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13:31
  • 提问者网友:且恨且铭记
  • 2021-01-03 03:24
如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轻雾山林
  • 2021-01-03 03:34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否能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所教的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是衡量一堂语文课好坏的基本标准。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笔者认为从一些优秀教师和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切实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合适性。本文通过比较黄厚江老师和余映潮老师关于《孔乙己》主问题教学的异同,学习其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的方法,了解这两位名师是如何致力于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从而得出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一、黄厚江《孔乙己》主问题教学   (一)教学过程简析   黄老师从孔乙己的“手”这个角度切入,调动学生“找手”“圈手”“写手”“论手”,由这双“手”一路牵引分析,个性化的解读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找手”:黄老师提示学生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孔乙己的手,请大家一起到小说里找一找,并划上标记。学生找出四处:“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过来的”“坐着用这手走去了”。黄老师接着提示了一个“排”字,学生按照这个提示也找到了文中的“摸”字。   “圈手”:学生找到手后就过渡到“圈手”,黄老师概括了文中从外形、形状、动作这三个方面写的手,然后让同学们以动作为主,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动作。学生很快找到了“排----敲----伸开----罩---摸----走”,黄老师又重点研究三个动作-----“排、摸、走”,并分析背后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写手”:黄老师设计了两个小练笔,练笔一是让学生自己找一找文中有哪个地方还可以写手,而作者没有写。要求学生来一次创作,补写一两句话,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写。练笔二是穿插了一个想象创作活动:如果你亲眼看到孔乙己的死,你觉得会是一个什么情景?还必须写他的手。   “论手”:黄老师引导学生从手看主题,总结孔乙己的悲剧原因。   (二)评价   黄厚江老师的这节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手”作为切入点,激活有效课堂的兴奋点,设计层层问题的追击点,训练语言活动的生长点,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思维。整个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由浅入深,逐层推进,即吻合小说的行文脉络,又符合小说阅读欣赏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上提问亲切自然,循序渐进,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课堂线索明晰,效果突出。这堂课的成功,主问题的精巧设计及机智推进是功不可没的。   二、余映潮《孔乙己》主问题教学   (一)教学过程简析   余老师这节课在每个教学阶段都设置了一个主问题:   初读阶段:余老师设置的主问题是说说孔乙己与“酒”,要求学生围绕这个主问题自读课文,从人物、场景、情节、结构等方面读一读,写一写,并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   进行阶段:余老师要求同学们围绕“孔乙己与‘偷’”自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个点进行品析,写出自己的简短发言稿,准备参加课堂讨论。   深化阶段:余老师设置的主问题是“议议孔乙己这个人”,要求学生依据文本对孔乙己这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同学们以“一句话人物短评”的方式谈谈个人见解。   (二)评价   余映潮老师的这节课通过三个主问题来组织课堂阅读教学,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究的兴趣进入文本,圈点勾画,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学生们带着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参加讨论,听取点拨,集“听、说、读、写”于一体,发挥了语文课堂应该有的效果。纵观余老师这节课,通过三个教学主线让学生们在整体上理解文本,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整体而有效地对文本进行解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   三、黄厚江、余映潮关于《孔乙己》主问题教学的异同   (一)相同点   黄老师和余老师关于《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教学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学主线都很清晰,教学目标一致,教学方法都以学生为本(听说读写思结合),教学风格相似(简约但不简单)。   (二)不同点   这两节课的不同之处在于:黄老师整节课设置了一个主问题,围绕一条教学主线;余老师设置三个主问题,围绕三条主线展开教学。黄老师从“手”这个局部视角展开阅读教学;余老师引导学生在整体上理解文本,从全文的角度审视文本内容。黄老师在“写”这个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不及余老师全面,余老师在三个教学环节上设计了三次写的训练。   四、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好课”犹如一块魔石,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乃至教学研究者都具有很大的魔力。当前,在对好语文课的研究上,理论层面上是建构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理想课堂,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滑向了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因而,如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达到和谐,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我们该关注的重点。笔者希望通过比较黄厚江老师和余映潮老师关于《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过程及其异同,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一个明晰的参照标准,进而探索出一条通向着眼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教学之路。   (一)好的语文课是有取舍有主线的,不是枝枝蔓蔓的   我们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大可不必面面俱到。这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取什么舍什么?黄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他取的是人物描写,而且只取了一个“手”,将人物描写的其他一一舍去,更舍弃了背景、情节等要素的肢解分析,一堂课读、思、写、论,全都围绕着作者笔下的一双“手”。当然,对于舍去的内容,黄老师也并非漠不关心,课堂最后一环的设计就是一个提醒,提醒同学们,这篇小说还远远没有学完,可供探究的还有很多很多。余老师也是将几个主要的问题当作整个课堂的一个中心来组织,是贯穿课堂的主线,这也是余老师课堂上的最大亮点。   (二)好的语文课是基于问题的,不是毫无目的的   在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时,余老师以“茴香豆的妙用之赏析”“孔乙己的挨打之赏析”这两个问题为主线,让学生独立思考,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两个方面是贯穿全文的,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孔乙己的一生和当时的整个社会背景,从而起到揭示全文主旨的作用。课堂上,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条件下,都能将自己对这两方面的理解表述出来,课堂氛围积极、活跃。黄老师也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为什么不爱劳动,通过追问让学生明白不止是因为他本身的惰性,更有科举制度下他骨子里那种可怜的清高。一切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通过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也能生动而极富个性地解读文本的深刻内涵。   (三)好的语文课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的,不是教师一味教授的   余老师在教授《孔乙己》这堂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读背景材料,学生自己理解孔乙己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为更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在解读文本之前,单独给出学生自己独立阅读的时间,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在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余老师多次提到要留出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始终让学生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黄老师一切从学生出发,立足于学生需要,与学生用心交流,有效沟通,机会交给每一个学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把课堂留给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己思考、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老鼠爱大米
  • 2021-01-03 05:06
这个问题的回答的对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