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理论是由谁首先提出的,怎样发展的?
- 提问者网友:谁的错
- 2021-04-13 08:58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想偏头吻你
- 2021-04-13 10:37
马克思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经历了一系列严重的危机、动荡和战争。从1914年到1945年的三十余年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制度摇摇欲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出现了转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五十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对迅速地发展,政治上也获得了相对稳定,社会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列宁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预见出现了较大差距。如何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以及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二十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曾经度过一个所谓的“黄金时代”,西方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5.5%。1948年至1973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6.1%,超过资本主义有史以来的任何时期。到90年代末为止,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国家所占比重高达3/4,仅美国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超过8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值26%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万美元。随着生产发展和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方国家社会面貌和国民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改善和提高,进入了所谓高消费的“富裕社会”。
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相对的稳定,西方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出现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新现象,表明了当代资本主义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多种因素导致了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变化发展。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经济持续发展放到世界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是正确分析与认识当代西方国家经济持续发展问题所需要采取的一个重要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旧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与第三世界的兴起,这一变化是影响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一。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获得政治独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这一规模空前的工业化进程引发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扩张。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为战后西方经济的再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1.第三世界工业化是二次大战后西方资本实现大规模跨国运动的重要契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范围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新兴民族国家如雨后春笋般矗立于世,世界政治地图彻底改观。目前全世界193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中,有128个建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中建立于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的28个,建立于60年代的40个,建立于70年代的28个,建立于80年代的9个,建立于90年代的23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国家绝大部分属于第三世界。
长期的殖民主义统治使第三世界经济极其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非、拉地区仅有少量的落后近代工业生产。根据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其名著《世界经济》中的统计,1936-1938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资本主义工业国占76%,其中美国一国就占了32%;社会主义苏联占19%;而广大的亚、非、拉地区仅占5%。第三世界拥有占世界总量75%的人口,第三世界国家的国土面积涵盖了全球陆地的近70%。这一地区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但在经济上是微不足道的。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获得民族独立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即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经济,摆脱数百年来殖民主义统治下的贫困与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在第三世界广袤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第三世界工业化无论在规模还是在范围上都远远超过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
第三世界的工业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经济地理。从1950-1980年间,第三世界的国内生产总值(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增加近4.5倍,年平均增长率接近5%,其中工业增长了7倍,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实现工业化时期的速度。70年代末第三世界的工业产值已是1900年世界工业产值的4倍-5倍。第三世界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1971年第三世界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3%,比二次大战前翻了一番多。
2.第三世界工业化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作用
第三世界工业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发展进程,它从开始便与西方资本及西方国家的经济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大大地扩展了西方资本的运动空间,引发了西方资本向全世界范围大规模的跨国运动。第三世界的工业化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来说无异于一次新的“地理大发现”,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为西方资本提供了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第三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实施工业化的过程中主要依赖外来的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投资。在50年代初期,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所需投资的近90%来自外部,到60年代仍有80%以上的投资来自国外。这一时期西方资本大举进入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据统计,1960-1980年,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累计总额达5500亿美元。1950年,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比例占其全部对外投资的51.7%,1960年这一比例为39.4%。西欧国家的对外投资从60年代大幅增加,其分布大致与美国相当。
国内外有一些研究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对第三世界的直接投资在其对外投资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有人还据此认为,第三世界对西方的经济意义在不断下降。对这种观点需要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依据投资比重下降而低估第三世界对西方经济的重要性。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对外投资中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比重有所下降,但利润率却高于平均水平。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为例,1980年美国对其他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3.5%,但所得利润只占利润总额的66.3%,利润率为15.6%;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和利润的比例分别为24.7%和32%,利润率高达22.3%,这意味着用全部直接投资的1/4,赚得了利润的l/3。另据日本通产省调查,1995年日本在亚洲的投资企业的利润为4300亿日圆,是在北美地区投资企业利润额的1.9倍。可见,第三世界国家仍然是西方国家获取高额利润的重要来源。
第二,为西方产品提供了新兴市场。第三世界工业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大规模扩张的重要动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世界贸易额年增长率平均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一个百分点。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相对稳定、持续的发展。而第三世界新兴市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80年代中期,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占美国对外贸易额的35%,美国出口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超过了美国对西欧、日本出口的总和,美国出口产品的约40%输住发展中国家。日本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约25%的出口产品是输住该地区的。
第三,为西方提供了大量廉价资源和其他初级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在实施工业化的进程中,主要的对外经济活动是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发展中国家约有2/3的出口产品,其中主要是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是输往发达国家的。70年代美国《总统经济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13种重要工业原材料对进口的平均依赖程度分别为:60%、90%和92%。西方国家的能源和工业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获取的。以石油为例,石油资源的开发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多年间中东的石油价格从本来就很低的1948年的每桶2.17美元,进一步下降到1960年的每桶1.8美元。即使到了欧佩克成立后的1970年,波斯湾原油的离岸价格也仅为2.6美元,只比1948年以前的价格上升了不到20%,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实际价格甚至还有所下降。据统计,西方国家所需石油的75%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日本、德国、法国的依赖程度更高达90%。廉价的能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复苏和发展的“发动机”。
- 1楼网友:洒脱疯子
- 2021-04-13 11:51