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子》的语段寓意感悟。
答案:3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8 21:50
- 提问者网友:刺鸟
- 2021-03-08 05:15
一定要好感悟哦.谢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醒三更
- 2021-03-08 05:52
坐忘:《庄子·大宗师》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理想天地就是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而“坐忘”境界就是道家庄子追求的最终极乐。庄子的“坐忘”,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和“禅定”,而纯属个体的主观修养和主观精神体验。先来看看庄子是如何论述的。
在《庄子.大宗师》有一段虚拟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来阐释何为“坐忘”。这段文字记载,颜回对老师说:“回益也”,意思是告诉老师自己有了进步,孔子说:“何谓也?”颜回告诉老师:“回忘礼乐矣”,孔子说,很好,但做的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说“回忘仁义矣”。孔子仍然说,很好,但还做的不够。直到后来颜回说“回坐忘矣”,孔子听了后,蹴然(非常惊奇)问曰:“何谓坐忘?”,因为在儒家的“词典”里根本没有“坐忘”这个词汇。颜回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为坐忘。”学生解释的意思是给说,遗忘了自己的肢体,摆脱了自己的聪明,离弃本身,忘掉知识,与大道融为一体,这就叫“坐忘”。颜回的回答,不仅受到老师的大加赞许,而且孔子还表示自己也要追随其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纯属一篇寓言,“仁义”、“礼乐”,本来是儒家的根本思想,在这里不仅被孔子的最得意的弟子所摒弃遗忘,更有甚者,连孔子都欣赏学生所说的“坐忘”。庄子就是通过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来否定儒家主张,同时也就宣扬了道家精神自由的“坐忘”境界。
庄子的“坐忘”境界,关键在于“离形去知”。所谓离形,与“堕肢体”同义,就是忘身。忘身,不是简单的忘记人的身体存在,实际上是强调人要摆脱由生理上的无止境的欲望;所谓“去知”,与“黜聪明”同义,就是摆脱与忘记知识,实际上乃是强调要摒弃人世间那种种“大知”、“小知”;“大言”、“小言”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智慧”。所以,庄子所说的“离形去知”,就是告诫人们要从形骸、智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还原一个自由、自主的真我。
有了一个自主、自由的真我,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说得具体一些,按庄子的说法,就要“外天下”、“外物”、“外生”(见《大宗师》),所谓“外天下”,就是忘却现实世界;“外物”,就是忘却一切存在;“外生”,就是忘却自身。庄子认为只有逐步忘却了这一切现实的实在,人们才能获得光明,如同“晨曦微启,由黑暗骤睹光明”,这庄子把它成为“朝彻”。也只有如此,方能“见独”,所谓“见独”,即见到绝对的“道”,实际上,就是在想象中,在直觉的把握中,达到与“道”融为一体,与“天地精神往来”。也只有如此,方可算做达到“坐忘”的理想境界。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庄子还认为,必须具有一个先决条件条件,那就是必须修养自己,能够让内心总处在一种虚静状态,否则无法摒弃外界的干扰与各种诱惑。这种虚静状态,庄子把它称为“心斋”。《庄子.人间世》中,作者又是虚拟了很长一段孔子和颜回的对话,孔子来告诫学生什么是“心斋”。有一次学生颜回对老师说,我实在无法长进了,还有什么办法呢?老师说,你先斋戒,我再告诉你。学生说,我家贫穷已经有好几个月不吃荤,不喝酒了,这还不算“斋戒”?孔子说,这是祭祀的斋戒,并不是“心斋”。学生颜回不懂,问老师什么是“心斋”?孔子告诉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思是说,一定要心志专一。这就要做到“不听之于耳”,即关闭常人接受外物的感观通道,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不听之以心”,就是摒除一切知虑,以虚静状态,听任自然。气乃是空明而又能容纳万物的。所以,“心斋”的关键是一个虚字,所谓“虚”,即指心虚,要无思无虑,也就是保持一种空明的心境、内心安谧虚静的状态。所以,“心斋”,就是要让精神超然物外,保持绝对的安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按庄子的认知,乃是通往与“道为一”,逍遥游的必要条件。现在,我们可以对庄子的理想境界做如下的概括了:逍遥而游,与天地精神往来,内心的虚静即“心斋”,是不可少的必备条件;通过逐步遗忘、摒弃一切外在的干扰,达到“朝彻”、“见独”,直至通往“坐忘”的庄子理想中的自由天地。
庄子所讲的“心斋”、“朝彻”、“坐忘”、“见独”,说起来是一种神秘的精神体验。这种直觉体验和感悟,并非消极得一塌糊涂。关键在于个人如何领会,我以为,能从这种体验的修养中,悟出一点支配个体乐于接受的人生之道,就算部分读懂了《庄子》,就是可喜的。说得通俗一点,我把它理解为“想得开,放得下”。一个人面对大千世界;面对名利、荣辱、喜怒、好恶、是非、生死等等,能够无动于衷?无动于衷是不正常的。不过,检点我们人生的艰难跋涉,扪心自问,恐怕很少没有经历过灵魂困扰的大灾大难。老来顿悟,看淡“身外之物”,顺乎自然,保持一种恬淡平和的心境,从中享受人生之乐趣,也许这就是庄子人生哲思的可贵之处,也是它对人们思维的一种启迪。
内守:《庄子·刻意》《庄子·在宥》
《刻意》纯素之道,唯神是守;
《在宥》篇述守一之术云:“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前人却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方法.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理想天地就是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而“坐忘”境界就是道家庄子追求的最终极乐。庄子的“坐忘”,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和“禅定”,而纯属个体的主观修养和主观精神体验。先来看看庄子是如何论述的。
在《庄子.大宗师》有一段虚拟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来阐释何为“坐忘”。这段文字记载,颜回对老师说:“回益也”,意思是告诉老师自己有了进步,孔子说:“何谓也?”颜回告诉老师:“回忘礼乐矣”,孔子说,很好,但做的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说“回忘仁义矣”。孔子仍然说,很好,但还做的不够。直到后来颜回说“回坐忘矣”,孔子听了后,蹴然(非常惊奇)问曰:“何谓坐忘?”,因为在儒家的“词典”里根本没有“坐忘”这个词汇。颜回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为坐忘。”学生解释的意思是给说,遗忘了自己的肢体,摆脱了自己的聪明,离弃本身,忘掉知识,与大道融为一体,这就叫“坐忘”。颜回的回答,不仅受到老师的大加赞许,而且孔子还表示自己也要追随其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纯属一篇寓言,“仁义”、“礼乐”,本来是儒家的根本思想,在这里不仅被孔子的最得意的弟子所摒弃遗忘,更有甚者,连孔子都欣赏学生所说的“坐忘”。庄子就是通过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来否定儒家主张,同时也就宣扬了道家精神自由的“坐忘”境界。
庄子的“坐忘”境界,关键在于“离形去知”。所谓离形,与“堕肢体”同义,就是忘身。忘身,不是简单的忘记人的身体存在,实际上是强调人要摆脱由生理上的无止境的欲望;所谓“去知”,与“黜聪明”同义,就是摆脱与忘记知识,实际上乃是强调要摒弃人世间那种种“大知”、“小知”;“大言”、“小言”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智慧”。所以,庄子所说的“离形去知”,就是告诫人们要从形骸、智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还原一个自由、自主的真我。
有了一个自主、自由的真我,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说得具体一些,按庄子的说法,就要“外天下”、“外物”、“外生”(见《大宗师》),所谓“外天下”,就是忘却现实世界;“外物”,就是忘却一切存在;“外生”,就是忘却自身。庄子认为只有逐步忘却了这一切现实的实在,人们才能获得光明,如同“晨曦微启,由黑暗骤睹光明”,这庄子把它成为“朝彻”。也只有如此,方能“见独”,所谓“见独”,即见到绝对的“道”,实际上,就是在想象中,在直觉的把握中,达到与“道”融为一体,与“天地精神往来”。也只有如此,方可算做达到“坐忘”的理想境界。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庄子还认为,必须具有一个先决条件条件,那就是必须修养自己,能够让内心总处在一种虚静状态,否则无法摒弃外界的干扰与各种诱惑。这种虚静状态,庄子把它称为“心斋”。《庄子.人间世》中,作者又是虚拟了很长一段孔子和颜回的对话,孔子来告诫学生什么是“心斋”。有一次学生颜回对老师说,我实在无法长进了,还有什么办法呢?老师说,你先斋戒,我再告诉你。学生说,我家贫穷已经有好几个月不吃荤,不喝酒了,这还不算“斋戒”?孔子说,这是祭祀的斋戒,并不是“心斋”。学生颜回不懂,问老师什么是“心斋”?孔子告诉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思是说,一定要心志专一。这就要做到“不听之于耳”,即关闭常人接受外物的感观通道,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不听之以心”,就是摒除一切知虑,以虚静状态,听任自然。气乃是空明而又能容纳万物的。所以,“心斋”的关键是一个虚字,所谓“虚”,即指心虚,要无思无虑,也就是保持一种空明的心境、内心安谧虚静的状态。所以,“心斋”,就是要让精神超然物外,保持绝对的安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按庄子的认知,乃是通往与“道为一”,逍遥游的必要条件。现在,我们可以对庄子的理想境界做如下的概括了:逍遥而游,与天地精神往来,内心的虚静即“心斋”,是不可少的必备条件;通过逐步遗忘、摒弃一切外在的干扰,达到“朝彻”、“见独”,直至通往“坐忘”的庄子理想中的自由天地。
庄子所讲的“心斋”、“朝彻”、“坐忘”、“见独”,说起来是一种神秘的精神体验。这种直觉体验和感悟,并非消极得一塌糊涂。关键在于个人如何领会,我以为,能从这种体验的修养中,悟出一点支配个体乐于接受的人生之道,就算部分读懂了《庄子》,就是可喜的。说得通俗一点,我把它理解为“想得开,放得下”。一个人面对大千世界;面对名利、荣辱、喜怒、好恶、是非、生死等等,能够无动于衷?无动于衷是不正常的。不过,检点我们人生的艰难跋涉,扪心自问,恐怕很少没有经历过灵魂困扰的大灾大难。老来顿悟,看淡“身外之物”,顺乎自然,保持一种恬淡平和的心境,从中享受人生之乐趣,也许这就是庄子人生哲思的可贵之处,也是它对人们思维的一种启迪。
内守:《庄子·刻意》《庄子·在宥》
《刻意》纯素之道,唯神是守;
《在宥》篇述守一之术云:“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前人却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方法.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神的生死簿
- 2021-03-08 08:09
于丹《庄子心得》很全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 2楼网友:煞尾
- 2021-03-08 06:46
看看于丹《庄子心得》吧。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