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宜先知的意思
答案:6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4 23:32
- 提问者网友:感性作祟
- 2021-03-04 05:54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宜先知的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旧脸谱
- 2021-03-04 07:00
孔融四岁时,就能够让梨,并尊敬兄长。这个(故事)你应该早就知道。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上分大魔王
- 2021-03-04 09:50
是我错觉悟性、
- 2楼网友:蕴藏春秋
- 2021-03-04 09:04
孔融四岁时,就知道让梨,并尊敬自己的哥哥们。
- 3楼网友:白昼之月
- 2021-03-04 08:42
孔融四岁就能把大梨让给兄长。做弟妹的应尊敬兄长,这是从小就应当明白的道理
- 4楼网友:走死在岁月里
- 2021-03-04 07:22
弟弟应该无条件的服从哥哥,尊重哥哥!
- 5楼网友:第幾種人
- 2021-03-04 07:13
“孔融四岁时,就能够让梨,并尊敬兄长。这个你应该早就知道”
意思很好解释,你看看钱文忠先生讲的故事吧,很有用哦~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这个没有谁不知道的。“弟于长”这个弟在《三字经》里面写成弟弟的弟,但念应该念成悌。“弟于长”,对兄长要尊敬友爱,“宜先知”,应该早早你就知道。就当一个孩子去接受教育的最开端的时候,首先孝于亲所当执,你应该孝敬,你应该牢牢记住这一点。接下来讲悌,“弟于长宜先知”,什么叫悌呢?“弟于长”,实际上就是弟弟尊敬兄长。孔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孔子的第20代孙,东汉末年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四岁就知道让梨的孔融,从小就不凡,很小就显露出了出众的才华,很小就显露出了对社会礼仪,对各种应接交往之道的一种熟练的把握。他13岁的时候,孔融曾经跟着他的父亲,孔融的父亲当时担任着泰山都尉这么一个官。孔融跟着他父亲到京城去,那时候的京城是哪里?洛阳,东汉京城在洛阳。当时的河南尹,也等于类似于今天首都地域的首席长官叫李膺,名声很大,地位很高,架子也很大,脾气也很大,大到什么地步?轻易不见人的,你说你是谁,是个人物,他不见,他只见天下有鼎鼎大名的人。那么当然孔融的父亲虽说是孔子的第十九代,虽说也是个泰山都尉这么个官,可是不在李膺的眼里。李膺连孔融的父亲都不打算见,怎么会打算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孔融呢?但是孔融很绝,他就是要见你李膺,他也谁都不想见,他就是要去看看这个架子巨大的李膺到底是个什么人物。他怎么去求见的?他怎么能见得李膺的?孔融就是非常通晓当时的礼仪,孔融跑到门口,人家一看十二三岁的小破孩,我要见李膺,我要见李大人,门卫说,李大人怎么会见你呢?哎,且慢,你去通报李大人,我是他世交之子,这就是礼仪范畴的问题,就是我们家和李大人家是世交,古人讲的世交,就得三代有交情了,就是说你爷爷跟我爷爷是朋友,我父亲跟您父亲是朋友,我和您是朋友,这才能称世交的。这看门的一看,哎哟,这么小的一个小破孩,居然是我们李大人的世交之子,那他肯定三代的交情,我别惹他,我去通报。一通报呢,这李膺也吃不准,因为那个时候谁敢说是我的世交之子,你肯定不敢假冒,就说行行,先让他进来我看看。孔融就拜见李膺,按照礼仪,规规矩矩地行礼。李膺一看,那么小一孩子,我不认识啊,就问,哎,小先生啊,你祖父跟我是朋友吗?因为一看年龄相差太大了,都不能问你爸是不是我朋友,我还得问你爷爷是不是我朋友。那当然不是嘛,孔融怎么说,怎么回答才能既不撒谎又符合礼仪呢?孔融就很厉害,才十二三岁,孔融说哎呀李大人啊,我的先祖孔子和你的先祖老子互为师友,老子和孔子因为互为师友的,难道我们还不是世交吗?一想是啊,三代世交,这都二十代了,怎么都得世交啊!李膺一看,这个孩子厉害啊。旁边的宾客一看,又合乎礼仪,又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他也见到李膺了,而且李膺被弄得没有办法。好,这个时候旁边的宾客都在赞叹,孔融厉害,不可貌相。来了一个煞风景的人,这个人也是一个大夫,叫陈炜,这个人来了,那这个人能够进到这个圈子里肯定也是当时的名流,不然他进不到李膺的圈子里。看着孔融生气,小破孩子编这个一个故事,还不能说你编的,因为他是孔子的后代,李膺又不能说自己不是老子的后代。你也姓李啊,谁能说老子跟我没关系,当时汉朝老子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说哎,大夫,就拿一句话去冷嘲热讽孔融,留下一句成语,什么成语?字面上写少时了了,大未必佳。小的时候“了了”,其实这个字读的白字,但是我们现在都这么读,大家都读“了了”,错,这个字应该读伶俐,“了了”两个字,标准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聪明伶俐的伶俐。少时伶俐,大未必佳。那这个人看不过,这小孩子,看你像小时候聪明伶俐,大了未必怎么样,一大起来未必怎么样。大家知道孔融怎么回答的吗?孔融不能跟人骂娘啊,那人家也是个长辈啊,又是李膺的座上客,你怎么能跟他吵呢?不能吵,你回答还得守礼。怎么回答?哎,是是是,这位陈大人,看来您小时候一定是很伶俐啊,就把陈大人给挤兑了。那意思是,你小时候肯定很伶俐,你现在不怎么样,你现在已经岁数很大了吧。孔融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啊!
(画外音: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对孔融其人却不甚了解。为什么流传最广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而不是这些更能显示孔融智慧的故事?那么孔融还有什么传奇的故事呢?)
孔融不仅是聪明伶俐,孔融还是非常有担当的一个人物。孔融留下来的故事都是他小时候的故事,他在小时候,在家住的时候,他哥哥,孔融家里有七兄弟,孔融是老六。他哥哥有一个朋友,遭到宦官的追捕,大家知道在汉朝宦官气焰熏天,凶残无比。他哥哥这个朋友实在没办法,就逃到孔融家里要躲一躲。那一天,孔融的哥哥不在,正好外出了,这个朋友就把这个情况跟孔融讲,孔融是个小孩子,照道理来讲,吓都吓个半死,你被宦官追杀、通缉,你又是到我家里来找我哥哥的,我哥哥又不在,那就说请您别处想办法,我哥哥不在。而孔融不是,孔融说不要紧,我哥哥不在,我是他弟弟,我可以当半个家,请住下。就把这个被宦官通缉的这么一个要犯,因为是自己哥哥的朋友,就把他掩护在家里。东窗事发以后,当地的官府当然要找你算帐,你是窝主嘛,那时候孔氏一门争相坐牢,争相救死,都说是我收留的,就孔融的母亲也说是我收留的,孔融也说是我收留的,孔融的其他几个哥哥都说自己收留的,无疑退缩,在当地传为美谈。
但是诸位,我们记住孔融的,也不是这件事情。我刚才前面讲的两个故事恐怕听说过的人不太多,我们记住他的还是孔融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见于《孔融家传》,也叫《孔融别传》。孔融有七兄弟,他是老六,每次吃梨的时候,孔融都挑一个小的吃。这个跟我们今天的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家里孩子越小,吃的东西越大。对吧,苹果,孩子牙还没有呢,你吃个大的,爷爷奶奶吃个小的,爸爸妈妈吃个中等的,现在的孝顺是倒过来的。孔融没有,老挑小的吃。人家都觉得很奇怪,孔融的回答是:我是小弟弟,我当然应该吃小的了。这里边就是一种谦让和友爱之心。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长久以来都被作为悌的代表,孝的代表是黄香,悌,兄弟友爱,代表就是孔融,所以传诵千百年。而在近现代,孔融让梨的故事基本上经常被收到小学课本里。所以呢,大家记住的好像孔融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情,就让了个梨,别的事情没做。其实不是,孔融做了好多事,但是孔融让梨就作为中国传统美德和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悌的这个代表而流传下来。
(画外音: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它之所以能够传诵千百年,就是因为它所提倡的悌道,而悌道之所以成为美德,关键就在于谦让二字。那么这种传统的悌道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我们非常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梁实秋先生曾经专门写过一段文字来讲孔融让梨,我觉得讲得非常好,我愿意在这里把这段文字给大家读一下,梁先生讲:
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
它很重要的,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讲。所以梁实秋先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所展现出来谦让的品德,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我想这也就是《三字经》把它放在教育次第第二位的原因,也正是这个故事得以流传千年二而不绝的原因。
(画外音:悌道和孝道一样,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也是古人评价一个人德行的重要标准。但是在常常发生兄弟相残的帝王之家,悌道还好起作用吗?)
悌道,兄弟友爱,从曹操的几个儿子身上可以看出来。曹丕继位了,因为我们前面也讲到过曹丕,曹丕的心眼极小,这个人胸怀很大,很有志向,一定要当皇帝,心眼很小。胸怀和心眼有时候不是一回事,也有可能这个心眼很大,胸怀很小,这个不一定的。那么胸怀很大,心眼很小,曹丕就属于心眼很小的那一类。他就看不得自己的弟弟曹植,才华横溢,名满天下,那曹丕看不得,觉得生气,就老想找个机会去折腾一下这个弟弟,想趁机把他给杀了。所以就找到了一次机会就来整治他的弟弟,这很有名。不是说你很聪明吗,有极智吗,你这样,走七步路做首诗,做得出来,我就饶你,做不出来我杀你。那么曹植就做了非常有名一首诗,大家都记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以后,若有所悟,就把曹植给放了,没有加害于曹植。在这当中什么起的作用?是曹植的才华吗?难道是曹丕突然发现我弟弟那么有才华,我赶快放了他。不是,因为曹丕原来嫉妒的就是曹植的才华,他之所以要杀曹植,就是因为弟弟才华超过他。我想在那一刻打动曹丕的还是一种悌道,就曹丕在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悌的感觉,觉得自己同根生,自己是兄弟,的确不应该相逼太急了。我想曹丕和曹植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悌这一方面。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