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大量明朝弹劾奏折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0 10:09
- 提问者网友:寂寞撕碎了回忆
- 2021-04-10 07:01
求 大量明朝弹劾奏折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梦中风几里
- 2021-04-10 07:47
方今外贼惟俺答,内贼惟严嵩,唯有内贼不去,而可除外贼者。去年春雷久不声,民间恨曰“大臣专政”,又有四方地震,日月交食,又有民间曰“奸臣所致”。如是可见民对嵩之恨。罪臣幸蒙圣恩得禄于朝廷,自当效忠朝廷,故而陈严嵩十大罪状,以为除奸,恳请圣上明查。
一大罪:坏祖宗之成法。严嵩虽无丞相之名,而又丞相之权,有丞相之权,又无丞相之责。挟皇上之权,侵百司之事,各衙门每事逢题复皆先面禀而后起稿,事无大小惟严嵩主张,一或少违,显祸立见;及至失事,又谢罪于人。
二大罪:切皇上之大权。严嵩一有代皇上票拟圣旨之任,遂切福威之权,凡朝臣之陟(zhi)黜宥罚皆有其票拟,窃皇上之恩,以市己之惠,假皇上之罚,以彰己之威,用舍罚之权既归于嵩,大小臣工又尽附于嵩,嵩之心胆将不日大且肆乎?
三大罪:掩皇上之治功。皇上每有善政,必令其之严世藩向人传言:皇上初无此意,此事是我议而为之,又将圣谕及本人所呈揭帖合而刊行,书名为《嘉靖疏议》。
四大罪:纵奸子之僭窃。严嵩每令其子严世藩代为票拟,严世藩又约其父干儿子赵文华,鄢懋卿等群会票拟,结成奸党。即使是纠劾严嵩父子之本,亦由严世藩票拟,则其余又可知矣。严嵩记以臣而窃君之权,严世藩复以子而弄父之柄。京师官民深恨其父子并专权柄,故有大丞相,小丞相之说,又有“此时父子两阁老,他日一家尽狱囚”的歌谣。
五大罪:冒朝廷之功。严鸿,严鹄乃严世藩之子,皆乳臭孩童,未闻一日离家而至军门,但却冒贪军功,授予锦衣卫千户官爵。窃皇上爵赏之权,以官其子孙,又以子孙之故,升迁其私党。此佣既作,仿效成风。赏罚不明,边事废坏。
六大罪:引背逆之奸臣。严世藩接受仇鸾贿赂银三千两,威逼兵部,荐其为大将军。是以勾虏逆者鸾也,而受贿引用者则嵩与世藩也。使无嵩与世藩,则鸾安得起用?虽有谋逆,亦安得施乎?进贤受上赏,进不肖受显戮,嵩之罪恶又出仇鸾之上矣。
七大罪:误国家之军机。庚戌(xu)之变时,严嵩授计兵部尚书丁汝夔(kui):“莫若按兵不动,任贼抢足,便自退回。”故丁汝夔传令不战。后丁氏以失误军机处以死刑,方知为严氏所误。
八大罪:专黜陟之大柄。黜陟之权,皇上持之以激励天下之人心,严嵩窃之以中伤天下之善类,以故善类为之一空。
九大罪:失天下之人心。朝廷府,部,院,寺之权皆揽于严嵩,而吏部,兵部大利所在,尤其所专主者。文武官员之升迁,不论人之资与贤否,唯有论银之多寡。各官到任之后,也不以报效国家为念,惟日以贿赂严嵩为事。武官既然行贿于严嵩,则不得不剥削军士,所以军士多至失所,而边方为甚。文官既然行贿于严嵩,则不得不滥取于百姓,所以百姓多至流离,而北方之民尤甚。真是一人专权,天下受害,因此怨恨满道,含冤无伸,人人思乱,皆欲失严嵩之肉。既失天下人心,故恐天下只患不在胡虏,而在城中。
十大罪:坏天下之风俗。自严嵩当政以来,有两股歪风邪气盛行,一是谄谀之风;一是贪污之风。谄谀以欺乎上,贪污以率其行。在这两股风气的笼罩下,人妖颠倒,是非混淆。通贿殷勤者,虽贪如盗跖而亦荐用;奔竞疏拙者,虽廉如夷齐亦罢黜。一人贪戾(li),天下成风,守法度者以为固滞,巧弥缝者以为有才;励廉介者以为矫激,善奔者以为练事。卑污成套,牢不可破,谁英雄豪杰,亦入套中。从古风俗之坏,未有甚于此时者。而风俗败坏的本源正是严嵩,嵩先好利,此天下所以皆尚乎贪;嵩先好谀,此天下所以皆尚乎谀。风俗之隆替,系天下之治乱,风俗败坏至此,而欲望天下之治,得乎?
严嵩既有此十大罪,昭人耳目,那么,皇上为什么罔若不知者?这是因为他有五种奸术,致使皇上堕于术中而不觉也。
一奸:皇上之左右皆贼嵩之间谍。以重宝贿结皇上左右太监,因此宫中一言一动,一起一居,虽嬉笑欷戏之声,游观宴乐之为,无不报嵩知之。严嵩则根据皇上之喜怒,预为准备,以遂逢迎之巧,以悦皇上之心。
二奸:皇上之纳言乃贼嵩之拦路犬。通政司乃朝廷纳言之所,严嵩令其干儿子赵文华为通政司使,以阻塞天子之言路。
三奸:皇上之爪牙乃严嵩之瓜葛。令子世藩与锦衣卫,东厂官员结为儿女亲家,假婚姻之好,以遂其掩饰之计,使之不忍缉访发露其罪。
四奸:皇上耳目皆贼嵩之奴仆。非通贿其门下者,难得御史,给事中之选;苟少有忠耿节义之气者,则千方百计排陷之。门下之人,张其声势,阴阻其敢谏之气,以故科道诸臣,宁忍于负皇上,而不敢忤(wu)于权臣,谁肯言其之过乎?
五奸:皇上之臣工多贼嵩之心腹。令子世藩,将各部官之有才望者,俱网罗门下,或援之乡里,或托之亲戚,或结为兄弟,或招为门客,连络蟠结,深根固蒂,合为一党,互为倚附。各部堂司,大半皆嵩心腹之人。
五奸是十罪得以实现的手段,同时又是掩饰十罪的伪装,十罪赖此五奸以弥缝之,识破五奸,则十罪立现。但是皇上却不忍割一贼臣,而宁愿百万苍生之涂炭,因此天下臣民已有异离之心态。
微臣乞求皇上,听臣之言,察嵩之奸,或问二王(裕王,景王),令其面陈嵩恶;或询诸阁臣,谕以勿畏嵩威,重则置以专权重罪,以正国法;轻则谕以致仕归家,以全国体。则内贼即去,朝政可清矣。
这是杨继盛死劾严嵩的奏疏。
一大罪:坏祖宗之成法。严嵩虽无丞相之名,而又丞相之权,有丞相之权,又无丞相之责。挟皇上之权,侵百司之事,各衙门每事逢题复皆先面禀而后起稿,事无大小惟严嵩主张,一或少违,显祸立见;及至失事,又谢罪于人。
二大罪:切皇上之大权。严嵩一有代皇上票拟圣旨之任,遂切福威之权,凡朝臣之陟(zhi)黜宥罚皆有其票拟,窃皇上之恩,以市己之惠,假皇上之罚,以彰己之威,用舍罚之权既归于嵩,大小臣工又尽附于嵩,嵩之心胆将不日大且肆乎?
三大罪:掩皇上之治功。皇上每有善政,必令其之严世藩向人传言:皇上初无此意,此事是我议而为之,又将圣谕及本人所呈揭帖合而刊行,书名为《嘉靖疏议》。
四大罪:纵奸子之僭窃。严嵩每令其子严世藩代为票拟,严世藩又约其父干儿子赵文华,鄢懋卿等群会票拟,结成奸党。即使是纠劾严嵩父子之本,亦由严世藩票拟,则其余又可知矣。严嵩记以臣而窃君之权,严世藩复以子而弄父之柄。京师官民深恨其父子并专权柄,故有大丞相,小丞相之说,又有“此时父子两阁老,他日一家尽狱囚”的歌谣。
五大罪:冒朝廷之功。严鸿,严鹄乃严世藩之子,皆乳臭孩童,未闻一日离家而至军门,但却冒贪军功,授予锦衣卫千户官爵。窃皇上爵赏之权,以官其子孙,又以子孙之故,升迁其私党。此佣既作,仿效成风。赏罚不明,边事废坏。
六大罪:引背逆之奸臣。严世藩接受仇鸾贿赂银三千两,威逼兵部,荐其为大将军。是以勾虏逆者鸾也,而受贿引用者则嵩与世藩也。使无嵩与世藩,则鸾安得起用?虽有谋逆,亦安得施乎?进贤受上赏,进不肖受显戮,嵩之罪恶又出仇鸾之上矣。
七大罪:误国家之军机。庚戌(xu)之变时,严嵩授计兵部尚书丁汝夔(kui):“莫若按兵不动,任贼抢足,便自退回。”故丁汝夔传令不战。后丁氏以失误军机处以死刑,方知为严氏所误。
八大罪:专黜陟之大柄。黜陟之权,皇上持之以激励天下之人心,严嵩窃之以中伤天下之善类,以故善类为之一空。
九大罪:失天下之人心。朝廷府,部,院,寺之权皆揽于严嵩,而吏部,兵部大利所在,尤其所专主者。文武官员之升迁,不论人之资与贤否,唯有论银之多寡。各官到任之后,也不以报效国家为念,惟日以贿赂严嵩为事。武官既然行贿于严嵩,则不得不剥削军士,所以军士多至失所,而边方为甚。文官既然行贿于严嵩,则不得不滥取于百姓,所以百姓多至流离,而北方之民尤甚。真是一人专权,天下受害,因此怨恨满道,含冤无伸,人人思乱,皆欲失严嵩之肉。既失天下人心,故恐天下只患不在胡虏,而在城中。
十大罪:坏天下之风俗。自严嵩当政以来,有两股歪风邪气盛行,一是谄谀之风;一是贪污之风。谄谀以欺乎上,贪污以率其行。在这两股风气的笼罩下,人妖颠倒,是非混淆。通贿殷勤者,虽贪如盗跖而亦荐用;奔竞疏拙者,虽廉如夷齐亦罢黜。一人贪戾(li),天下成风,守法度者以为固滞,巧弥缝者以为有才;励廉介者以为矫激,善奔者以为练事。卑污成套,牢不可破,谁英雄豪杰,亦入套中。从古风俗之坏,未有甚于此时者。而风俗败坏的本源正是严嵩,嵩先好利,此天下所以皆尚乎贪;嵩先好谀,此天下所以皆尚乎谀。风俗之隆替,系天下之治乱,风俗败坏至此,而欲望天下之治,得乎?
严嵩既有此十大罪,昭人耳目,那么,皇上为什么罔若不知者?这是因为他有五种奸术,致使皇上堕于术中而不觉也。
一奸:皇上之左右皆贼嵩之间谍。以重宝贿结皇上左右太监,因此宫中一言一动,一起一居,虽嬉笑欷戏之声,游观宴乐之为,无不报嵩知之。严嵩则根据皇上之喜怒,预为准备,以遂逢迎之巧,以悦皇上之心。
二奸:皇上之纳言乃贼嵩之拦路犬。通政司乃朝廷纳言之所,严嵩令其干儿子赵文华为通政司使,以阻塞天子之言路。
三奸:皇上之爪牙乃严嵩之瓜葛。令子世藩与锦衣卫,东厂官员结为儿女亲家,假婚姻之好,以遂其掩饰之计,使之不忍缉访发露其罪。
四奸:皇上耳目皆贼嵩之奴仆。非通贿其门下者,难得御史,给事中之选;苟少有忠耿节义之气者,则千方百计排陷之。门下之人,张其声势,阴阻其敢谏之气,以故科道诸臣,宁忍于负皇上,而不敢忤(wu)于权臣,谁肯言其之过乎?
五奸:皇上之臣工多贼嵩之心腹。令子世藩,将各部官之有才望者,俱网罗门下,或援之乡里,或托之亲戚,或结为兄弟,或招为门客,连络蟠结,深根固蒂,合为一党,互为倚附。各部堂司,大半皆嵩心腹之人。
五奸是十罪得以实现的手段,同时又是掩饰十罪的伪装,十罪赖此五奸以弥缝之,识破五奸,则十罪立现。但是皇上却不忍割一贼臣,而宁愿百万苍生之涂炭,因此天下臣民已有异离之心态。
微臣乞求皇上,听臣之言,察嵩之奸,或问二王(裕王,景王),令其面陈嵩恶;或询诸阁臣,谕以勿畏嵩威,重则置以专权重罪,以正国法;轻则谕以致仕归家,以全国体。则内贼即去,朝政可清矣。
这是杨继盛死劾严嵩的奏疏。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