赌、好玩、好健身、好抬杠、不爱上学、爱看书、看电视、看电影、爱玩电子游戏...就是一个特别特别坏的好孩子,差不多他就是魔道中人了问题六:何为魔? 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地藏菩萨: %D%A菩萨是古代印度语的译音,意思是大士,即是指发大心愿的人。 %D%A菩萨是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救世慈悲者。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而高于罗汉。 %D%A菩萨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传播佛法,普渡众生。而菩萨最终修行成佛的。菩萨都是立下宏愿,为了解救众生的苦难,以自我奉献的精神而留住人间,并且以种种不同的化身来到民众中间,随时随地解救危难,所以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使人倍感亲切可敬。 %D%A当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菩萨的这种慈悲精神,特别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对菩萨的崇敬就自然而然地迅速发展起来。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信仰最普遍的首举是观世音菩萨,再就是阿弥陀佛,所以历来有『家家念弥陀,户户供观音』的虔诚风尚,一直传流至今,深深植于民心。 %D%A观世音菩萨: %D%A人生于世间,常遭受天灾人祸种种苦难,当无情的水、火、刀、兵、病、孤等等侵害之时,令人发出痛苦挣扎求生祈命的呼号声,一直总是不断的。观世音,就是时时刻刻细心地,深入地观察着和聆听着,寻找世界上一切苦难的呼救声音。世上所有的男女老少,凡遇到灾难的危急时刻,只要诚心称呼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请求救助,观世音菩萨就会实时观察到你的苦难,听到你呼救的声音,以大无畏的精神,用适当的化身,救你脱离苦难。正如『法华经、普门品』中所讲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说观世音菩圣号的含义,就是大慈大悲,循声救苦,无处不现身。 %D%A观音又作观世音、观自在等。在佛教中,他是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 %D%A据佛教经典讲,世间众生在碰到各种困厄灾难时,只要信奉观世音菩萨,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时他就会“观其音声”而前来解救,使受难众生即时得以脱困,所以这位菩萨的名号就称为“观世音”。 %D%A佛的本意是圣贤,在我眼里,佛是那些具有大智慧、通晓事理、超脱生死、品格高尚的人。他们由于心性高洁,淡化得失,很少有烦恼。因此,求佛应该是追求一种境界。%D%A【 魔 】 《 佛学大词典 》 %D%A 梵语ma^ra,巴利语同。全称为魔罗。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又称恶魔。指夺取吾人生命,而妨碍善事之恶鬼神。‘魔’字,旧译作‘磨’,至南朝梁武帝时始改为‘魔’字。据普曜经卷六降魔品载,佛陀成道时,魔王波旬曾遣派欲妃、悦彼、快观、见从等四女前来扰乱。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载,魔王系住于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高处,为破坏正教之神,称为天子魔,或天魔波旬。另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七记载,魔王波旬具有色力、声力、香力、味力、细滑力等五力。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举出欲贪、不欢喜、饥渴寒热、爱着、睡眠、惊怖恐畏、狐疑惑、嗔恚忿怒、竞利争名、愚痴无知、自誉矜高、恒常毁他人等十二魔军。又由内观而言,烦恼、疑惑、迷恋等一切能扰乱众生者,均称为魔;由自己身心所生之障碍称为内魔,来自外界之障碍称为外魔,二者合称为二魔。%D%A 大智度论卷五载,除诸法实相外,其他一切均为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列举四魔之说,即:(一)五蕴能生起种种苦恼,为夺命之因缘,称为五蕴魔,又作阴魔、蕴魔、五众魔、阴界入魔。(二)能招感从生至死之烦恼,称为烦恼魔。(三)‘死’本身称为死魔。(四)障碍解脱生死者,称为天子魔,又作天魔。又四魔加上‘罪魔’,则为五魔;或四魔加上无常、无我等四颠倒心,则为八魔。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九则举蕴、烦恼、业、心、死、......余下全文>>问题七:“心魔”指的是什么? 阿弥陀佛!心魔应该是指一切迷惑颠倒在妄心之中,随一切妄想颠倒而生起强大的执着!比如强烈执着各种贪、各种嗔等等是心魔,一切烦恼亦是心魔等等。一切执着,皆能生魔,执有是能生心魔,执空亦能生魔。
其实,不论是五蕴魔、病魔、死魔、天魔等等,从根本来讲,皆是自心所现。如同山河大地,皆是我们佛心所现,是一样的道理!所谓苍蝇不盯无缝蛋,自心不执着,一切内魔、外魔无能得便!问题八:关于九阴真经五蕴伏魔品 10分虬枝雪斋内功 钩子外功 经脉基本上有冲突问题九:何为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意思就如同世俗的讲一念成善一念成恶。佛是自性佛,魔是自性魔。贪嗔痴魔五蕴魔等等,凡是障碍自性智慧光明平等的都是魔。一念起后以自性智慧观照念念平等相续,就是一念成佛。如果一念起后,即成贪嗔痴心念念流转变异增上,就是一念成魔。明白了自性才好明白这个问题。自性就是生命性质,生命的性质是什么?生命和非生命体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就是性质的区别,比如铜和金的区别,不是颜色的区别不是大小款式的区别,金有金的分子式铜有铜的分子式,这个不同分子式就是它们本质的区别。再来说自性这个东西,金银铜铁有自性,不锈钢没有自性。为什么?一根铁管粉碎了化为尘土,它仍然是铁。不锈钢粉碎了化为尘土,不锈钢这个东西就没有了,就分解成了几种不同的元素,因为它就是由这几种元素合成的,它没有自己独立的分子结构。人有自性,石头没有。问题十:何谓四魔,何为六道 六道:地狱道,饿鬼道(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
四魔: 死魔 大自在天魔 五蕴魔 烦恼魔
死魔来时躲不了,大自在天魔来时很难挡得了,五蕴魔是自己把假当成真,烦恼魔随境而生。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